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745章:意外来客

大隋主沉浮 第745章:意外来客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59:04 来源:笔趣阁

杨集给杨广轰出中华殿之后,便离开大兴宫、直接返回王府了。当他进入大门、绕过影壁,一眼就看到前院呈现出一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此刻正值仲夏的酉戌之交,关中的黄昏光线强烈、暑气炎热,卫王府里的一座座殿宇在晚霞中投下一片片阴影。由于杨集出征在即,府中奴仆要准备很多东西,而其中一些人还要跟着主人出征,所以府上每个人都抓紧时间准备一应物质,不时可见一队队汗流浃背的侍卫家仆把一些箱笼和物品从后宅、中庭搬到前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所在、每个人都必不可少,而他们的手上的工作也不容耽搁,杨集也不想自己的出现影响大家、加上无甚大事,于是避开直通前方的正道,沿着花树遮蔽的抄手游廊走向前方的玄武殿。

杨集一边疾步前行、一边默默的思忖着此行任务。

经过先前与杨广的一番交谈,杨集对此行任务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杨广名义上是让自己去辽东协助李子雄和宇文述等人防御高句丽、消耗高句丽军的有生之力,然而杨广自尊心极重、极为高傲,加上此刻的大隋是当之无愧的霸主,故而高元的举动终究是把杨广给激怒了,是以犯下了急功近利的毛病,要自己把高句丽给灭了。

若不然,杨广岂能认可‘远征高句丽’这个大名目?更何况,如果杨广仅仅只是协防,哪至于让自己去?哪至于任命自己为河北行台尚书令?

不过杨集倒是没有认为杨广犯傻、痴心妄想;这是因为高句丽王高元就在辽东城中,要是能够将其拿下,高句丽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之中,隋军则能趁此机会,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把高句丽给灭了。

而这种雷霆万钧的作战方式,恰恰是自己之所长,所以杨广让自己担任河北行台尚书令、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也就合情合理了。

走近玄武殿左偏殿,就看到一名眉清目秀、丰神俊逸、英气勃勃青年在门口等候。此人名叫刘孝孙,乃是荆州南郡寒门子弟,亦是一个文武双全、武艺高强的“文弱书生”。

刘孝孙是仁寿年间的国子学的学子,后来因为仰慕刘炫、刘焯,便辞去国子监学子的身份,跑去凉州大学一边深造、一边任教。之后结识了同为教师兼学子的孔颖达、孔德绍、颜师古、颜相时、颜勤礼、李玄道、盖文达、陆从典、姚思廉、刘斌、蔡君和、庚抱、廋自直。

众人才华横溢、志趣相当,且都是不受重视的寒士、世家旁支子弟,便惺惺相惜,成了良朋好友。

杨集心知这些人都是名上留名的俊杰,就把他们募集入府当属官;不过他们在此之前都以学业为重,杨集也不希望他们的潜力被繁重的政务扼杀,便让他们挂个名。只有到了学校放假、或是严重缺乏人手之时,才会把他们调来帮忙。而今,杨集又缺人了,于是就把年纪比较大、学业有成的人调来池属官了。

刘孝孙现在是卫王府属官体系中的参军事之一,品级虽然只是正八品下,但也是吃官粮的人了,远远见着杨集走来,便上前行礼道:“大王,有客来访!”

“谁来了?”杨集随手把麒麟剑交给了紧紧跟随的朱粲,有些漫不经心、漫不在意的向刘孝孙问道。

这个时代十分重视礼仪,达官贵人或世家门阀在与他人交往之时,往往都会先行递上拜贴,若是对方接了,才会按照拜访,若是不接,则是作罢。这个时辰不问自来的客人,要么是自己人,要么是族人、亲戚,而主人面对这类人的时候,根本就用不着摆出正式的面目和架势;要是过于正式,反而隐隐约约透露出疏远之意。

