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隋主沉浮 > 第685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大隋主沉浮 第685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21 17:19:46 来源:笔趣阁

杨集在洛阳、张掖、大兴各有座主府邸,位于大兴城平康坊卫王府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仁寿二年被杨坚逼着出仕以后,便在大兴和张掖两边跑;等到朝廷东迁洛阳,大兴这座王府基本上沦为驻足的驿站,居住的时间少得可怜。

主人们不在的时候,这里仍然有数十户人家一样生活,王太妃也时不时回来住一段时间,可是这个家,毕竟早已传到杨集的手上了;当主人不在的时候,王府这些人觉得少了主心骨似的。尤其是杨集向吐谷浑动兵前后,关中这个关陇贵族核心之地缺乏朝廷约束,充满了躁动的气息、充满了各种对卫王府不利的风声,留守大兴的王府奴仆、亲王、店铺伙计都有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感觉。

随着主人和主母、少主带着巨大荣耀归来,那股压抑和紧张的气息顿时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心安的欢声笑语;主人们表面上没有对这个家做出任何改变,可他们就像久旱甘露,悄无声息的滋润着这个大家庭,让它泛起勃勃生机。

翌日,杨集一如既往的早起用功,刚刚梳洗完毕,杨集就得到下人来报,说是杨广让他去中华/殿参加早朝。

杨集一脸纳闷的说道:“今天是五月初一了?”

早朝向来以处理政务为主,而隋朝虽然没有什么武将不得干政之说,却也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概念,武将也因此拥有不必每日上朝的特权;而朔望朝会要隆重一些,具有一定身份文武官员都要到场。至于大朝会,那就是在京文武和州郡主官都要去,主官如果有事走不开,则由次官代替,是为朝集使。

杨集在隋朝的地位相当高,自然有资格参与朝会,只不过除了必须去的大朝会和朔望朝,每天必有的干实事的常参是能不去则不去。而他这个尚书令又成虚职、昨天也谢恩了,故而还以为五月初一到了呢!

萧颖摇了摇头:“五月初一还早着呢,也许是圣人有事相召吧!”

杨集点了点头,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换上朝服,去到中/华殿开会,才知道雍州和并州北部又闹旱灾、又缺粮了。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周、齐、陈对峙到现在,气候就显得十分异常;以前如何,杨集不太清楚,但是在他长大这些年里,隋朝年年发生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是北方干旱寒冷、粮食减少,就是黄河、淮水、汉水泛滥成灾。总之就是没有一年正常过。

隋朝这几年的经济,虽然因为丝绸之路开通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北方粮食储备却是显得有些不足了;而且大隋近来连连动武,朝廷又把大量粮食运去支援凉州,使雍州、并州、幽州等北方大州的粮食储备受到严重影响,分布在关中各地的知名官仓都存在空仓的现象。

雍州和并州北部自去年年底便干旱无雨,使小麦等农作物尽皆干死在田地之中,到了今年初,百姓几近绝收。朝廷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已经不是考虑收税的问题了,而是如何解决受灾百姓的吃饭问题。

而杨坚修广通渠,杨广修通济渠、永济渠、上接通济渠下接江南运河的邗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南粮能够迅速通过便捷安全的运河,源源不断的运抵灾情时有发生的北方,然后再用南粮、以官粮来平抑粮价,解决北方人的吃饭问题。

当数量庞大的官粮的“强势”北上,把粮价死死的压在斗米二三钱的价格之内,对此,百姓们自然是尽欢颜了,但此举却严重触动了大粮商的利益。大粮商们虽然不敢明着与朝廷作对,却能在缺粮的时候囤积居奇、藏而不售,当官粮售空,他们再以高昂的价格卖粮。更可恶的是,他们不卖也就罢了;还以各种方式、各种关系买走大量廉价的官粮,然后拿去囤积。对于这种发灾难财的商贩,历朝历代所采用的手段,唯有限量售卖。

面对这些可恶的粮商,历朝历代的皇帝倒不是不想严惩,他们之所以没有严惩,一是不敢,只因经营粮食的大商,皆是出自世家门阀;在这个关键时刻,你要是严惩他们,他们就能把市场和天下都搅得翻天覆地;二是不能,这个年代交通不便、运力不足,光靠朝廷的运力和手中的粮食,不能及时解决不了那么多人的吃饭问题,这个时候,唯有借助商队、渠道遍天下世家门阀。

当朝廷想扶持中小商贩时,他们扯出无商不奸的概念,然后借助农业是一国根基的理念,迫使朝廷推出重农抑商政策,好使他们吃独家饭;当朝廷想收与所有商业有关的商税时,他们又说什么不能与民争利。

