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838章:高句丽更名记

大隋主沉浮 第838章:高句丽更名记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00:36:38 来源:笔趣阁

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运力不足等等问题往往使一场天灾荼毒无数百姓,尤其是受灾重地的百姓更是深受其害;要是朝廷和地方官府赈济不力、赈济不及时,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民变就会接踵而至。而大隋王朝自建国以来就没有哪一年安稳过,天灾年年有,区别的只是灾情大小而已。

对此,朝廷上下都习惯了,如果哪一年没有天灾,他们或许反而感到意外了;但也正是因为大隋天下“多病久病”,使得大隋中枢要员一律变成“医术精湛的名医”,他们面对的灾情不管是旱灾、水灾、雪灾也好,还是虫灾也罢,都能在第一时间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良方,下方的官府要是赈济不力、挪用赈济物资,他们也能凭借以往的经验在第一时间将问题处理干净,从而为赫赫有名的“开皇盛世”奠定了根基。

继承了杨坚事业的大业帝杨广远比史上那个“隋炀帝”高极,他的性子虽然还是那么急躁、还是那么的急功近利,可他多次受到天下百姓称赞为爱民如子的好皇帝以后,竟然走上了爱民之路;他为了维护自己美好的帝王形象、进一步博取百姓爱戴和美名,没事就琢磨着如何才能扭打贪官污吏、恶霸、地痞流氓。

久而久之,于是贵族阶层暗地里给他取了抄家皇帝、扒皮皇帝的绰号。但是当杨广听了这些绰号以后,不但不生气,反而乐在其中:你们不是说我杨广是抄家皇帝、扒皮皇帝吗?那我就继续抄家、继续扒你们的皮好了。

这么搞来搞去,无疑又让他到收割大好名望;然后,他又搞,总而言之,杨广现在不是在抄家,就是在想办法抄家。

今年入夏以来,包括尹洛平原在内的中原地区连降暴雨,像黄河、淮水、洛水、颖水、济水、泗水这样的主要河流都是水量暴涨,这些河流流域纷纷出现了险情。

这样的大暴雨、险情若是放在开皇初,必将是一场波及整个中原的大灾难,然而大隋王朝经过杨坚休养生息、疏浚河道、加固河堤,主要河流承受洪水的能力,远超前朝;而杨广登基为帝以后,又把凉州州牧府“防洪抗旱署”成熟的各项制度、行动方式引入进行中枢,所以大隋王朝每当遇到天灾,朝廷三省六部、九寺六监就会迅速串在一起,然后分发物资、组织救援、协调安置,再加上各地府兵、郡兵参与救援救险,导致大隋在应对天灾之时,效果出奇的好、效率出奇的高。

由于以工代赈、军队应急、军情抗洪等等清晰概念出于杨集为首的凉州,故而每当天灾来临、军队参预救援之时,百姓便会对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府感激涕零,同时也愈发崇敬和感激提出这些概念的杨集。

随着东征高句丽捷报频频,杨集更是受到无数百姓顶礼膜拜,很多桀骜不驯的纨绔子弟更是将曾为“纨绔之王”的杨集视为纨绔界的榜样、追逐的标杆。

杨集军神、战神之名,再一次轰动天下。

听了这些追捧,杨广心中美滋滋的,无论杨集再怎么出名、再怎么能打,那也是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小弟;小弟出名,他这个当老大的,那是当真的与有荣焉。

今天,久违的太阳终于破云而出,散朝而出的文武百官看着高高的晴朗的天空,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很多。而在紫微城同明殿偏殿,杨广召集了一群重臣议事。而他们所议之事自然与高句丽有关。

这段日子以来,杨广与杨集的联系并没有中断过,区别的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他今天又收到来自辽东的八百里加急战报,杨集表示进展十分胜利,高句丽军的兵力经过隋军多次围点打援,损失得非常严重,只要隋军把盘踞在辽东城辖区高句丽势力歼灭干净,接下来的战斗就会变得十分简单,让朝廷用不着担心。

