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683章:圣人,你听我解释啊!

大隋主沉浮 第683章:圣人,你听我解释啊!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7:19:46 来源:笔趣阁

杨广要商议之事,主要是与杨集凯旋之军有关。大隋立国至今,几乎是无年不战,而结果是战无不胜;但是杨广觉得大隋在对外战争中,没有灭过一个国家。

虽然不可一世突厥汗国被大隋打得四分五裂了,可是阿史那家族还在,而且阿史那家族子弟还建立了东/突厥、西突厥二部,所以突厥不能算成灭了国。而契丹和投降大隋的奚族、粟末靺鞨历史悠久是不假,可它们并没有建国,也不能算成是亡国。

算来算去,只有吐谷浑算是一个有实力的国家了;而今,这个有着两百九十多年历史的国家,在他为帝期间被大隋打得亡国了,杨集觉得怎么也要好生庆祝一下、怎么也要好生犒劳一下“辛苦”作战的百战雄师。

对于杨广这个想法,众臣想法一致,都认为新朝要有新气象;尽管大业朝的政策制度都给百姓带来安定生活,但杨谅曾经统率过的并州、冀州被杨广为首的朝廷打过一轮,这两个州的百姓归属心并不是很重。他们认可大隋统治,却未必认可杨广和杨广为首的朝廷。

杨氏兄弟内战给这两州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现在要做到民心所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此,重臣们对于杨集此次辉煌的胜利、以及杨广大为庆祝的想法,异口同声的赞成大势宣扬,以这场酣畅淋漓、干脆利落的大胜之威震慑两州,之后再一步步去治理、去安抚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同时也是让其他州郡百姓知道大业朝和以前一样强大、大业帝和先帝一样是有为之君。

见大家口径一致、无人反对,杨广因为私钱带来的不快和不爽,顿时烟消云散,便下令传膳,打算和尚未吃午饭重臣们一起吃。然而膳食还没摆上安仁殿膳堂,杨集却忽然“闯”了进来。

大姑君臣看到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大功臣,全都傻了眼了。

他们刚说筹办一场夹道欢迎的隆重的入城礼,此举既是彰显大业朝铁血雄师的风采,也是让杨集和凯旋之军享受全城欢呼、全城注目的荣耀,但是这个家伙,怎么就到了呢?

这、这个入城礼还咋办?

还要不要办?

“你怎么来了?”杨广一头黑线的看着杨集,木讷的问了一句。

杨集感到气氛不对劲,顿时讪讪一笑,试探着向杨广问道:“圣人,那我回去沐浴更衣再来?”

“我说的不是这个!”杨广看到杨集一脸无辜模样,就感到有些头疼,杨昭前天回到西京,他说杨集应该四天后方能抵达西京,然而这家伙来得实在是太快了,他想了想,说道:“我说的是,你怎么来得这么快?”

“军情似火、刻不容缓,我当然要来得快了。难道我来晚了?”杨集一脸莫名其妙的看着杨广,说道:“太子出发的第二天,我就动身了,伴驾北巡的军队则要晚一天。”

杨广感到还有救,连忙问道:“军队到了何处?”

“应当从扶风郿县进入京兆武功县了。”此番伴驾北巡,除了杨集本人以外,还有杨义臣、张定和等将率领的三万凉州精兵,如今正由杨义臣在后面带着。杨集虽然早提前一天出发,可他老婆儿子一并带了来,东进的速度不如军队快,当他们一家子到了扶风郡的时候,已经是首尾相接,都在同一郡了。

这还不是急行军,如果换成是急行军,杨义臣等人率领的大军,此刻连洛阳都过了。

听了此话,杨广抚额长叹。

他大意了、太大意了!忽略了杨集惊人的行军速度。

记得仁寿四年先帝病重于仁寿宫时,杨集奉他之命率军入朝待命,他在没有圣命的情况下,仅仅只是用了两天三夜的时间,就闯关过境,成功把军队开到扶风岐山县的仁寿宫。如今的凉州军虽然还是边军,但是这一回是有过境圣命的,自然远比上次轻松了。

一片死寂之中,礼部尚书杨玄感站起身来,向杨广拱手一礼,硬着头皮问道:“圣人,还要不要办入城之礼?”