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为各行各业的垄断者,而朝廷对他们的依赖也会进一步扩大;而杨氏父子修运河的目的,既是加强朝廷对天下的掌控、方便南北人相互沟通、以南粮来解决北方人吃饭问题,同时还含有摆脱对世家门阀大商过度依赖的深意。

可是如今这些有深厚背景的大粮商,知道雍州和并州官仓粮食缺乏的消息,又开始囤积居奇了。他们现在不仅没有卖粮、还在北方受灾的郡县默默收购官粮,只等官府把粮食售卖一空,再出来赚钱。

虽然尚未影响到关中百姓,但是消息一旦从北方传下,这里也会受影响,继而影响到整个北方。而百姓是盲从的,一旦他们看到别人买、也会跟风抢购,从而影响更多人。这个时候无论朝廷说什么、怎么解释,疯了的百姓也不会听,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平时的价格敞开卖粮,等百姓们见到粮食从未断供、粮价不变,自然就平息了下去。

事实上,朝廷从开皇中期就不缺粮了,朝廷缺的是运输粮食、分流粮食的运力。杨坚当初见到天气异常、北方动不动就歉收绝,就连号称八百秦川的关中也供给不了京城,于是他除了开通广通渠之外,还在大兴城四周修了很多官仓。而在离京城更远的地方,又修了四座大型官仓,这几大官仓分别是京兆华阴县的广通仓、洛阳陕县的常平仓、汲郡黎阳县的黎阳仓、河内郡河阳县的河阳仓。

杨广同样重视粮食储备,在修洛阳城的时候,在洛阳城内修了一个可以储存六百万石粮食的含嘉仓,之后又在河南郡巩县洛水进入黄河的洛口处,修了一座洛口仓。

位于关中的广通仓和西京附近的官仓现在虽然是空的,但另外五大粮仓却有很多很多运自东方、南方的粮食;尤其是去年修成的洛口仓,共有粮窖三千口,每窖可以储粮八千石粮食,按此记载计算,光是洛口仓都能存储2400万石粮食;此仓的储粮量虽然只有可存量的四成,但少说也有960万石左右;而含嘉仓、黎阳仓、河阳仓、常平仓却是满满当当的。

现在的问题是洛阳周围、黄河南北虽然有很多粮食,可是却无法及时运到急需的雍州和并州北部。而杨广把这个问题摆出来谈,解决问题是其次,主要是打算借机跟中枢这帮高官算算总账。

实际上,杨广知道北方灾情虽然严重,但是北方各郡各县的官员早已做好应对准备,各郡官仓现在也有很多粮食,只要开仓售卖,缺粮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关键是北巡大军即将北上,所以北方地方官员不能、也不敢拿这些粮食卖给百姓,于是粮食短缺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但北巡大计乃是年初就定下来的头等大事,而北方当时就已经久旱无雨了,之后的几个月的时间之内,有些地方甚至连雨都没有下过几场,所以歉收是注定的事情。然而中枢这些狗东西事先什么都没说、事先也没有把北巡大军的吃饭问题考虑好。

突厥人如今把长三千多里、宽百步的御道都修出了一千多里,而杨集更是灭了一个大国回来,可就在北巡即将开始之时,专管此事的狗东西们却傻了眼了,纷纷跑来跟他说北方干旱、百姓歉收,北方各郡官仓更是因为要供应北巡大军之故,无粮售卖给百姓吃。

这让杨广异常恼怒,之前你们为何不说?之前你们他niáng的都干什么去了?

哦!现在问题出来了,一个二个表现得比屈原还要忧国忧民、一个二个表现比宇文述还要清廉爱民,然后是一个二个强烈要求赈灾、一个二个对北地官员进行口诛笔伐。

真他niáng的、是帮混蛋。

他现在倒是想看看这帮狗东西怎么说、怎么解决问题。

对面这个议题,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大多是“见子打子”,其意无非就是让杨广放弃北巡计划。

高高在上的杨广只是冷笑不言:朝廷连北巡路线和行程都订好了,北方各国各族也做好接待的准备了,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就算他杨广本人也倾向于取消,但北巡早已举世瞩目,他要是取消了,百姓和异族怎么看他、怎么看大隋?如果行程的取消被说成“穷得连大军吃不起饭”,异族岂不是蠢蠢欲动?内部这些敌对势力岂不又要兴风作浪?

更何况,他杨广根本没有取消的打算。

杨集初来乍到,不知个中奥妙,摆出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哪怕有人指责凉州消耗粮食过多,企图拉他入场、拖他下水,他也装聋作哑、充耳不闻,

男子汉大丈夫,说不说就是不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