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99.镇里进水

庚辰年正月 99.镇里进水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7:12 来源:笔趣阁

壬申年夏秋两季,巴蜀之地雨水虽能足稼穑,天气却较往年更旱热。时至八月中旬,秋收大部结束,一场缠绵的华西秋雨开始了。这场雨下得比往年的时间更长,雨量也较往年更大。整个夏季一直不见涨水的涪江,入秋后水量竟一天比一天丰沛。

在缠绵不绝的秋雨中,中秋过去了。

八月十七午后,铜牟镇的雨倒是停住了。学馆下午课前,王秉正趁空到烧坊与王法天商量秋粮收储诸事。

按往年,这个时间正是收秋粮的旺季,可这阴雨连绵,到烧坊卖粮的,还只有一些附近挑担而来的农户,不仅往年的小粮贩不见踪影,就连曹家富和赵昶还都没消息过来。王秉正担心,这高粱要不及时收上来,会耽误了重阳后的立窖,影响下一个酿酒季。

照此前计划,父子俩打算在新酿酒季,把谪仙烧坊的酿酒量再提高几成。现在一切都已备好,可不能在酒粮收储环节出了闪失。

几年酒粮收下来,铜牟镇周边老乡散种的那千把石高粱,已解不了谪仙烧坊的需求之渴。要保证酒粮供应,盐亭的赵昶和梓潼曹家富成了定海神针。

按时令推算,这个季节,高粱和稻谷应该都已入仓。为啥没有音讯?父子俩决定派人去看一下。

就在这时,王秉正父子忽听得烧坊围墙外人声嘈杂,喊叫声此起彼伏。

“不得了了!大水来了,快跑啊!……”

已到铜牟多年,涪江年年夏秋涨水,王秉正父子见得多了。可听到街坊邻居喊叫声如此惶恐,还是头一遭。

父子俩闻声跑出烧坊,只见那些在江边讨生活的人们,慌乱地向镇子高处奔逃。在他们身后,往日不过几十丈宽的涪江,已是一片汪洋。翻滚的浊浪中,禾秆、树木,还有被打翻的船只、屋棚和牲畜,甚至还有人头在浪里起伏,随流疾下。

谪仙烧坊虽处江边,却建在靠山的台地上,比烧坊前的街面高出数尺。王秉正父子跑出门时,烧坊前台阶上已挤满了避水的人。有此前填土筑起的堤坝拦阻,洪水在烧坊前被削了势头,没有直冲入镇内,但上涨的江面形成的洄水,还是漫过了江堤,涌入了街道。

王秉正让值守的伙计打开烧坊大门,让避水的人们进入院内歇息。心中牵挂着学馆里的学子,安顿好这批人,他又带着王法天和几个伙计蹚水赶去学馆。

原来长长的码头石阶,已全部没在了洪水里,街面上的水有齐膝深。好在,洪峰过后,水位未再上涨。王秉正带人赶回学馆时,学馆周遭的房屋都已进水,但学馆垫高了几级台阶,洪水并未灌进去。见到学子们安然,王秉正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午后未时初,洪峰过了铜牟镇,但直到晚上戌时正,水才开始消退。近三个时辰,铜牟镇低处的街道普遍进了水,连王秉正家新修的宅子也未能幸免。所幸,洪水不是直接冲进镇子的,整个铜牟镇虽也有低处失修的房屋倒塌,但无人员伤亡。

左钧平日里虽忙着督造新宅,大多心思不放在学馆,但一见大水汹涌,他心里瞬间就又都是学子了。不等水退,他就由一木匠陪着,推根浮木绕了回来。见学馆尚未进水,王秉正父子和学生们都平安,他也松了口气。

确定身边人无恙,左钧父子以及学馆的学子们都守在学馆大门前的台阶上,看洪水奔流。

“瞧这水势,上游哪个城镇一定是被水打了!也不晓得于珍他们有不有事。”望着漂满江面的房屋木制构件,左钧非常担心。

“于珍他们府衙地势那么高,就算涨水,也不会有啥事。只是这架势,沿河肯定有不少地方会遭殃。”王秉正本想安慰左钧,但自己的担心却掩饰不住。

就如左钧父子的担心。

壬申年涪江涨的这水,实是千年难遇。绵州往上的江油、石泉、平武等地,在似无尽头的绵绵秋雨之后,于八月十五、十六两日,又迎来了如注的暴雨。早已吸饱水分的山川大地,再也容不下这从天上奔涌而至的雨,只能从地表汇集,并倾数流入了涪江,形成了汹涌的洪水。奔入绵州城后,洪水又从护城河引水口涌入,一举就将城墙基脚淘空,冲毁了两座城门和一方城墙,硬生生地把绵州城洗掉了三分之一,毁房卷人无数。

