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923章:杨集终见客

大隋主沉浮 第923章:杨集终见客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2-09 17:30:22 来源:笔趣阁

次日午后,李德良和李孝恭坐在王府的会客大厅之内,叔侄俩也不碰茶几上的茶盅,脸上神情有些拘谨,默默的思忖着等要如何与杨集叙话。

李家在年前发生巨大变故之后,拥立了继承安固县公的李叔良为一家之主,而名声已臭的李炳一脉则是退居幕后。这个决定对于李家来说,无疑是最英明的决定,如果再由李渊的长子李建成继承家主之位,李家的臭名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至于李叔良那个家主是不是实至名归,那就是他们李家自己的事儿了,也不在李家子弟的考虑之内。因为他们都知道李家处境并不好,而今年将是李家关为关键的一年,如果承受不住元家的报复,李家必亡。所以一族上下在外面都奉李叔良为主,一切都以维护李叔良的尊严为上。

李德良和李孝恭此来,既是恭贺新年,同时也是把李窦氏在绣云阁“欠”杨集及大雅间的打赏还上。虽然说他们被严惩、重罚后的日子不好过,可这笔钱还是拿得出来的,也不得不拿,如果失信于杨集,后果势必更严重。

眼见杨集到来,李氏叔侄连忙起身行礼:“参见大王!”

“免礼,请坐!”杨集刚从蔡王府吃饭回来不久,今天上午是杨智积请年客;下午是杨纶。明天是杨静、杨雄,后天之后,还有各个公主府和杨达等人,所以春节前后的整个假期,差不多全部花在请客吃饭这件事上。

他也知道李家易主之事,心知李家犯了众怒的今年必定很难过,而李家叔侄的来意也能大致猜出,无非就是搭上卫王府这条线,哪怕是能够交往得亲密一点,也可以借着王府威势,让李家之敌行事之时有所顾虑。但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而且大过年的,也不能不见。

事实上,杨集对于各个世家门阀、各大势力态度,也会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

从李窦氏玩那一出刺杀事件后,李家实际上就已经失去恢复昔日荣光的基础、大义;等到李渊“意外”身亡,李家则是失去了主心骨。再加上李神通、李神符、李孝基三个中坚之力被处死。导致李家已经彻底没落,以后只能在元家和元派的打压下苟延残喘。

作为第三方势力,杨集既不会有意狙击李家,但也不可能与李家亲密无间。这不仅仅是对李家能力或者品行的怀疑,更是因为李家不听话。

一个不听话、不按规矩办事的家族,等于是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

谁与它当朋友,谁都有可能被它炸得灰飞烟灭。

杨集打量了李德良一眼,也与不他绕圈子,说道:“李兄,你们叔侄这次来,是奉李家家主之命,还是自己的意思?”

李德良正准备开口说话,可是听此一问,竟不知如何开口,他想了想,这才顺回答了杨集的问题:“是家主的意思,我等两家原本是亲戚,这大过年的,也该走动走动才是。”

此刻,对上一双审视一般的目光,李德良心头生出一股自己都不愿承认的畏惧。

杨集沉吟片刻,点头道:“此事我知道了,李兄若无他事,可先回去吧。”

李家准备向他借势求存,并不奇怪。但是李德良和李孝恭只是过来表明李家态度的人,与杨集的身份地位天差地别,两人如果想要代表李家来谈什么,明显不够资格。

这不是杨集狗眼看人低,而是李氏叔侄如同普普通通的销售员,却要与他这个大老板谈几十亿的生意,这可能吗?哪怕是谈得再多,销售员也做不了主、也谈不下去,最终说得再多,那全部是没有用的废话。

与臭名远扬的李家为政治盟友的做法的确是不可取的,但如果遇到合适的时机,联手做一两次政治交易却也无妨。现在人见了、礼也收下,自己的态度也算传递了回去,

然而李德良却没有领会以上这些,以及杨集的表达出来的意思。当他听完杨集的话,脸色变得有些难看起来,张了张嘴,却是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如此被杨集如驱赶苍蝇般的打发出去,心头倍感屈辱,但形势比人强,只好压下心中愤懑情绪,拱手告辞。