杨集今天由于有很多事情要办,便没有接下他人递来的拜贴,加上此时天色已暗,他本能以为是自己人、族人、亲戚或是随军出征的部下,所以显得比较随意。

“大王,来客乃是唐国公李渊。他和族侄杨恭仁已经到了将近半个时辰,如今正在会客堂等候。”刘孝孙“初入门墙”,对于贵族间的龌龊、派系间的争斗不太了解;他犹豫了一下,又说道:“大王,郝总管说唐国公是贵客之一,卑职便代为接待了。”

“李渊确实是贵客之一,日后要是有人不请自来,只管迎入府中便是!”杨集改变不了当世的规则,也没有相关去挑战,便入乡随俗的遵遁当世所流行的先呈拜帖的礼仪和风俗;但是他未免错过送上门来的人才、未免错过军机大事和一些机密事务,又特别对下面的人下了命令——凡是上门拜访的人,不论对方是何身份都要迎入府中。

府上有了这项规定,加上没有人敢来卫王府浑水摸鱼、骗吃骗喝,所以就算杨集等主人不在府上,管事也会热情将来客引入会客室款待,而来访的客人,一般都是有事上门。

刘孝孙“转正”不久,而且是前天刚从张掖过来,似乎不知这项规定,杨集便在门口随口提示了一下。

“喏!”刘孝孙应了一声。

“劳唐公久候,抱歉之致。”走进会客堂大门,杨集看到李渊正襟危坐的坐在在客位之上,在他下首是一名高大魁梧、相貌堂堂的青年,这便是李孝恭了。

李渊正有意无意的看着门口,一见杨集入内连忙起身,下首的李孝恭见状,也连忙跟着起身,李渊闻言,连忙拱手行礼道:“大王客气了,我们叔侄这么晚还来打扰,应该是我说抱歉才对。”

寒暄了几句,李渊指了指侧后方的李孝恭,向杨集介绍道:“大王,我给你介绍一下,此乃我侄子李孝恭,今年十七岁。他自幼勤学兵法、苦练武艺,亦是我李家文武双全、武艺高强的后辈。其能力较之犬子建成,有过之而无不及。”

“卑职李孝恭参见大王!”李孝恭上前几步,向杨集行了一个军礼。

杨集与李孝恭不熟,却也认识,而李渊不可能不知晓,他此时这么正式、这么隆重的向自己介绍,分明就是在向自己推荐李孝恭呢!见到李孝恭相貌英武、剑眉直插双鬓、双眼炯炯有神,微笑道:“果真是将门无犬子,很高兴认识李公子。”

“大王过奖了,比之大王,卑职这点本事何足道哉?”李孝恭躬身一礼,神情肃然的说道:“大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乃是我大隋赫赫有名的军神、战神,卑职只恨自己身不在凉州,不能与大王并肩作战!”

“一会有这个机会的!”杨集哑然失笑,听他口口声声以“卑职”自居,便主动问道:“不知李公子现在在何处任职?”

李孝恭拱手作答:“回禀大王,卑职乃是去年武举甲榜的榜首,承蒙圣人隆恩,现为勋一府一名旅帅。”

隋朝禁军中的一部分隶属于“三卫五府”,这所谓的“三卫五府”分别亲卫、勋卫、翊卫三卫,其中的亲卫府称为亲府,它连同勋一府、勋二府、翊一府、翊二府,共称五府。

在武举诞生之前,“三卫五府”素来是文武百官、世家子弟镀金的地方,只要他们在其中当几年兵、凑足资历,便可出去当将领、都尉、县丞,军府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等等军职。

武举诞生之时,杨广本打算让天下武士同考一榜、同场竞技,然而最后受制于人、受制于势,不得不把武举分为甲乙两榜,分别让文武百官和世家的子弟考甲榜、寒门考乙榜。

甲乙两榜在当时是被迫妥协出来的东西,但正所谓“得之东隅失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这么一分以后,杨广却有理由有机会对良莠不齐的“三卫五府”进行改革了。

杨广将“三卫五府”当作甲榜中举武生的安置之所,提升了入选“三卫五府”的门槛,如果竞争不过其他人、考不上,哪怕你是文武百官和世家的子弟,也进不了“三卫五府”;而入选的人,皆是击败其他世家子弟的有能力的人。