入夜,洪水消退,大水漫过的街道上积满泥浆,铜牟镇一片狼藉。很多人家都忙着清舀家中积水,整理被洪水浸湿的家具。

学馆和烧坊都未进水,左钧一家三口倒不用忙碌。但这洪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情,总会有人家破人亡,这件事犹如一块石头,沉沉地压在三人心头,以至顾嫂弄好酒菜,都没有多少心情饮食。

“明天起,学馆散学两天,让学生们都回家去看看。”饭桌上,王秉正建议。

“不仅是学生家,我想把伙计们家里的情况也摸一下,要是哪家被水淹了,也好帮忙处理。”王法天接着父亲的话说。

“我也在想这事。洪水这样大,受灾的人肯定不少。我们要有个打算,不仅要去帮学生和伙计,如果有逃荒避难的人来求助,也要尽力周济!”左钧赞许地看了王法天一眼,心里眼里分明在说,如此年纪,就有乃父的襟怀,真是后生可畏啊!

“我这就去烧坊安排伙计们。明天一早,先分头去找那些没上工的伙计,把各自家里的情况摸一摸。损失严重的,看如何帮他们。没受灾的,把大家都喊回来,集中力量去帮那些需要帮忙的人。”王法天站了起来。

“你去办,顺便看看烧坊仓里还有多少存粮。烧坊出门就是码头渡口,到时一定会有逃难的人过来,我们得有打算,支个施粥台,给过往的饥民施些吃食。”王秉正交代。

王法天去了烧坊。左钧又跟王秉正商量说:“新宅子也进了些水,但问题不大。烧坊那边的伙计要有空,喊几个人先把新宅积水和泥浆清理下。这些事你得领着去做。如果明天水消退到可以过河,我想回左家大院看看。不晓得这河水,咱家会有多大损失。”

“从镇里进水的情况来看,对岸的大院应该淹不到。您回去看一下是应该的。明天只要渡口可以通船,就安排两个伙计陪您回去。镇上的事您就放心,我会安排好的。”王秉正应承着。

隔日一早,学馆学生和烧坊伙计都依安排散去。到下午,家在涪江铜牟一侧的伙计们陆续返回。所幸这洪水主要是上游来水,当地伙计的家中,大多平安。只有几个房屋靠在近河低处的伙计家出现了房毁人伤的情况。他们回烧坊时,把家里的老少也都带了回来,大大小小有几十口。

洪水持续消退,江面却依旧开阔。水急浪高,过江的渡船无法开行。尽管牵挂对岸的家人和伙计,左钧父子却无可奈何。

领着伙计们清理干净新宅空屋内的泥浆积水,又去镇外农家买回大量干稻麦秸秆铺垫,王秉正父子把伙计们无家可归的亲人安顿在了自己的新宅内。

另一边,王法天盘存出仓库里还有五百多石小麦,这些小麦本是计划添入高粱酿酒用的,现在也顾不得那么多。他领着伙计将小麦碾磨成粉,以便煮糊糊蒸馒头,用来解决灾民的吃食。

尽管洪水第二天左钧父子就做好了赈济灾民的准备,但接下来的两天,铜牟镇上并没有灾民出现。正当爷仨以为附近灾情不重时,灾民却随着渡口通船,陆续涌来。

渡船开通后,左钧回了趟左家大院。家里无事,他当天就赶回了铜牟镇。这个时间,江对岸的伙计也都联系上了,也有几家受灾。王秉正安排那些伙计,也把家人接到铜牟镇自己的新宅内暂住济养。

灾民还在涌来,最多时,每天在镇上过渡和停留的就多过千人。王秉正父子及烧坊伙计整日忙碌,每天要施出数石小麦的面糊糊和馒头外,还把那些实在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的逃难者也收留到新宅里暂避。

铜牟镇上灾民徙流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才渐渐减少。无论人多人少,谪仙烧坊的赈施粥棚都全力施助。对流落镇上和暂被收留的,每日管饱两餐。对于过渡前往他地的,不仅管饱一餐,临行还每人施予一天食量的馒头。不觉间,施去的小麦已超过了两百石。

受灾流民减少后,王秉正又开始帮助那些房屋被毁的伙计家里重建房屋。他给每个家庭资助二十两银子购置竹木茅草,以再起新居。到立冬时节,所有安置在新宅的灾民陆续搬回了各自的新家。临行,王秉正按人头每人赠银一两,用以购粮度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