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924章: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大隋主沉浮 第924章: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2-09 17:30:22 来源:笔趣阁

“冯将军参与今年科举,定能金榜题名、一战夺魁。”杨集明白冯盎要考科举的用意,无非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才学不弱于人,并不是真要争取面对考生的那些小职务。不过冯盎要是真的夺了魁,对于他未必的仕途必将有着难以想象的好处。

其实冯盎这种力争上游的精神非常好,杨集也非常赞成。如果文武百官参与科考变成一种社会风气和大势,官员们也会在学习中得到进步,而不是在钻营中退步,朝廷也能知道谁有才华、谁平庸无才。

这种良好的官场风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面照妖镜,效果远比比拼政绩还要真实,因为很多官员既无才又无德,他们的政绩实际背后势力用钱财、人脉给堆出来的。一旦该官员平调或升迁、其背后势力也会“撤资”离开,最后在当地留下一地鸡毛。

冯盎汗颜道:“末将就是想借机考验一下自己而已,若是说一鼓作气、金榜题名,未免太高看于末将了。换作是大王,那还差不多。”

“我现在还不能考。考中了还好,顶多就是说我说炫耀才学,如是考不上,那可就引为笑谈了。”杨集话音刚落,话意忽然却是来了一个大转折:“人生四大喜事,就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前三者,我已经圆满了,可金榜题名却没有。如果还有选择,我宁可以武举和科举出仕,并不是以亲王的身份出仕,但没办法。如果有机会,我也考考,争个席位。”

杨集可不是装模作样、惺惺作态,而是经过冯盎启发以后,他意识到官员参与科考的好处,于是真想好好考上一回。这不是为了自己的名气,而是想要以自己为例子、为榜样,开一个大好的官场风气。

冯盎听了杨集的话,差点被茶汤给呛死,他看着杨集脸上露出怅然若失之色,心头涌起了一阵说不出的古怪之意:你卫王一出生就是巅峰,又在军事上打出了巅峰、在文坛上写出了巅峰、在仕途上凭能力做到了巅峰。

他以后竟然还要考武举、科举?

他想了想,小心翼翼的说道:“大王的文化水平自然不容置疑,只不过朝廷虽然不禁官员科考,今年又有皇族子弟为例,可是以大王地位,若是参与科举的话,即便考上魁首,天下人也会侧目而视。”

冯盎只是一名从三品的武将而已,无论考出什么成绩都无所谓,也影响不了大局,可杨集是各种的规则的制定者、天下官员的楷模,如果他凭借真才实学考中榜首,天下人也会说他作弊、也会说朝廷在帮他作弊。如果考得不好,朝廷也会帮他隐瞒真相,给他安排一个魁首,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被人说了出去,照样会引起轩然大波。

所以结果无论好歹,杨集考试都是吃力不讨好,都将引发一场难以避免的风波。大隋君臣事后如果知道一切因他而起,他可吃罪不起。

杨集见他小心翼翼的模样,大致猜出了冯盎的担心所在,笑着说道:“此事也就说说而已,如果没有把握,肯定不会出去丢人现眼。”

冯盎闻言,暗自松了一口气:都说这位大爷特立独行,思维跳脱活跃、行为方式与众不同,一旦有人将他启发起来,什么疯狂的事儿都敢做;今日一见之下,果真是名不虚传。

他定下心神,向杨集拱手一礼,进入了正题:“大王,末将幸得圣人隆恩,今年从汉阳太守晋升为左翊卫将军。圣人之恩,末将无以为报,唯一能做的,便是尽忠职守,全力做好本职之事。然末将长期在外,且又是文官,对中枢对兵事了解不多,且又遇到减军府大事。故而心怀忐忑、诚惶诚恐,不知从何处着手,恳请大王指点一二。”

冯盎带兵打仗很有一手,可是他受封为左翊卫的时间正值精减军府之争、军队大转型的关键时刻。这相当严峻的时局,使他只感到触目所见尽皆一片混沌,不但不知自己应该做什么,甚至就连如何自处都不知道。可是什么都不做吧,皇帝恐怕又会不高兴。

