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 > 第二百八十一章 淮泗精兵

大明天子的造反日常 第二百八十一章 淮泗精兵

作者:火星与水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0:10:19 来源:笔趣阁

原本有些惊慌失措的张维贤见状心中大定,这些士兵当然不是京营士兵,而是勋贵们从淮泗为他募集的精锐部队,有他们在、军队就垮不了!

短短几息就有六十余名同伴战死,而且死相极为凄惨、连尸体都不完整,周围还有密密麻麻的敌军围攻,援军不知何时能够赶来。

此等恶劣的条件之下,哪怕是精锐营兵们也不禁心生绝望和悲凉,士气渐渐低落了下去。

见众人士气萎靡、大有兔死狐悲之感,军阵中一名高大雄壮的男子忽然冷声大喝。

“大战在即、现在不是我们应该悲伤的时候!都给我打起精神来小心迎敌!他们都是为了拱卫天子、剿除逆贼而死的英雄,不要丢他们的脸!

我徐三才以石梁徐家的名誉担保,今天所有战死的弟兄家人都会得到赡养,只要我姓徐的还有一口饭吃,就觉得饿不到他们的家小!”

自称“徐三才”的人似乎在营兵中很有威望,他一席慷慨激昂的鼓舞和允诺说罢,原本有些动摇和畏缩的营兵们又重新振作起来,防线也更加稳固。

“五十两!只要此战获胜,张某以英国公府的名誉承诺:在朝廷的赏赐之外私人贴补给每个战死的士兵五十两纹银!”

见徐姓首领凭自己的威望稳住了营兵们,张维贤也毫不吝啬地开出了极高的赏格,表示愿意自掏腰包为营兵们发放抚恤银。

英国公一脉从张辅开始、在大明足足盘踞了上百年,底蕴不可谓不深厚,在典当、土地、军队等可以捞钱的行当资本也相当雄厚,张维贤说自己给得起这笔抚恤银、没人会怀疑他的能力。

既然张维贤都敢拿英国公一脉的名誉来担保了,营兵们思衬片刻,觉得国公爷的名誉还是比自己的五十两值钱一点的,顿时一扫之前的颓势、跟打了鸡血一样狂呼酣战。

见营兵们不仅在极度的劣势下维持住了士气,甚至还能在军官的指挥下发起反击,屡次击退从四面八方围上来的义军士兵,朱翊钧见了鬼一样扭头看向赵风子。

“这些人是什么来头?朕......本将军领兵十余年,还从未在内地见过此等劲旅!”

赵风子头疼地咬咬牙,他和朱翊钧预想过勋贵们会自掏腰包资助张维贤,但没想到燕京那帮勋贵会这么看重张维贤这根救命稻草,这怕是把家底都豁出来了!

“他们的口音听起来相当耳熟,让我想想......淮泗!难道朝廷这次从淮泗募集了精兵?”

“淮泗”,这个似曾相识的词汇瞬间勾起了朱翊钧许多回忆。

在淮安府与山东布政司的交界处,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名叫“淮泗”。

它的北方是学风浓郁的孔孟之乡,南方是科举大户江南世族,这么个好地方明清两代加在一起也就出了一个状元,整个一东南地区科举繁荣的漏网之鱼。…

其实这也不能怪淮泗人民不用功读书,实在是传统的“耕读”模式在这里基本行不通,其中缘由要从一个叫“宋”的神奇王朝说起。

由于北宋时期的朝廷在闷头往南跑,而留守燕京的官员是一个叫“杜充”的王八蛋。

杜充跑路的时候生怕被金军追上来,为了拖延金军追兵的速度,他创造性地与一千年后的一个光头心神交汇,整出了“决开黄河、水淹敌军”的超级绝活。

这一决黄河就出了大祸,追击的金军没淹死几个,但洪水却像脱缰的野马一路向南狂奔,一头撞进泗水,又大力插入淮河奔向大海,把沿途的百姓祸祸地十室九空!

北宋时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沦为难民,单是直接死于洪水的百姓就多达二十万。

而整出这么一手狠活的杜充也不是什么为国效力、不择手段的大宋忠臣,他后来高高兴兴地跑去金国当了高官,连家人因此被流放远恶都没掉过一滴眼泪。

谁知道就是这么一个忘恩负义、毫无廉耻的狗罕见,居然贡献了北宋时期对金国最有力的一次打击!

原来经过大宋的过度开垦、三易回河和杜充决河等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黄河早已忍无可忍、迫不及待地准备给这些愚蠢的人类一点颜色看看。

到了金章宗后期,黄河的频繁改道和数次决堤对金国的农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章宗不得不将大量人力物力耗费在治理黄河之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国的衰落。

从那时起,淮泗地区就陷入了频繁的水患和匪患之中,大量耕地变成了无法耕种的盐碱地,隔三差五还要被黄河淹一淹,农业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发展得让人很是发愁。

《周易》里有这样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人遇到了困难不应该墨守成规,而应该主动寻求新方法来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在发现种地根本养活不了自己之后,淮泗人民果断选择了寻求新发展、开拓新思路、落实新布局,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求变。

他们仔细研究了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决定充分发挥淮泗地区的区位优势、找到贫困痛点、结合

^0^

地方民风打出一套生猛的组合拳。

用人话来说,淮泗地区的淳朴乡民发展了一点种地之外的小副业:打劫。

他们发现,这些被泡坏了的荒地虽然不能种粮食,却意外地适合用来养马、驴和骡子这种大牲口。

而骑上这些大牲口,又意外地很适合他们运用骑术和地形跟官府玩躲猫猫,当一个来去如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马匪,在面对全员赤脚的官兵时占尽机动性上的优势。

因此在耕种之余,淮泗地区的年轻人纷纷开始习练拳脚功夫、练习马术,能吃上几口肉的地主家孩子更是勤练骑枪和骑射,

等这些年轻人觉得自己练得差不多了,他们就会三五成群、啸聚乡里,选择发展拦路抢劫、打劫商队、袭击朝廷运粮队等多种多样的新式业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