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671章:杨广发难

大隋主沉浮 第671章:杨广发难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00:36:38 来源:笔趣阁

殿内的纷纷议论声音,也让杨广慢慢平静了下来,眉间心上的喜色慢慢敛去,他看了失魂落魄的元寿一眼,目光中充满了厌恶之色,他本想一一点名的,可是转念一想,专程朝着元寿发道:“元卿吐谷浑大事已定、慕容伏允父子已经死于伏俟城,朕现在能不能说大局大定?能不能论功行赏、派遣官员了?嗯?”

元寿正自心绪不宁、追悔莫及,对默默藏匿的关陇贵族首脑们愤恨难当,忽然听到杨广质问般的冷峻声音,心头忽然大吃一惊,连忙站了起来。

“啪嗒”一声响,却是元寿在慌忙之间,那片用来记事的玉石笏板掉落而下,笏板先是落到桌子之上,弹了一下,又摔到地上,在清脆声中,断成数截。

刹那之间,大殿之内发出一片哗然。皆是面色古怪的看着站立的元寿。

臣子手中的笏板,就像是剑客手中的宝剑一般,都蕴含着“剑在人在、剑断人亡”的意思,然而皇帝一声叫唤,元寿竟然吓得惊惶失措,将代表身份地位和尊严的笏板摔断了,这也未免太丢人、太窝囊了吧?

如此一个连笏板都保不住的胆小畏事之人,有什么资格登堂入室?有什么资格担任大隋王朝的的大将军?

元寿强迫让自己镇定下来,以一种手持笏板的姿势向杨广行礼道:“圣人,臣愚钝不知,不敢妄议朝政。”

“噗嗤!”

“哈哈!”

“嘿嘿!”

大隋朝会不像宋、明那么严肃,有些臣子看到元寿这种滑稽和窝囊的番模样,不厚道的笑了出来。而这些笑声和鄙夷目光如同锋芒毕露的利刃,一刀刀的扎在元寿心头,扎得他的心头千疮百孔、无地自容,后背衣裳已为冷汗浸染,他拱了拱手,颤声说道:“圣人,臣不识军机、妄言军事,还望圣人降罪。”

杨广看了看断成几截的笏板,又看了看面色惨白的元寿,心中虽是鄙夷之极,可是想到对方毕竟是元派中的核心人物,不宜让对方丢丑过甚,于是便打算出场安抚。然而正当他打算出声安慰对方、以示宽宏之时,脑海中忽然想到《三国演义》中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曰‘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念头至此,目光复又一冷,心头暗讽道:元寿肯定是在藏拙,可他真当他是刘备、自己是曹操不成?宽容的说道:“不怪元卿,说朕用人失当。”众所愕然之中,杨广煞有介事的接着说道:“既然元卿也认为自己‘不识军机’,那便卸下左翊卫大将军之职,专注于太府寺职司吧!”

“轰!”元寿眼前一黑,脑海之中一片空白,只感到手足冰冷、心头颤抖,他以一种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正打算却发现自己的笏板没了。嘴唇蠕动了下,正想说些什么,却发现杨广的目光已经移开,不再关注在自己身上。当即心如死灰的默然一礼,坐到位子之上。

他知道自己完了,不但把左翊卫大将军丢了,而且还丢人现眼!等到散朝过后,满殿文武一定会把他的丑态宣传出去,经过以讹传讹,都不知会传得如何的难听。

“段尚书!”杨广知道元寿经过此事,名声已经彻底的臭了,现在休要说是其他派系的官员加以鄙夷了,便是关陇贵族也会觉得元寿此人不值得他们力保;而他杨广不但拿回左翊卫大将军这个关键的职务,而且还因为元寿现在的表现,为拿下太府寺卿之职奠定了基础。不过他毕竟是大隋王朝的皇帝,不能像臣子和普通人那么刻薄,否则便是过犹不及了。

“臣在!”段文振出列行礼。

“吐谷浑已亡,论功行赏、战后抚恤,也可放心安排下去了。”杨广将手中的军报扬了一扬,说道:“稍后,朕会着人抄录一份,好使兵部有个大致方案。”

“臣遵命!”段文振抱拳应是。

“牛尚书!”杨广又道。

牛弘出列:“臣在!”