礼部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等事,而凯旋之军入城,自然也是礼部管。他们这边把流程都拟定好了,就等杨集和杨义臣凯旋大军配合,然而杨集却来了,杨玄感自然不能不闻不问了。

杨广瞪了杨玄感一眼,没好气的说道:“大军都快入京了,用不了多久,就会全城皆知,还办个屁的入城之礼啊!”

杨玄感碰了一鼻子灰,讷讷而退。

“由于你来得太快,你自己错过一次名传千古的荣耀。”杨广向杨集说道:“本来呢,我们是打算让你在朱雀门献俘,你知道这意味什么吗?”

“知道是知道,但我无所谓!”杨集点了点头,当年他们打败步迦可汗以后,朝廷就在朱雀门举办了盛大的献俘、夸功仪式。当时据杨广说,能够在朱雀门献俘的殊荣只有杨广一人享受到。杨广灭陈国、结束南北分裂数百年的局面,使天下再次统一,所以他班师回朝的时候,杨坚“亲御朱雀门劳凯旋师,因行庆赏,自门外夹道列布帛之积,达于南郭,以次颁给,所费三百余万段”。朱雀门见证了天下统一的欢庆时刻,也由此拉开大隋王朝繁华的序章。

杨爽、杨素、杨广、史万岁、达奚长儒等人此后虽然都先后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献俘仪式都是在宫城南门广阳门(承天门)举办;这也导致朱雀门献俘变得异常困难,但也说明在此门献俘是大隋军人的无上荣誉。

杨谅之乱被平定那一战,虽然对杨广意义重大,但此战一是兄弟之争、二是正处于国丧时期,因而连仪式都没有办。

杨广不想说话了,心说你是无所谓,可我有所谓啊!但事已至此,也只能作罢了。听说杨集是来混饭的,连忙让人加个席位。

这里虽然只是“普普通通”的小宴,但参与的重臣比较多,席位自然是不能出错的。

一眼看去,年纪最小的杨集高坐首席,成了名符其实的百官之首。对此,诸臣难免心有滴咕。

在古怪的气氛吃罢午膳,众臣识趣告退。安仁殿内只剩下杨广和杨集了。

“金刚奴,吐谷浑这场战役,你打得相当漂亮。你们在吐谷浑的作为,我已经从奏疏、信件中大致了解了一些,这其中经达一定是精彩万分……来来来,坐下说。”带着杨集来到后苑奉茶,杨广笑着说道:“我这个当皇帝的,除了关中、洛阳以外,其他地方无法涉足,哪怕去了一些地方,可地方官根本不会让我看到真实风貌。所以我名为皇帝,可是中枢之上君臣之中,论起对天下最不了解的人,非我莫属。你跟我细细说说,此战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你又是怎么考虑的?”

“此次战役,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不过战争过程之中,反而没什么好讲的。”杨集大致阐述了这一场战斗,最后做了个总结:“简单来说,就是‘“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指的是灵活多变、不局限于纸面上的战略思路。我这个主帅只是在大局上进行把控;至于别的地方,其实都是由各军大将配合着打。东部战场是张须陀、慕容三藏、李靖、杨义臣、梁元礼等人负责,我管都没管他们;而西部战场,也是薛世雄、钱世雄、麦铁杖、权旭、李大亮等人在打。故而论起此战的作用,我其实就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局外人。”

杨广闻言却是哈哈大笑起来,竖指而赞道:“你看似无关紧要,可实际上,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一切都离不开你。这就是用兵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名主帅应该做的事,如果你扛着武器上阵,那就对不住‘尚书令’和‘卫王’这两尊神位了。”

杨广想到杨集所说的“不过战争过程之中,反而没什么好讲的。”,觉得话中有话,便又问道:“听你的意思,战前战后,反而有好讲的了?”

