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鸿图 > 第八十九章:科举分科

大明鸿图 第八十九章:科举分科

作者:解剑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4 18:01:28 来源:笔趣阁

看着面前那几个人神情紧张的样子,崇祯不由的暗暗撇了撇嘴,让你们这些老狐狸和我耍心眼。心中虽然这样想着,但在表面上崇祯却皱了皱眉头说道:“有何不可?”

黄立极连忙躬身说道:“陛下,大明天下读书人众多,哪一个不想为国效力以求封妻荫子。陛下每三年只选如此少的人数,会令多少读书人失了进身的机会?再者,如此变革,恐怕真的。。。。。。真的会让朝堂震动,社稷不稳。”

“陛下。”黄立极刚刚说完,袁可立也皱着眉头说道:“朝廷就犹如一个人,吐故纳新,选优汰劣才能让这个人健康成长。如果陛下不让这个人吃饱,他又怎么能内修其身,外御强敌。请陛下三思啊。”

“怎么?你们都觉得人数少了?”

“正是。”

“朕以为,每科考中的进士都应是国家栋梁,都应有着高洁的品行。以后,非进士者不得入翰林,非翰林者不得入内阁。并且朕要给进士加恩,还要让其青史留名。所以,朕觉得这进士之选宁缺毋滥。”

“这个。。。。。。”听到皇帝这么说,几名大臣都面面相觑。皇帝虽然减少了每科进士的数量,但却明显是想提高进士的地位。尤其是非进士不入内阁那句,虽然这句话早就存在,但是一直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如果皇帝真的下旨,让这件事变成的朝廷的律法,那么所有进士出身的人都会脸上有光。

这段话让都是进士出身的几个人一时难以决断。几个人心中都清楚,文人心中大多都有傲气,虽然每科只有三十几个名额,但参加科考的怕是都认为自己会中。对待缩减名额这件事未必会有多大的反应。可是要是知道自己几个人挡住皇帝对进士们的加封和赏赐,让以后的进士们不能得到更大的体面,那自己几个人怕是要受到士林的指责了。

黄立极几个人相互看着,一时间都有些犹豫不觉。然而,袁可立在听到崇祯说到内阁时,两道寿眉便微微一动。他是知道皇帝有心要将军机处变成执政中心的。那么看似煊赫的内阁,说不定就会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机构。这样看来,将进士与内阁联系在一起,也就不是什么恩典,甚至有些将这些通过科考上来的人边缘化的意思了。那么皇帝对进士,到底是如何想的,就要细细琢磨了。

崇祯眼神烁烁的看着犹豫的几个人,一言不发。

片刻之后,黄立极站起躬身说道:“陛下想从科举制度入手改善朝中吏治,老臣觉得陛下甚是英明。不过,我朝中每年因种种原因去职的官员都有不少。老臣虽然说不出具体的数字,但其数值必然要超过三年三十几人。所以无论是从陛下澄清吏治考虑,还是从平稳朝局考虑,由科举选出的人才都不宜过少,还望陛下三思。”

随着黄立极的话其他的几名大臣也都站起身,躬身说道:“请陛下三思。”

崇祯坐在书案后,拧着双眉沉思半晌,执拗的一咬牙说道:“朕要的进士必然要是品德高洁,德才兼备之人,否则朕宁愿不要。。。。。。”他的目光在几名大臣的脸上一扫,又想了一会,才有些无可奈何的说道:“如果你们非要增加人数也成。。。。。。但是,必须要和进士区分开。而且,进入朝堂之后,这些增加的人员也要同进士有所分别。”

除了袁可立之外的几个人心中都是一松,心中暗想:“皇帝还是年轻,原本每年科举也都会分为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这三个级别。而且这三种人在进入官场后,得到的升迁机会也有不同。现在皇帝要将进士的名字给前面的三十个人倒也无所谓。就整体的科举来看,也不过就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几个人想到这里相互望了一眼,就想着再一起说几句颂圣的话,让新皇帝高兴高兴,然后就结束这没什么意思的话题。

可几个人还没张嘴就听皇帝说道:“朕说要有区别,就必须有区别。第一,进士要单列一科就叫进士科。古人云诗言志,所以进士科不仅要考八股还要考诗赋。第二,在进士科之外另立两科,依唐朝时的旧历,就叫做明法科和明算科。这两科不许考八股文,不归礼部管,考中也不得簪花游街。明法科主要考大明律以及各省报上来的案例,归刑部主管。明算科主要考数理以及核算各省报上来的数据,归户部主管。第三,明法科和明算科这两科考中的考生,不得入翰林院,如选官亦不得为主官,只可为各处的佐贰之官。”崇祯说道停了下来,微眯着眼睛看着几人。

听到皇帝一口气的说了这么多,几个人稍稍一想便都明白了过来。原来这个分科选人才是皇帝的最终意图。不过,由于事关重大,所以几个人一时之间都没有说话,只是皱着眉头思索着。

坐在上面的崇祯,慢慢的端起桌上的清茶浅浅的喝了一口。

那些大臣没有想错,将进士科单独分出,增加明法与明算两科就是崇祯皇帝目的。而且,崇祯的目的还不仅于此,他还想通过这次变革,改变大明的吏治。

在后世之中,有无数的专家学者,也有无数的网友分析过大明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大明亡于天灾,有人说大明亡于土地兼并后的农民起义,还有人说是亡于满清的入侵。。。。。。在崇祯看来,这些都没错,都是大明灭亡的原因。不过,崇祯认为这些都只能算是外因。而大明灭亡的最重要的一条内因,则是在于大明官员的**。试想,如果有高效廉洁的官员自然可以减少天灾造成的损失,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可以抵御外敌。。。。。。在一个人治的封建国家中,吏治是一切问题的中心。所以,想要活命,想要挽救大明,就必须改善大明的吏治。而崇祯想到的改善吏治的方法,就是从改变科举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