“官员选拔录用等事,也可放心安排了,不过仍需得到卫王决定。”

“臣遵命!”牛弘依言退下。

杨广看了看杨达,沉声道:“杨纳言!”

杨达从班列中起身而出,拱手说道:“臣在!”

杨广沉吟半晌,说道:“着凉州牧杨集领尚书令衔,总揽凉州、吐谷浑军政大事,无论大小事务、人事任免,皆可便宜行事。”

乱世太久、大隋太短,国内各大政治势力、北齐和陈朝旧地百姓对大隋的认同感并不强势,而大隋当初依仗的关陇贵族已然成为大隋最大的敌人。杨广觉得当今世道唯有宗族力量最为可靠,相对于已经老迈、和关陇贵族错综复杂的杨雄和杨达,四大亲王都很单纯,他必须尽快将这四人培养成扛鼎人物。

四大亲王之中,年纪最大的蔡王杨智积太过谨慎小心,始终不愿走上前台,这让杨广失望之极;而滕王杨纶倒是什么事都愿意做,但他太过冲动,性性刚劲有余、柔软不足,这样的脾气只可为将、为官,却不具备统领百官的宰相之能,至于杨静,直接就是能力不足。所以不管怎么看,目前也只有杨集适合为相。

虽然还用不着杨集入朝来与各方势力博弈,但是杨广决定先把杨集的官位、名望、资历都提起来,等到杨雄和杨达实在无法理事了,立刻把杨集调入朝中震慑群臣。那个时候的杨集,各方面都已经成熟,别人想反对也不行。而有了他在朝堂之上,另外那三大亲王,慢一点“成熟”也是无妨。

有鉴于此,杨广索性把尚书令封给了杨集,这既是彰显其功让他早日适应个这个职务,也是让天下人有个“杨集既然是尚书令,那么他入朝为相很正常”的概念;同时,也是打消其他人、其他派系对这个职务的觊觎之心。

殿中文武听了杨广此话,却是大惊失色。但是想反对的人思来想去,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一是因为杨集除了年纪小之外,无论是起哪项标准,他都有资格当上尚书令;二是杨集接任这个虚职之后,检校兵部侍郎、右卫上将军都被失去,所以在表面上,他明升实降了。

然而论起影响力,杨集的爵位、实职、散官、勋官加起来,都没有资格和“尚书令”相提并论。原因是“尚书令”虽然被化实为虚了,但是由于前任尚书令是有着诸多传说的大隋军神杨素的缘故,此职如同霍去病的“冠军侯”一样,早已被大隋百姓活生生神化了,在没有什么见识的百姓和普通士兵心目中,得以继承此职务的人,那就是新的神祗。它到底是虚职还是实职、有多少食邑和俸禄全都不重要。

而杨集承自杨爽的卫王之爵、以及他本人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本来就充满传奇和神化色彩,一旦他再当上尚书令,其影响力、其无形“收益”可想可知。

“圣人英明!”无奈,诸臣只好表态。

张瑾等关陇贵族虽想反对,可皇帝这个册封的时机把握得太好了,经过之前之事,他们已经激怒了皇帝,谁还敢无理取闹?

“今日朝会至此,散朝!”杨广目的已然达成,又急于去看杨集给他的私人信件、信物,便满意、得意的宣布散朝了。

“恭送圣人!”等到杨广离开,文武群臣怀着复杂心情,徐徐地退出了大兴宫。

朝会结束以后,杨集迅速歼灭吐谷浑的消息也随着文武百官的议论、宣传,如同一场暴风雨席卷了整个大兴城。

偌大大兴城为之沸腾!

而杨集有了这一场辉煌大胜为基,杨广任命的“尚书令”之职,人们都认为杨广当得名符其实、理所当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