“三卫五府”经过这么一改,其人才构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里面还有一些人是在里面混日子、混资历,但也有很多人是有能力、有志向的人才。而李孝恭,无疑便是后者。

李孝恭知道自己要是在“三卫五府”沉淀几年时间,一定可以通过家世、通过李渊的关系外放为将,之后再凭资历一步一步的升迁。但是他不是那种混资历的庸才,所以他便有了“功名祗向马上取”之志,并决定退出“三卫五府”,然后改去前线作战、去前线立功,以个人的能力和军功达到升迁的目的。

他这个想法得到了李渊、李神通等人的一致赞同,他们非常看好李孝恭的潜力,同时也知道武将与熬资历的文臣不同,武将是一门“吃青春饭”的行当——

因为武将虽然是凭军功升迁,可是武将立功的时间却十分有限,一旦过了人生巅峰,其体魄、精力就会下降,再也无法担任前方大将之职;而大隋又是一个名将辈出的王朝,如果潜力无限的李孝恭这么一步步的熬下去,他这辈子根本无法出头、根本当不了大将军。

然而李渊和李神通等人支持归支持,但他们知道必须给李孝恭找对上司、找对地方;否则的话,李孝恭照样没有立功的机会、照样混不出一个名堂。

李渊之所以这个时候来拜访,主要是他早就想和杨集好生谈一谈了,他们李家虽然是关陇贵族一员,但是李家实力太弱,不仅没有什么号召力,还长期处于被牺牲的对象,这便使他对关陇贵族、对武川盟没有多少归属感。而在李世民事件上,独孤整和窦威不许他报仇的联合施压之举,更是让他看清了关陇贵族大鱼吃小鱼的本质。

然而他虽是想效仿宇文述那般‘自绝于关陇贵族’,但又没有那种时运,所以他只能把自己定位为间接的角色,在暗中向皇族靠拢,成为皇族的内应之时,获得皇族的支持。尤其是杨集,这可是卫王系领袖、皇族和寒门的代表人之一。如果杨集认可他,那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皇族认可他,给他提供一定的便利,好让李家得到发展的机会。

不过李渊知道局势十分微妙,包括关陇贵族在内的各大政治势力、以及关陇贵族内部的三大派系都在等待发难的契机,而杨集在这其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假如元家知道他来拜访杨集,元家极可能对李家采取不利的手段。

其次才是向杨集推荐自己的侄子,如果杨集愿意录用李孝恭,那么两者之间,便有了联系的纽带,说起话来,也能减少一些顾虑。毕竟之前,两家没有多少联系,如果贸然说一些敏感的话题,不仅冒昧,而且还容易让杨集多想。

正是出于种种考虑,他们叔侄才选择这个时间段登门,而且对外还打着荐才的名头。

他也不想如此小心谨慎,但无奈,谁让他是弱者呢?

【忽然想到一事:之前,我给书中角色取名之时,有几名读者慷慨激昂、振振有辞的说古代贵族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必须遵照“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的原则,不管哪个朝代都是如此、必须如此。按照他们的口吻来说,作者们要是不遵照这个原则来取名,那就是十恶不赦、应当诛九族。

然而事实上,这几个人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就拿隋朝杨家和梁国萧家、南陈陈家、唐朝李家来说,大家各有自己的取名方式,压根就不信这种鬼东西,大家都是觉得怎么好怎么用。

其中最为典型的无疑是李渊家族,他们在给晚辈取名之时,显得相当随意、觉得怎么好就怎么来。李渊有个名叫李孝基的堂弟,而他的侄子又叫李孝恭,此外还有几个不是同一辈的“李孝X”,若不是知道他们关系的,还以为他们是同辈兄弟呢!

此后的朱元璋家族,更是来了个元素周期表。

也许这几位说杨、李、陈、朱没底蕴,没水平;但是萧氏又怎么说?人家可是诗书传家的名门世家的呢。

所以我认为“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只是一个取名的方向,而不是绝对、必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