另外还在战报中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建议将漠州以南的辽东平原地区则是恢复成汉朝时期玄菟郡和襄平郡、辽东半岛恢复为昌黎郡;即将收复的“千山—鸭渌水”地区恢复为乐浪郡,“鸭渌水—萨水”地区在汉魏晋时期隶属于乐浪郡安平县,但由于这个地很广大,一个县管不了那么多,建议设安平郡,“萨水—浿水”地区恢复成带方郡;以上六郡加上只有一个漠州郡的漠州都护府,统一由日后的安东都护府监管。

杨集这个建议,杨广和满朝文武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说他了;现如今除了漠州郡,以及他所说的玄菟郡、昌黎郡以外,余者四郡还在高句丽手上,可是他不但把人家实控的地盘划分得非常周详,竟然还设个安东都护府来管。

不过出于对杨集破坏能力的信任,众人稍做议论便认可了安东都护府和那六个郡,所虑者只是安乐都护府的大都护人选而已。

第一个建议还算正常,但是第二个建议无疑是让大隋君臣抱以异样,因为那家伙居然要保留高句丽国,并且建议大隋和高句丽日后以浿水为界河。

浿水发源于半岛东部的“狼林山脉”,一路蜿蜒向西,穿过平壤城南部地区后向南流,最后在高句丽牛山县(南/浦市)注入乌湖海(黄海);如果按照杨集的设想,浿水中上游以北、下游以西归大隋所有,以南、以东归高句丽所有。

这个不可思议建议让很多人都以为杨集疯了、傻了,这么一个灭国的大好时机,竟然放弃了,这不是疯了、傻了,又是什么?然而同明殿这些重臣,却不这么看,甚至认为这是十分厉害、长远、老辣的计划,这倒不是他们看得开,而是杨集所提出的论据非常精准合理。

杨集认为三国鼎立之局最为稳定,假如大隋灭了高句丽,剩下的百济和新罗虽不敢与大隋为敌,但是他们自己却可能打一场统一之战,不管最后谁赢了,西海半岛以南必将出现一个军政统一的国家。此国三面临海,若是要想发展,只能向北方的大隋发动战争、亦或是像高句丽吞食那般,一小口一小口的吃下大隋占据的高句丽国土。

诚然,大隋可以再来一场远征之战,将之歼灭,但是大隋人口不多,连南方很多富饶肥沃的土地都没有开发,根本就看不上贫瘠苦寒海东半岛,加上大隋重心又在西方和北方;故而最后即使统一了海东半岛,重视和关注度也不够。

而高句丽、新罗、百济毕竟是传承近千年的国度,他们对当地的影响力、统治力早已根深蒂固,一旦高家、金家、扶余家后裔暗中谋划、择机起事,很快就能轻松的占领大隋不够重视的海东半岛南部。

不打不行,打又不划算,更重要的是不杀不能震慑宵小,但杀戮过重的话,却又会激起当地百姓的仇视,日后他们反得更加激烈。

正是有鉴于此,所以杨集认为大隋既然看不上那里土地,统治力又鞭长莫及,而归化之策又不能在三家影响力根深蒂固的土地上取得成效;倒不如让三国继续共存、继续争斗,要是三国像现在这般绕来绕去的打、加上大隋适当的调解一下,他们哪能统一得了半岛南部?而大隋虽没有那里的土地,每年却能轻松的坐收三国上贡的钱财。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

杨集这个建议,得到了杨广和殿中重臣的认同:这是因为东/突厥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大隋王朝之前将半死不活启民可汗扶植起来,最终差点就养虎为患,东突厥被杨集在大湖区、范夫人城辖区弄死和俘虏了将近二十青壮,东突厥这才又乖乖的当大隋的狗。