问了同僚,同僚也是不知所以然;而知道所以然的人,要么不敢说,要么不愿分享个人及其家族的心得。也幸好入朝述职的交州刺史刘方指点迷津,他才仿佛看到了一盏明灯,求助于直系上司杨集。

事实上,冯盎在元日受封为左翊卫将军以后,就依照刘方给出的良方,多次前来王府拜访和求计,只不过每次来、杨集都去做客了;而在其他人的府邸哪怕是看到了杨集,却又不好上前去交谈,所以一直拖到了今天。

另外就是眼红在翊卫将军这个职务的势力,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冯盎在京城之中却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孤家寡人,他今天的一切全靠祖母积德、皇帝恩赐;若是没有投靠大势力、没有靠山可依,迟早被各大势力排挤下去。所以他前来王府拜访,除了问计求助以外,也是想给自己找一个强大的后台。而杨集位高权重,现在又是他的直系上司,求助和依附于他,并不显得突兀、显眼。

迎着冯盎满是求教之色的目光,杨集沉吟半晌,便随口说道:“诚敬夫人(冼夫人谥号)功在社稷、功在历史,光是诚敬夫人留下的余荫,就足以保冯家数世荣耀,只要冯将军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为国建功,自可无忧。”

冼夫人治理岭南期间采取民族和睦及民族大融合政策,使汉文化在整个岭南地区占了重要阵地,经过冼夫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以及梁朝、陈南、隋朝三朝的全力推动和支持,使汉文化得到迅速和发展、影响程度也更深刻,彻底改变了改变了当地人“不知礼则”“不闲典训”的状况。而在这基础之上,她又让子弟兵为中枢拿下了海南岛,建议朝廷置珠崖、儋耳、临振三郡,从而结束了海南“游离”于中枢王朝的状态,移居海南岛的汉人也从以前的两万多人激增到十多万人;汉人到了,汉文化自然也推广了过去。

可以说,中枢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之内、汉化这么广袤的大地,全部是冼夫人的功劳。她人虽然已经不在世间,可她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历史功绩,却是成了冯家最为强悍的护身符。只要冯家自己不作死,谁也不敢弄死他们。

对于杨集所说这些,冯盎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以前却不敢奢望,因为以前就有人以此为“罪证”,多次告他们冯家的黑状,说冯家企图自立,被无赖之官告得多了,他干脆离开岭南、举家入朝。他思索片刻,很是坦然道:“大王所说之言,末将却是不敢奢望,只因有人多次以此诬告末将。”

“放心好了!”杨集向他说道:“你们早在开皇年间就交了军政大权,现在包括岭南在内的整个交州都是朝廷命官,若是他们将地方上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衣食无忧,谁愿意搞事儿?若是地方上出了事,那也是官员们无能、无德所致,与你们冯家何干?”

记得不错的话,冯家几代人都是秉承冼夫人之遗志做官、做人,对中枢十分忠诚。哪怕是在史上的隋末乱世,他们也只是据岭南自保、不许战火荼毒当地,并不是自立北伐。而冯盎死了以后,冯家子孙虽然发动过几场叛乱,可事情的起因却是当地贪官酷吏本着山高皇帝远之心,极尽嚣张的掠夺地方、欺压百姓,冯家更是成了他们眼中的肥肉。

冯家和当地百姓迫于无奈,多次组团上京告状,可是李治的唐朝、武则天周朝根本就没有给他们公道,而那些贪官酷吏稍稍收手一阵子,又横征暴敛起来,力度更胜以往。冯家活不下去了,只能带着饱受贪官酷吏荼毒的百姓发动叛乱,以求自保。而那些贪官酷吏抢到了钱财,又能从朝廷手上骗取了封赏,当真是可恶之极。

冯盎听到杨集这么说,顿时如释重负,他拱手一礼,感佩交集的说道:“多谢大王主持公道!”