“可是这么说。”杨集也不否认,点头道:“战前,压力还是挺大的,一是敌军势大,西海气候异常;二是来自凉州灾情;三是来自朝堂。前两者都在掌控之中,还好说。后者,则是让气都差点喘不过来。”

听到这里,杨广脸上笑容敛去,神情严肃的说道:“我在洛阳也听过这些,在你出兵期间,不但有人上疏弹劾你,京城还有各种难听的风言风语,我杀了一批、抓了一批,这才使谣言压了下去,凉州那边又是什么情况?”

“最为典型的说法,便是说我拥兵自重、拥贼自重、图谋不轨。”杨集看了杨广一眼,实话实说道:“我认为是有些人眼见吐谷浑苟延残喘、灭国之功唾手可得,所以刻意散布这种流言蜚语;目的是让我主动放弃主帅之权、让凉州将士主动放弃灭国之功,好让他们摘取凉州上下经营多年的成果。”

“这就是我让你今年务必灭掉吐谷浑的重要原因之一,省得让人眼红。”杨广脸上已是一片冷然之色:“大隋内部有坏人啊!总是有人见不得我大隋好、见不得我皇族上下一心。”

杨广注视着杨集,认真的说道:“金刚奴,我还是那句话——京城有我,一切放心。”

杨集说道:“我就是知道阿兄明辨是非,所以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否则的话,我早就跑回来了,哪还打什么仗啊?”

“你能这么想,我很高兴。”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杨广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种推心置腹的话了,也没人敢像杨集这么与他对话,此时被人相信所带来的感觉,令他心头暖洋洋的,不过他不善于扇情,并没有说什么肉麻的话,只是默默的放在心上。

接着又说道:“古往今来,能让中原王朝走向衰弱的力量,从来就不是什么异族,而是内斗。强大的国力在内斗中消耗殆尽,从而给了北方异族南下的战机。”

“我这些年以来,一直在想秦朝,一直思考强大的秦朝为何二世而亡。”说到这里,杨广看着杨集不说话了,好像在说“你得配合一下啊”。

杨集识趣的捧了个跟:“但不知秦朝为何而亡?”

“一是胡亥无能;二是他严重缺乏自信、猜忌之心太重,所以在谗臣蛊惑之下,把人才鼎盛的嬴氏皇族杀得一干二净,导致乱世到来之时,嬴氏连个有能力的宗族子弟都没有。而这种蠢事,也只有胡亥之类的昏君来干。”杨广说道:“我朝比起结束乱世的秦朝更复杂,反对我们杨家的势力更多、更强大,所以胡亥闷头诛杀宗族这种蠢事,绝不能、绝不会出现在我大隋。”

说起来,杨广这个观点也是杨集带来的变化之一,其实史上的隋朝,也没有一个能打的宗族子弟;一方面是杨家人丁稀少,另一方面是杨广也跟胡亥一样,虽然他没有杀人,可是却把宗族子弟给发配了,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杨集和杨纶了。

哥俩由于关系好,给杨广一口气拿下了。但现在,这哥俩非但没有被流放,反而和杨智积、杨静成了土皇帝一般的州牧;而四人以忠诚回报了杨广,杨广又给他们四人回馈了更多的信任。

一切,都朝着一条良性的线路发展着。

“对了阿兄,我有个疑问,已经好奇很久了!”杨集说道。

杨广问道:“什么疑问?”

“大伯以秦皇汉武、文景、光武魏武等明君为楷模,可你不一样,你老是以昏君为例。”杨集奇怪的看着杨广:“以前,你说你不想成隋炀帝,便以陈炀帝的生平所为戒;现在,你又以秦二世为戒,却是为何?”

