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 第七百四十三章 灞桥柳色

西门庆来到蓝田县,见识了这里人潮涌动的玉石集市之后,起了介入玉石生意的心思。

西门庆在山东、河北各州开有许多金银首饰铺,将这蓝田县的玉石采购运输回阳谷县去,根本不愁销售。

因此,西门庆决定让咸阳县的王耀祖日后负责在这蓝田县采购玉石原料,运送回阳谷县去加工,再通过各州的金银首饰铺销售给当地的达官贵人,由此建立一条从关中到山东,财源滚滚的新商路。

西门庆筹划建立这么一条商路,一方面是为了赚取更多的财富用于扩大势力,另一方面也是要通过这条商路更好的掌握从山东到河南,再到陕西关中沿途各地的情况,为将来西进关中预作筹谋。

此外,西门庆在看到蓝田玉时,脑袋里灵光一现,想到了距离自己更近的一个玉石矿脉所在地,那里日后会出产中国四大名玉的另一个玉石品种——岫玉。

岫玉是辽东地区出产的玉石,至少在汉代就传入中原,受到王公贵胄,文人雅士们的喜爱。

西汉时期的《尔雅》中就曾经对此有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殉圩琪焉”,这说的就是出自辽东医巫闾山的玉石。

然而,此时大宋的人只知道辽东锦州的医巫闾山出产岫玉,却不知道辽东地区岫玉玉石矿藏最多的矿脉是在何方。

西门庆来自后世,当然知道岫玉的矿藏是在后世的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也就是现今的金国曷苏馆路建安县。那曷苏馆路建安县再往东,可就是婆速路西门庆的领地!

据西门庆所知,建安县丰富的玉石资源尚未被开发,是一个等待有缘人去开垦的处女地!

西门庆都有些后悔了,当初从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那里讨要封地时,怎地没有想到曷苏馆路建安县就是日后的岫岩县,是全国玉石产量最大的地区。若是早一些想起来,西门庆或许就要在建安县多讨要一些封地了。

在西门庆的势力范围内,山东登、莱二州有黄金矿藏,可惜现在是有大宋朝廷在开采,西门庆也只能暂时选择视而不见。待到日后天下大乱时,西门庆再出兵占据金矿不迟。

可是金国曷苏馆路建安县的玉石矿,此时却是无人知晓,无人开采。那里又距离西门庆在婆速路的领地不远,西门庆认为可以想法子将建安县的玉石矿据为己有,自己开采玉石,加工后运回大宋贩卖。

曷苏馆都勃堇钩室统管曷苏馆路全境,他也算得是西门庆的老朋友了。西门庆如今有大金国长公主驸马的身份,只要肯花点心思,从钩室那里要一些建安县的领地,想来也不会太难。毕竟西门庆想要的,是一些贫瘠的山沟而已。

正是因为想到了可以在金国曷苏馆路建安县秘密开采岫玉矿石,西门庆才在这蓝田县招募了最好的采矿人和玉石工匠。

依托丰富的玉石资源,西门庆有望迅速成为大宋境内屈指可数的玉石巨商。大发横财,就在眼前呀!

西门庆在蓝田县发现了新的商机后,也不多做停留,招募好人手后,他就帯着队伍离开了蓝田县,顺着灞水向西北而行,去往长安京兆府。

在西门庆一行队伍的左手边,正是位于灞水与浐水之间的白鹿原,又称为灞上。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白鹿原因在霸水西的高原上得名为灞上。

秦朝末年,时为沛公的汉高祖刘邦攻破咸阳城后,曾经屯兵霸上与项羽大军对峙,发生了鸿门宴的著名历史典故。

西门庆与焦挺等人欣赏着灞水两岸的风土人情,一路前行,只见前方的灞水岸边出现了许多高大的垂杨柳树。树丛后,人影憧憧,远远地传来喧哗之声。

“前方那柳树林里是甚么去处?”西门庆对跟在身边的玉石匠人问道。

“大官人,那里就是长安城东的灞桥镇,是有名的灞桥所在。过了灞桥向西,还有二十余里地就是长安城了。”

那玉石匠人对东家西门庆恭敬地答道。

哦!长安城的东门户灞桥到了么?

西门庆快马加鞭,向柳树林冲了过去。他也想早一些目睹大名鼎鼎的灞桥的风采。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在水上修了桥,故称“灞桥”。

灞桥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它连接着长安城东边的各主要交通要道。汉代定都长安城后,在灞水上修建了一座木梁石柱墩桥。

其后,汉代的灞桥年久失修,逐渐损毁。隋开皇三年,在原汉代灞桥址以南新修建了灞桥,故称其为“南桥“,并在桥两边广植杨柳。

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了驿站,凡长安城之人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

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李白曾在灞桥叹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岑参曾写道:“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

刘禹锡曾唱道:“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李商隐也曾吟道:“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

经过历代文人雅士的诗歌吟咏,灞桥沾染上了伤离别的文化气息。日久天长之后,这长安城东的灞桥竟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桥”。

古人折柳赠别,是大有深意的。因为“柳“和“留“为谐音,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折柳赠别这一习俗源自何处,已无据可考。文献记载最早可见诸《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隋、唐时期,经过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灞桥折柳赠别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就被定格了下来。

这灞桥不仅是寄托隋、唐文人们离别之情的文化载体,它也是长安城外的一处胜景。

灞桥两岸河滩宽阔,长桥跨河,垂柳依依,碧水蓝天,一望无垠。每当早春时节,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就形成了“灞柳风雪”的景观,这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虽然现在是金秋时节,并无柳絮飞雪的景观,但从前的灞桥驿,现在的灞桥镇依然是一个商贾众多,行人如织的繁华所在。

穿过柳树林,西门庆帯着众人骑马来到了灞桥镇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