谈到此处,冯盎已经得到了一个十分意外的惊喜,虽然他很想借机向杨集表示“效忠”之志。只不过毕竟刚刚认识,他也知道这交浅言深、过犹不及的道理,有了这良好的开端,日后再慢慢走动也不晚,于是话锋一转,问起了治军的技巧。

杨集没有想到他有这么多的心思,不过即便是知道了,也不会感到意外、更不会去鄙夷对方,毕竟官场生态向来都是如此;如果某个人是孤家寡人一个、且位置又是不上不下的,的确很容易就沦为各方势力眼中的肥肉。对于冯盎提出的疑惑、疑问,他都耐心的一一作答。

冯盎也知道滕王家下午宴客,杨集肯定要赴宴,只是挑了一些急须解决的问题问,得到杨集的答复或是“授权”之后,便适可而止,笑着说道:“大王日里万机,却浪费这么多时间在末将身上,实在罪过。改天大王有空,末将可否再来求教?”

杨集听了“蛇随棍上”一般的“请示”,心头顿时有些明了:冯盎这般示好于己,想必是想依附自己而站稳脚跟了,但是他不太熟悉这个人,自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模棱两可的说道:“改天再说吧。”

见杨集没有明确拒绝,冯盎松了口气,起身行礼道:“大王,那末将先回去了。”

杨集和默不作声的刘孝孙,一起起身将他送到门口,说道:“冯将军请便,恕不远送。”

“大王客气了,大王、先生请留步!”说着,冯盎便辞别而去。

望着冯盎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消失,杨集转身向刘孝孙吩咐道:“看样子,冯盎是有了投靠我的意思;孝孙,你代我去刘刺史家走一趟,向刘刺史要一份冯家资料,越是详细越好。另外让宋先生查一查冯盎在汉阳的名声、口碑、政绩。”

刘方是交州刺史,长期坐镇该地,对冯家定然十分了解。冯盎年前所在的汉阳郡位于临洮郡东南方,而宋正本又是临洮郡通守,要想了解冯盎当汉阳太守期间的的事迹,还是比较容易的。

“喏!”刘孝孙应了一声,向杨集轻声问道:“大王,通过刚才的交谈来看,卑职觉得冯盎是一个机灵、识时务的人;难道大王想要收服此人不成?”

“现在还不能确定,谈这些也没意义。”杨集摇了摇头,微笑着说道:“只不过冯家毕竟是交州的霸主,他们在那里根深蒂固、影响力强大,咱们多多了解一些,总是没有害处。”

从刚才的交流来看,杨集察觉到冯盎因为冯家在岭南影响力巨大的缘故,使他对皇帝深怀戒心、恐怖,惟恐自己惨遭清算。而且他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势力当靠山。如果冯家还是那个识时务的冯家、冯盎又是真心来投,杨集可以充当冯盎和皇帝之间的纽带,将岭南派正式收入皇家体系之中;以免这个看似籍籍无名、实力其实很强悍的岭南派加入到其他派系之中。

若是明知他来投靠,自己却没有一丝一毫的作为,终使一心朝“卫”的冯盎改投其他势力,那当真就是贤人们说的“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天予不取、必遭天谴”、“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卑职明白了。”刘孝孙不复多问,他拱了拱手,便扬长而去。

先后送走冯盎、刘孝孙,杨集沿着抄手游廊向后院走去,刚刚走了廊檐之下,就看一团“火”心急火燎的迎而跑了过来,凝目看去,这团“火”竟是张出尘,她身穿一身红装,脸是红的,眼睛也是红的,就像从头红到了尾的朝天椒一样,远远的便嚷道:“公子,女医、稳婆说大娘子就要生了……请……”

张出尘这话还未说完,就听到杨集一声惊呼:“哎哟我的老天,终于要出生了。可把给我急死了。”

张出尘话没说完,杨集已经一阵风似的与她擦肩而过,等她疾冲的步子停下,再回过头来,已经看不到杨集的身影了。

萧颖、柳如眉、裴淑英怀的都是第二胎,有孕的时间是在去年四月份左右,也就是杨集远征高句丽前的劳动果实,时至今天,已经快十一个月了。

孕妇怀胎十月产子,乃是天理循环的头等大事,前后预算的时间有误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误差大到一定的天数,那危险可就相当大了。这也是杨集着急的原因。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