“明君之所以成为明君,无非就是轻徭薄税、休养生息、整治吏治,最重要的是与世家共治天下,世家门阀都满意了,都乐呵呵的,明君就成了。”杨广说道:“昏君之所以成为昏君、昏君之所以亡国,不光是他们个人的原因,而时局也比明君时期复杂。而据我说所知,陈叔宝最开始的时候也不想醉生梦死、也想大有作为、更想统一天下,但是陈朝那些世家、那些臣子不让;陈叔宝干不过这些人,也只好躲在宫殿里当昏君了。”

“当我以他们为戒,一可警示自己,二是能够以公正的目光看待他们、看清他们所处局势及无奈之处。事实上,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知识、经验、教育远比明君多,这也是我老是拿‘昏君’来为戒的原因。”

杨集闻言恍然:“原来如此,我还以为你打算学他们败家的本事呢!害得我担心了这么久。”

杨广:“……”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阿兄你实在太能折腾了,咱们能不能缓一缓?”杨集建议道。

听了此话,杨广的火气一下子就涌了起来:“金刚奴,你还好意思说我?你拍着自己的良心说说,咱们兄弟之中,究竟是谁能折腾?究竟谁会折腾?你从小到大就一直坑我、一直害我挨打挨骂,哪怕是现在,你还一直给我闯祸、一直让我帮你收拾残局。”

“就你这争强好胜、争强好战的鬼样子,连我都害。也幸好你不是皇帝;否则,大隋必然多个暴君。”

杨集被千古暴君所成这个样子,感觉很是不可思议:“我有这么夸张吗?”

“夸张?一点都不夸张。”杨广冷哼一声道:“自你入仕以来,世家门阀认为暴君才干的事情,你都干了;暴君们没干的,你也大干特干,比如说纸书、图书馆、办学、收商税、摊丁入亩、科举、军改等等大事,全部是世家门阀认为是暴君才干的事。别人光是干了一样,就会惹‘人’口诛笔伐,可是在你影响之下,我把所有事情都干了。”

“我老实跟你说,我回顾这些年所干的事情,现在感到害怕,所以每步都走得如履薄冰的,而你倒是舒坦得很,动动嘴巴即可,所有一切却都让我来扛。”

杨集仔细回顾一下,果真发现一切都是自己惹出来的,而杨广这个当皇帝的,反而成了一个打工仔,苦着脸做出一副处罚的模样道:“那你罢了我的官呗,让我继续当纨绔子弟多好。”

“纨绔子弟?你都当爹了,还好意思说这个?”杨广发了一通脾气,气呼呼的说道:“眼下这个残局已是骑虎难下,我们必须同心协力、必须一起收拾,否则,大家都要完。你惹下这么多麻烦,哦,现在知道怕了是吧?现在想跑了是吧?我告诉你,你做梦!你休想!”

杨集被喷了一通,便补充了句:“要好一起好,要死一起死?”

杨广道:“你明白就好!”

杨集想了想,说道:“既然这么严重,那我回来当尚书令,跟着你一起打天下。”

“这倒不必!”杨广顿时吓了一跳,忙不迭的说道:“你可千万不要回来啊,你得让我缓一缓。现阶段,你还是老老实实的当凉州牧好了,至于尚书令什么的,当不得真、当不得真!”边说边起身道:“我公务繁忙,你回去吧你!”

杨广知道杨集不爱权、不贪权,回朝之言绝对不是说说而已。他觉得像杨集这种大祸害,还是让他继续去边疆祸害异族为好。

此刻,杨广害怕这个闯祸精当真要入朝当尚书令这个虚职、并纠缠自己不放;自己要是一不留神答应他回来,那还得了?于是头也不回的跑掉了。

“……”望着落荒而逃的杨广,杨集满心无语:心说我有这么可怕吗?

圣人,你听我解释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