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庚辰年正月 > 100.王与陈佳期在即

庚辰年正月 100.王与陈佳期在即

作者:岚小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07:12 来源:笔趣阁

一河的洪水,成了当年华西秋雨的休止符。八月下旬,又是长时间的秋高气爽。

江中水退,陆上路干。梓潼曹家富和盐亭赵昶的高粱先后送到。重阳之日,新酿酒季仍如期点火立窖。

赵昶依旧是用高粱换酒,曹家富用粮价抵偿了上次拉酒的欠账,又拉走三百坛酒。按照王秉正要求的诚信低利,曹家富卖酒的生意远比预期要好,占领了梓潼周边市场后,又往北,把生意做到了剑州、昭化。

继赵昶和曹家富后,一些小粮贩的高粱也陆续送到。到封秤时,所得酒粮仅高粱就超过了三千石。按已摸索出的配粮比例,烧坊所存小麦又有了严重缺口。本来补购几百石小麦,在铜牟镇上就可解决,但因洪灾,当地粮贵。为不再影响当地粮价,王秉正把这事拜托给了赵昶。

不到半月,赵昶送粮的船就再次到达了铜牟。至此,烧坊一切事务又都回到了正轨。

改了甑灶,两间作坊每天粮耗超过了三十石。有强大的产出为保障,对各处酒的需求,谪仙烧坊都基本能保证。

壬申年冬,铜牟镇周边诸县县城及较大的乡镇,烧酒市场八成被谪仙烧和太白醉占了,原来风靡的小灶苞谷烧只能退到小乡镇,也逐渐因无利可图,多数小作坊只能熄火封灶,改营他业。

冬至,新宅基本告成。左钧找来镇里最知名的八字先生,两人根据王秉正和陈于珍的四柱五行算了好半天,把王秉正和陈于珍的婚期定在癸酉年(1693)正月十八,且在同一天乔迁新居。

选好日子,左钧备好期礼,写了期帖,带着王秉正安排的一个伙计,前往龙安府。报期之外,他和王秉正父子已商量好,要把陈于珍接到铜牟,安排家里的铺成软装和衣饰等等。

左钧到访时,陈于朝尚未去前衙理事。看了左钧送来的期帖,陈于朝连声称好。

听左钧恳请让陈于珍去铜牟帮忙制办家什,陈于朝当即答允,但要求陈于珍在年前必须赶回平武。他想同妹妹在一起再好好过个春节。

陈于珍临行之前,陈于朝和夫人把她叫到跟前,送给她一个楠木大箱,说里面是五千两现银:“你找到一个可依靠的人,要成家了,我们打心里高兴。把这些带上,该置办啥把手打直,别抠抠缩缩的,也不要去难为秉正。这些要不够,带信上来说就是。”

青瓦白墙,画栋雕梁。到了铜牟镇,陈于珍看到左钧忙碌了一年多的结果。这新起的宅子不仅是铜牟镇最好的宅第,规模气势,甚至不输哥哥陈于朝的府衙后院。

“花不少银子吧?”逛完新宅,陈于珍问身边的王秉正。

“我所用不多,估计这宅子已掏空父亲的积蓄了。”

“立业安家,我孤独一生,快到晚年,老天给了我你们这样两个孝顺懂事的儿女,让我也能享受天伦之乐,我常常是睡到半夜都会笑醒,钱财算个啥?再说,这宅子将来我也住的。”听王秉正说起花钱的事,左钧接过话说。

“一家人过日子,你们为这个家做这么多了,接下来的事就让我来操持。”陈于珍心怀感激。

“以后家里的事,真得劳你费心!”王秉正客气起来,但他说的也是实情。

“就是嘛,女人家,女人家,有了女人才算有一个齐活家。等你过门,不,从现在开始,这个家就归你打理了!”左钧在一旁帮腔。

次日一大早,王秉正领着烧坊账房,跟两个伙计一道,抬了一千两银子,雇一辆马车到客栈接陈于珍。昨天已把新宅逛遍,家里需要添置些啥,陈于珍心里已经了然,剩下来就是采买。

账房、伙计和马车在客栈外候着,王秉正进客栈去了陈于珍房间。除了外面的一千两银子,王秉正还带来五十两黄金,计划让陈于珍去打些钗饰。虽然前半生也成过亲,但过去的婚姻和女人,都没有让他太上心。对陈于珍却不一样,王秉正心里只想着把最好的都给她。