李孝恭脑子灵活,隐隐约约的察觉到了地位不对等这一条,心知李家犯了交往的大忌,杨集能够亲自接待他们叔侄,实际上已经相当客气了,换作是其他权贵家,恐怕连主人的面都见不上,然而叔父竟尔不明白这一点,着实是让他无奈之极。

此时见到李德良已然拂袖而去,李孝恭连忙向杨集深深一礼,赔礼道:“大王,我等冒昧来访,别无他意:一是前来拜会大王,恭贺新春,二是趁此机会将婶娘欠下的钱归还贵府。如有不周之处,改日家主亲自登门致歉。”

“孝恭客气了。”杨集笑着起身,走到近前,向他说道:“李家之事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你早点回军上任,休要误了前程。以你之才,只要努力一番,定能出人头地。”

“多谢大王!小将明日就会回营。”李孝恭在高句丽之战中立了功,如今已是一名低级官员。

杨集点了点头:“去吧!”

“小将告辞!”李孝恭抱拳一礼,这才转身离开。

杨集望着李孝恭离开的背影,暗自摇头,李家以平平无奇的李叔良执掌家族,又有李德良这等蠢货扯后腿,没落已是定局。

相对来说,李神通远比他们厉害,李神通虽然被后世人笑称是“常败将军”,可他其实是个相当厉害的人物。他每次都以最少的兵、在最关键的时刻打最危险的仗,当然也每次也都败了。可他每一次都为整场战役奠定了必胜的基础,如果没有他坚持、他的败,哪有后来的大胜?如果换成其他人,未必能够把这种又苦又累又不讨好的事情做好。

李渊事后论功行赏,总是记李神通首功,其原因便是他次次都是点燃自己、照亮他人,并不是李渊特别偏袒于他。只不过李神通也在刺杀案中受到李神符牵连,被处死了。李家到了如今,连一个中流砥柱都没有。

李孝恭和李建成都不错,可他俩年纪小,李家还远远轮不到他们说话、做主。

就在这时,门房大管事杨奕派人来报:苏威、李子权、杨约、牛弘、段文振、宇文弼、宇文恺、李圆通、独孤顺、窦威、宇文述、元文都等等权贵人家,都派了府里子弟、管家送礼道贺。

此外还有入京朝圣的凉州各郡集朝使、散布他处任职的卫王系官员也在今天让家中管事登门送礼,这还是杨集不想太过招摇,如果不是他事先不许卫王系成员前来集结,只怕卫王府的门槛在昨天都要被踏破了。但是他们昨天尽管没有来,可今天还是让人把新年贺礼送了过来。

但无论是关系不好的同僚也好、还是嫡系下属也罢,全部都是正常的人情往来,谁也无法免俗,更算不上是拉帮结伙,杨集于是让公孙桓、郝瑗、魏征等人负责接待、做好礼薄,以便一一还礼。安排妥当,正要前往后院,忽听刘孝刘快步前来禀报:“大王,一位冯姓将军,带了贺礼过来道贺。”

说着,便递上一本厚厚的拜贴。杨集接在手上只觉得一沉,细细看去,这帖子竟然以黄金为封、白银为底,封面上还镶嵌了很多颗闪闪发亮的珍珠。一看就不是凡物。

靠,谁这么土豪?

翻开一看,又是黄金为页,上有“右翊卫将军冯盎拜上”的字样。

“冯盎?”杨集微微一愣,脸上不得由露出思索之色。

刘孝孙见杨集似乎不知此人,详详细细的介绍了起来:“大王,冯盎此人来历不凡,他是十六国中的北燕国君冯弘后裔,北燕亡国后,冯弘之子冯业留在交州高凉郡。冯业之孙冯融担任过南梁罗州刺史。冯融的儿子冯宝,娶岭南高凉越族大姓冼家女、冼夫人为妻,因而成为高凉越族首领。南梁任命他为高凉太守,但是相对于冯宝,冼夫人尤为出色。”

“冼夫人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巾帼英雄,她在南梁亡国后,使冯家顺势效忠陈国,及至陈国灭亡,交州开始并没有依附大隋,几个郡都奉冼夫人为主,号为圣母。时任晋王的圣人拿出陈后主留给冼夫人的信,告诉她陈国灭亡了,让她归服正统。她率领族人归附大隋,被先帝加封谯国夫人。而这个冯盎就是她的孙子。”