可尽管如此,东突厥却引起大隋君臣的警惕,然而大隋既看不上北方、却又担心东/突厥成为第二个威慑大隋北方的突厥汗国,故而怂恿南室韦、北室韦、霫族三部西进;怂恿铁勒薛延陀东进;怂恿铁勒薛斛部、回纥部南下;而在东突厥内部,更是怂恿启民可汗次子阿史那·俟利弗设积蓄势力,只要启民可汗死了以后,他不遵启民长子阿史那·咄吉之令,那么大隋就会支持他自立。

此之以外,大隋突厥史史祥与长孙成也曾接触过启民三子阿史那·咄必,那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这无疑,又成了大隋打算培养的人。

如果杨集知道他们的设想,定然说声好家伙,这分明就是让史上轮番当大可汗的始毕、处罗、颉利搞内斗啊!

杨广饮了一口茶,向重臣们沉声问道:“对于卫王保留高句丽国祚这个建议,诸位可有不同意见?”

杨广知道杨集第一个建议中的安乐都督府的各个官位,以及尺的要职,要是论起来,必将是没完没了的争辩,于是先把比较简单纯粹的第二建议拿来说。

“圣人,卫王已经把利弊说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无论是让高元继续为国君,还是扶持高建武上位,臣都没有半点异议!”尚书左仆射苏威表态完毕,接着又说道:“不过我大隋毕竟因为高句丽折了三十多万兵马,要是能灭而不灭,继续让其保留高句丽这个名字,朝廷不仅无法向三十多万将士和他们的家属交待,而且有损朝廷颜面,起不到震慑四塞的效果。”

不得不说,苏威异常老辣,他这个“不过”非但提到现实问题、卖好了杨集,而且吻合杨广好面子的心态。

杨广闻言,饶有兴致的问道:“那么依苏公之见呢?”

苏威拱手一礼,说道:“圣人,依臣之见,高家可以保留,可高句丽这个国名却是不行,若是该国因我大隋兵锋之盛,被迫更名为高丽或高句,这比直接灭了他们更屈辱,同时更能彰显我大隋之实力、威力。毕竟我们中原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王朝能够让一个传承近千年的国家更名,这不是前无古人又是什么?”

杨广听得频频点头,心中更是深以为然,可他还是装模作样的问道:“诸公以为如何?”

这不是什么大事,苏威又说得很有道理,而杨广的满意之色都写在脸上了,众臣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纷纷说道:“臣/末将无异议!”

杨广见状,便满意的说道:“那好,高家可以保留,而高建武好歹也是为我大隋立下大功,卫王又说此人贪生怕死,以后就由他当辽东郡公、国君好了,但是国名必须改为高丽。”

“圣人英明!”众人轰然应道。

“此事就这这么决定了!”杨广沉吟半晌,说道:“卫王的第一个建议已有朝堂之上通过,不过大都护乃是重中之重,我要的大都护不但文武双全,其人品更要是属于上上之流,我可不希望安东大都护如若当初的‘韦伯仁’一般。”

众人听得心头凛然。

韦伯仁乃是韦冲的侄子,开皇中期,杨坚任命韦冲为南宁州(云贵一带)总管,掌十五州军政大权;其侄韦仁伯为协州刺史,然韦仁伯品德败坏、道德沦丧,在职期间到处强夺他人妻女,放纵部下烧、杀、抢、奸,致南宁州百姓怨声载道,对大隋王朝离心离德。

时为昆州刺史的爨翫本就心怀二志,有了民心基础,立刻起兵反隋,这才有了史万岁远征爨翫之事,然而史万岁较之韦伯仁更不堪,虽然韦伯世被处死、史万岁被削官为民,但大隋在十五州失去的诚信和民心,至今依旧修复不了。要是安东都护府、诸郡用人不当,旧事一定上演。而杨广表面说“韦伯仁”,实际上是说包庇他的韦冲。

要不是韦冲包庇、帮着欺上瞒下,南宁州的局势也不会一步步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