“拿这些干啥?你烧坊要用钱。哥嫂给了我一些银两,置个家,绰绰有余的。你把这些都拿回去,先支应烧坊开销吧。”对王秉正送来的金银,陈于珍不想接。

“烧坊现在已能赚钱,不需要这些银两。再说等你过了门,家里的银钱还不是得交你打理,分啥你的我的!你只管拿着,该花放手花就是。”王秉正见陈于珍不接钱,有些急眼。

“烧坊真不需要钱?”陈于珍不好再推拒,只好追问一句。

“真不用。烧坊现在库里有粮,窖里有酒,每天还有大量现银进账,钱宽裕着呢。”王秉正乐颠颠地。

从龙安到铜牟的船上,陈于珍看到绵州城墙倒屋塌、满目疮痍的样子。她与王秉正合计,决定下潼川府采购。因为需要陈于珍购置的,主要是几人的穿着和寝卧所需的绫罗绸缎、棉麻裘毛。汉女输潼布,这些东西,潼川府市面上本来一直就比绵州城丰富些。

临走,陈于珍还回了趟学馆,在王秉正给的金银之外,又从陈于朝赠她的楠木箱中取了一千两。新宅修得气派恢宏,既然条件许可,她也不愿在未来日子委屈自己和家人。紧家宽路,要办,她就要把这个家办出个样子。

到潼川府城,账房寻了城里最好的客栈,给陈于珍要了一间上房住下。

不过两天,家中所需就大体购置齐全。陈于珍打制的钗饰尚未完成,几人只好又等两天。

回到铜牟镇,左钧就请来了镇上最好的裁缝和几名附近擅长女红的妇道人家,在陈于珍的调度下,开始缝连浆洗、铺垫装挂。她为家里每人按春夏秋冬四季,里里外外缝制了几身衣物,这一忙就是七八天,大寒时节才做完。

按陈于朝行前嘱咐,大年前,陈于珍必须赶回龙安府。王秉正原本想全程陪同陈于珍回去,可新年在即,铜牟镇上还有许多事得做,陈于珍不同意王秉正再同自己去龙安府。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相互妥协,由王秉正把陈于珍送到江油,再由江油县令安排人护送她回龙安府。

送走陈于珍,操持婚礼就成了王秉正和左钧两人的大事。左家在当地原本就是大户,给儿女办婚礼,他的想法是,能有多热闹,就办多热闹。父子俩合计下来,需邀请的宾客单轮就超过了一百桌。

按铜牟乡俗,婚酒有支客、正酒、谢客三个阶段,有待客三天六顿的讲究。虽有五顿不必如正酒午宴隆重,但也凑合不得。拢共算下来,要接待的客人怎么算都不会少于三百桌。

这么大的阵仗,王秉正从未经历过。他想把规模动静弄小点,可左钧不依。好在,新宅子三进两跨,待客摆酒的空间还是充裕。

左钧张罗起请客和酒席的具体事务来。

婚期确定后,陈于朝也没有闲着。他遣人将要嫁妹的讯息向治内各衙门、各家土官和名绅巨贾做了通告。为配合铜牟镇的婚礼,他决定将酒席放在江油去办。酒席摆在江油,正酒之日早宴仪式后,夫家接走新娘,能在午时前赶到,不耽误拜堂。

学馆散学开学,烧坊散工开工。虽说当年因赈灾导致烧坊多了一大块支出,但酒粮充足,改甑改灶后产能增长,存酒开售也让资金快速流转起来,烧坊收益较往年又多出许多。自然,伙计们这年荷包里的银子,也比往年更重。

只是年事太高,左老太爷终究没熬到癸酉年春节。老人年过九十去世,算是喜丧,所以并没影响到王秉正和陈于珍的婚事。

忙碌中,左老太爷治丧结束,癸酉年春节也过去了。

王秉正与陈于珍佳期在即。

铜牟镇这边,烧坊改用大甑大灶提高了效率,生产压力并不大。新年点火开工后,除两口蒸酒的锅燃着,蒸粮的灶并未点火,伙计们把更多精力投到了东家办喜事的活计上。

办酒席的炉灶盘好,所需桌凳餐厨具到位,学馆、烧坊和新宅内外张灯结彩,喜庆的氛围浓烈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