介绍完对方的家世,刘孝孙说到了冯盎本人:“冯盎字明达,初以门荫,授宋康县令。时王仲宣造反,冯盎遵祖母冼夫人之命平定了王仲宣造反,先帝授以高凉太守之职,此后他陆续平定五州獠人叛乱,得授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今年迁左翊卫将军。”

“快快有请!”杨集也知道冯盎,不过他钦佩、敬重的是其祖母冼夫人。这位巾帼英雄精通军法、兼通军政、通晓天下大势、识时务,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政治家。

据刘方所说,冼夫人每次召开大会之时,都把梁朝、陈朝、隋朝的赐赠物品陈列于大庭之上,告诫族人说:“我历事梁、陈、隋三代君主,用的只是一颗忠诚的心,现在朝廷赏赐物品俱在,这就是我得到的酬报,你们应该牢记我的话,对天子尽赤心。”

更难得的是,她在世期间,冼夫人生恐各地各族不服王化,所以每当朝廷下了诏书,她哪怕身体有多么的不好,也要亲自带着诏书巡查交州各地,向大家讲解朝廷诏书的用心所在,让大家不要做他想,并让大家死心塌地为大隋效力。

此外,冼夫人为了改变岭南风俗、改变中原人对岭南“穷山恶水出刁民”的认识。她请求三朝朝廷派人去岭南派施以教化,一辈子都在岭南“建城邑,开设学校,推广汉学”。也正是得益于冼夫人的倡导和努力,岭南各地各族摒弃了原有的陋习、采用了汉人文化和伦/理道德,终使汉文化成为当地的主体文明。

其教化之功,功不可没。

遗憾的是,冼夫人逝于仁寿二年,使杨集没有见过这位巾帼英雄一面。

当然冯盎也不差,每次岭南有人造反,都是他率军平定。

不一会儿功夫,刘孝孙将痛冯盎领了进来。

冯盎约有四旬出头,长得浓眉重目,比较厚的嘴唇很有少数民族的特色,颌下一部乌黑浓须显得极具威仪,他这个年龄正是男人精气神达至巅峰的时候,一袭锦袍穿在身上,使其胸膛、臂膀撑出了曲线,可见其身材之魁梧结实。

杨集是左右翊卫上将军,冯盎这个左翊卫将军算是杨集的部下,他在朝会、大朝会上见过杨集几次,只不过没有面对面的交流过。见到杨集在雨檐前的台阶下等候自己,冯盎大有受宠若惊之感,连忙加快脚步,上前参拜道:“末将冯盎参见大王,末将贸然来访,还望大王海涵。”

杨集抱拳还了一礼,伸手相邀道:“冯将军能来,乃是我的荣幸,快快有请。”

说着,将冯盎引入了花厅,两人分宾主落座。

冯盎听了杨集太多事迹,且由于来自南方的少数民族,与众人格格不入,在中枢更是不怎么受到达官贵人的待见,哪怕低三下四的上门去拜会别人,别人也是爱理不理的。他本以为恶名远扬的杨集也瞧不起自己,故而来访之前,心中比较忐忑不安,做好了吃一鼻子灰的心理准备。不料见了人,杨集竟是这等客气,心中的不安也慢慢淡去。

寒暄了一番,杨集问道:“冯将军,最近在忙些什么?”

冯盎笑了笑,说了句令杨集大为意外的话:“也没有忙什么,就是与犬子一起为明年科举做准备。”

冯盎生有五子,自长及幼,分别是冯智戣、冯智戴、冯智彧、冯智戣、冯智玳,他们父子精通汉学,却由于长着少数民族的面礼,在京城之中比较受气。但如是一来,他们的自尊心就被激发了起来。

冯盎听说皇族子弟去年都参与科考,还取得不错的成绩,深受世人褒奖,于是便打算和儿子们也考一次,让人们知道“蛮夷”比汉人更懂汉学。

说着,冯盎目光看向杨集,笑着说道:“皇族子弟去年都考得不错,尤其张贴出来的策论文章,内容远比成绩优秀的学子好,也更实在。若是当真排入科举名次,当入上上等。”

杨集也不问他为什么要考,只是说道:“他们毕竟是皇族子弟,占了先天的优势,多数都知道政治、时势,也接触了许多实事,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实在一些,而学子们不诣世事,经历不多,内容浮华无物也正常。”

这话不好接,冯盎只是默然点头。

天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