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 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战之争

在西门庆忙于交好鲁智深、史进、燕青等人,笼络招揽少华山的人马时,大宋京师东京汴梁城里,道君皇帝宋徽宗也难得的在勤劳国事。

重和二年一月,在道君皇帝宋徽宗的支持下,金门羽客林灵素林仙师与中外高僧斗法,在装神弄鬼的本领上更高一筹,大败了五台山的和尚与西域胡僧。

大相国寺智清禅师从五台山找来道坚和尚,暗中支持他接近太子,参与这场僧道斗法,怎知竟然大败亏输,气得智清禅师都险些破戒大骂林灵素。

经此一役,东京汴梁城里道教的气焰大张,而大相国寺的香火却少了许多。无可奈何,智清禅师也只能多卖些烧猪维持生计了。毕竟对于开封府的市井百姓而言,美味的烧猪肉是无须分辨姓道还是姓释的。

同样是在一月,宋徽宗封杨卜麻叠为占城国王。

占城,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秦汉时为中国日南郡象林县,又称林邑。

东汉末年,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日南郡象林县令,从中国独立,占据了原日南郡的大部分地区,以印度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婆国。

唐肃宗至德后其为改称环王国,宋朝时改称占城,其地所属聚落一百零五个,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州县。占城北与交趾接壤,互相侵扰不已。

政和中,宋徽宗曾封其国王杨卜麻叠为金紫光禄大夫、领廉、白州刺史。

重和一年冬,杨卜麻叠遣使再次求封,卑词厚礼,让宋徽宗享受了一番远邦来朝的风光。

因此。在一月间,宋徽宗封杨卜麻叠为占城国王,地位与交趾相等。

对于如今的大宋朝廷来说,南方的大理国来贺也好,占城国来朝也罢,都不过是宋徽宗治理下的大宋繁荣景象的些许点缀。让宋徽宗及重臣们都郑重其事的是,金国使臣李善庆三人在一月间赶到了东京汴梁。

安置好李善庆等金国使臣后,宋徽宗命令蔡京、童贯、邓文诰三人会见了金国使臣,与之议事。同时下诏给金国使臣以大宋官职,补李善庆为修武郎,散都为从义郎,勃达为秉义郎,并给三人发放全俸,让他们在京师住了下来。

宋徽宗君臣给金国使臣授予大宋的官职,显然在外交上还未能正确对待新崛起的金国,将其视为了外族部落,小邦下国。或许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认为,自己授予金国使臣以宋国的官职,对方还会倍感荣耀吧!

至于将金国使臣暂时留在东京汴梁,只是因为朝议未决。

这时,大宋朝廷内部也有不少人对联金攻辽之策提出了反对意见。反对者中,既有如领枢密院,加少师,太宰郑居中和枢密院执政,少保邓洵武等高位之人,地方官员如宗泽之流,也有如广安军草泽安尧臣这类的小民。

金国使臣到达京师后,太宰郑居中奏乞守誓罢使女真之人。又于朝堂外与宰相蔡京发生了争执。

郑居中责蔡京道:“朝廷欲遣使入女真军前议事,夹攻大辽之策出自李良嗣,此盖其欲快己意也!

公为首台,国之元老,不守两国盟约,辄造事端,诚非庙算!

且在昔章圣皇帝与大辽昭圣立誓至今几二百年,兵不识刃,农不加役,虽汉唐和戎未有及我宋之策也。公何以遂兴此举?

且兵者不祥之器,势不获已即可暂用。昔景德中辽人举国来侵,真宗用宰相寇准之策,亲征后遣使议和。自此守约不复盗入边者三十九年。及庆历中,契丹聚兵境上以求关南地为名,仁宗用富弼报聘增币。

观真宗、仁宗意,不欲动兵,恐害生灵。坚守誓约至今,一百十四年保四方无虞。

今若导主上弃约复燕,恐天怒民怨!切再熟虑,无遗后悔。事系宗庙,岂可轻议?

又况用兵之道胜负不常,苟或必胜则府库乏于犒赏,编户困于供役,蠹国害民莫过此也。脱或不胜,则患害不测!”

蔡京面对太宰郑居中的反对,对他解释道:“非是京要借此建功,实是今上厌给辽国岁币三十万匹两,故有此意。”

其实宋徽宗是好大喜功,欲建先皇未能完成的不世功业,故而有伐辽之意。蔡京数次被宋徽宗罢相又起用后,此时已经是揣摩圣意,唯宋徽宗之想法行事。见郑居中不明圣意,蔡京不便说明皇帝好大喜功,只好说赵官家是舍不得每年给辽国的三十万匹两岁币。

可是,蔡京随口胡说的理由,不过是为了点拨郑居中,别与皇帝作对。他说的宋徽宗舍不得每年给辽国的那点儿岁币,实在是难以让人置信。

宋徽宗是个省钱的皇帝么?要知道,仅是为了支付花石纲的庞大花销,朝廷左藏库每月拨给皇室的经费,就从原来的三十六万贯,衍为一百二十万贯。也就是说,开建艮岳,开**石纲之后,宋徽宗的皇室每月开销就是一百二十万两!与之相比,一年输送给辽国的岁币不过区区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何其的微不足道!宋徽宗会为了省下这点银子,去与辽国大动干戈么?

果然,太宰郑居中不接受蔡京的说辞,当即对蔡京说道:“岁币三十万匹两,比之汉世和单于岁尚给一亿九十万,西域七年四百八十万,则今与之岁币未为失策。又后汉永平初中,诸羌反十四年,当时用兵用财二百四十亿。永和后复经七年用八十万亿。且前古之王岂忍以中国之富填于卢山之壑委于狼望之北哉!盖圣人重惜生民之本也。居中所言,载在史策,非妄言也。”

太宰郑居中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依据历史经验,比之战争的花销和百姓的生命代价,给辽国的三十万岁币实在是太合算了。

那么大宋朝用每年三十万的岁币来换这百年的和平,到底值不值得呢?这笔帐宋朝人也算过。

宋人是这么算的:“虽每岁赠送,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宋辽达成和约不打仗,宋朝方面每年要支付三十万岁币;但如果没有达成和约,双方打起仗来,则战争经费将是岁币的百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