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奸臣世家 > 第537 殿试的惊人结果

奸臣世家 第537 殿试的惊人结果

作者:夏闰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7:45 来源:笔趣阁

因此,几位堂官拿着资料一对照,果然猜对了。

更让这些礼部贪官们感到惊讶的是,三名状元都是二十左右岁,而三名探花更是只有十八岁,根本就无一例外。

这些官员拿着结果,讶异不已,她们实在是想不通,官家是如何在批阅这些考卷的同时,将考生的年龄区分出来的呢?

要知道,参与殿试的考生已经超过了九万人。当初,会试的时候,考生的人数已经达到并且超过了十万个这个大官,而他们这些礼部官员为此,可是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批阅完所有的考卷!

这里面还不算那些转抄考卷的小吏,他们就更加幸苦了。

其实,赵煦之所以能够在开始的两天晚上就批阅完前两天的考卷,

其终极秘密就是考生的年龄。

会试的结果,实际上也是赵煦强令张商英,通过暗箱操作才得到的。

会试中,张商英在皇城司的协助下,把其中那些个别滥竽充数的学子,以及年纪过大的学子——只要是超过四十岁的全部都剔除了。

凡是查到那个州府县来到学子是滥竽充数,礼部联合御史三院一起,立即派人到该地,明里暗里调查究竟是该地学子文化程度,究竟是整体不高,或者院试的时候,出现了弊案。

如果是该地整体文化不高的话,朝廷在制科结束后,会派一些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去当地担任教谕、文学等地方文化官员,以期提高当地的整体文化水平。

可如果真得发生了弊案的话,则一定要严惩不贷,查到一起处置一起,查到多大的官,就立刻罢免多大的官。这一次,赵煦是下了非常大的决心来惩治科举弊案的。他之所以派皇城司也在暗中调查,就是害怕被派出去的御史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跟当地的官员勾结在一起。

如果,逻卒们真得发现有前去查探的御史有此类事情发生,那么该名御史将会被禁锢终身,而且还会牵连的儿子。而举荐这名御史的官员,以及御史三院的主官将会受到罚俸的处罚。如果哪一院派出去的御史出现三次此类事件,该院的主官将被立即免职。

这一条,赵煦当着蔡京的面让梁师成向皇城司传达了这一要求,当然,凡是查到此类事件的逻卒极其主官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当着蔡京的面,就是要告诫他,因为他是御史台的最高主管御史中丞。

为此,蔡京回去之后,立即将三院的主官立即召集在一起,直截了当的说了官家在他面前说过的话。

其中,虽然并没有说如果御史台三院都出了问题,他这御史中丞究竟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可蔡京知道,如果御史台三院每一院都有超过三名御史出了事的话,他这个御史中丞自然也就当不下去了。不主动辞官的话,赵煦将会给他更大的难堪。

也正是这个原因,御史台三院将要被派出去的御史和皇城司那些将要下到地方的逻卒双方都铆足了劲,一定要办好这个差事。

当然,超过四十岁的考生,如果真有真才实学的话,赵煦也不是没有给他们留机会,稍后开始的制科就会将这些文化水平颇高的老文人尽收如到朝中。

博学鸿词并不是满清的创举,也不是赵煦个人的创举,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已经开设了此科,而在大宋朝却的确是头一回。

当然,这还是出自蔡道的建议,不过,赵煦自己不肯承认罢了。

赵煦之后便会像唐朝那样,大兴制科,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注重进士科。

每晚三万名考生,光是拿着试卷就会觉得眼晕。

其实,在会试的时候,赵煦就已经派人将通过会试学子的名单和详细资料记录了下来,并和本人的实际情况复核了一遍。毕竟,这是大宋朝,而不是后世,况且大宋朝也没有那么严格的户籍制度,考生如果想要篡改自己的年龄,不要太难。

因此,殿试的考卷就先要经过年龄这一关,这之后,剩下来的考卷其实就不多了。

当然,如果有人真的是天生老相,因此而被刷下来,也只能怪他倒霉。

不过,一个不超过四十岁的学子能够长成五六十岁的样子,这样的人恐怕也活不了太长的时间。

为此,张商英亲自拿出查出来的结果,去向赵煦求证。赵煦也没有隐瞒,向他的这个礼部尚书坦诚了这件事,而且,用的理由还是蔡道说得原版话。

张商英虽然在心里认同赵煦的说法,但是,他还是无法赞成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便向赵煦极谏道:“陛下,您说得这些的确是有道理,可是,这可就对那些一直都蹉跎于科举的士子非常的不公平,尤其是那些二十五到四十岁的学子。”

“张爱卿,所以啊,朕才会将殿试的考卷交给你们去复核的呀!毕竟考卷太多,就是朕难免也会有疏漏的地方,那些被刷下来的考卷中如果真的有经天纬地的大才,你们礼部的官员可以呈上来给朕,朕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啊!

对了,张爱卿,其实这些年龄比较大的学子,朕又不是真得就彻底就放弃他们了。稍后的制科,朕可是要比以往取更多的人啊!以后的制科不需要再由大臣引荐了,真要恢复汉唐时期的制科。比如今年,朕就先开设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学宏辞科这三个制科。张爱卿,你觉得如何呢?”

张商英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原因啊!

制科,又称为制举,始于先汉,在唐朝达到顶峰,可是,后来,却被唐文宗废除了。

宋承唐制,并没有恢复制举制度,不过,大臣却可以引荐,由皇帝亲自负责考试,因此,在大宋,制科又被成为特科。与韩琦齐名的那位大名鼎鼎的富弼本身也不是进士科出身,而是出身特科。

作为贡举制度的一种补充,在大宋却基本上被大臣把持,这当然是不符合皇权的利益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