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 第八百九十六章 求战心切的李纲

看了金国提出的和谈条件,送金国使臣出殿后,皇帝赵桓立即与众大臣商议和谈大事。

李纲是一个强硬的主战派,他不管东京汴梁城里有多少可战之兵,也不管城中上百万的百姓家中还剩下多少余粮,他只认一个死理,决不能向金军妥协求和。

李纲祖籍福建邵武,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

他的父亲名叫李夔,通晓军事,曾随吕惠卿抵御西夏来犯有功,官至龙图阁待制、京西南路安抚使。

因此,李纲也是官宦家庭出身。

政和二年,二十九岁的李纲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了大宋的政坛。

因为父亲的关系,李纲的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短短三年就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

监察御史是从七品,殿中侍御史是正七品,虽然品级不算高,但是职权挺大。

因为,这是谏官的职务,有监察弹劾百官的职权。

通俗一点的说,监察御史就是朝廷养的专职喷子,用来骂天下百官的。

恰好李纲此人性情刚直,他不爱财,只爱名,监察御史的官职让他如鱼得水,尽情发挥,那真是逮谁咬谁,不喷个痛快淋漓不会罢休。

不过,李纲骂人是骂过瘾了,也给自己捞足了正直敢言的好名声,但是连宋徽宗都忍受不了他的所谓刚直不阿了。

一个月后,李纲即因议论朝政过失,惹恼了宋徽宗,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尚书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

然而,虽然被罢去了谏官职事,李纲直言敢谏的英雄本色却不能丢。

宣和元年,东京汴梁城遭遇水灾,李纲又抓住机会借题发挥,认为天灾是上天的警示,说明朝廷施政有问题,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内忧外患。

李纲此举被宋徽宗赵佶认为是议论不合时宜,将他赶出了京城,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

虽然被宋徽宗一脚踢到远离京师的地方去了,但李纲却是名声大噪,俨然成了清流的代表。

名声就是清流们的护身符和敲门砖,虽然皇帝和权贵们不喜欢,但该给的官位还得给,否则怎么向天下读书人交代?

宣和七年七月,在外蹉跎了六年的李纲又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

李纲这一回来不到半年,就遇到了金军南侵的大事件。

李纲既没有领兵作战的经历,也没有宰执天下的经验和能力,按理来说不应该在这种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中轻易发表意见。

可是,李纲是东京汴梁利益集团和清流们推出来的代表呀,能力不足,气节来补,只要咬死抗战到底的强硬立场即可。

因此,对于朝廷想要与金国和谈,李纲是坚决反对,说金国前几日进攻酸枣门等城门均无功而返,我们不用怕他们。

李悦却说,我到金军那里谈判时已经看得明白,金军将士勇猛,士气高昂,我军不是金军的对手。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还是赶快同意他们的条件,让他们撤军方为上策。

朝中大多数人都对京城禁军的孱弱心知肚明,丞相白时中、李邦彦也赞同接受和谈条件。

廷议的结果,皇帝赵桓接受了主和派的建议,决定全盘接受金军提出的议和条件。

李纲的意见被否,怏怏不乐的出了宫。

李纲出宫不久,就遇见了出使金国被金军中途抓住,此时又被放回来的沈琯。

不死心的李纲便问沈琯城外金军的虚实。

沈琯在出使时,被完颜宗望抓住,裹挟他一道南下。

金军在河北一路势如破竹,完颜宗望就曾问他:“听说大宋朝有禁军八十万,不知这些军队都在哪儿呢?怎看不到他们出来迎敌呢?”

沈琯信心满满地对完颜宗望吹嘘说:“八十万禁军一部分分散在各地,只要有战事就可以召集在一起。此时汴京附近就有四五十万人马,黄河两岸还有重兵把守,你们根本过不去。”

结果金军不信邪,一路杀到黄河岸边,郭药师的前锋只战死三个人就全歼了梁方平的七千禁军骑兵,而黄河南岸的何灌两万军马也望风而逃。

金军凭借几只小船就渡过了无人防守的黄河,以至于完颜宗望不无讽刺的问沈琯,你口中的数十万大军在哪里呀?只要一两千人马守住黄河,我军就过不来,可是人呢?

沈琯被问得哑口无言,深以为辱。

金军决定与宋朝和谈后,就将宋使沈琯送回了东京城。李纲这才遇见了沈琯。

面对李纲的询问,沈琯说就他所见,完颜宗望率领的金军东路主力军只有不到五万骑兵,能上场打仗的更是连一万人都不到。

沈琯还说,护卫完颜宗望营帐的军队不及两千人,另外郭药师带领的常胜军有三千骑兵,其余诸部军队合计只有三万余人,而且还有近一半没有渡河到东京城下。

沈琯对李纲提议说,金军兵力十分有限,我军可以出奇兵强攻他们。

沈琯明显是在胡言乱语,出于敌视心态,对于金军的战斗力大肆贬低。这厮也不想一想,错误的情报会葬送多少宋军将士的性命。

反正上阵上敌的都是那些粗鄙的军汉,关我等斯文读书人何事?

李纲一心求战,对沈琯的话信以为真。他对沈琯说兹事体大,必须和众大臣商议后才能定夺,准备带着沈琯说服朝廷出兵主动攻击金军。

正月十一日,李纲和沈琯一同到东府与耿南仲、李悦等商议奇袭金兵的可行性。

李悦听后大怒,质问李纲说,你敢看轻金军战斗力?如果我们出兵你敢说必胜么?

李悦坚决反对李纲这个军事冒险的提议。

后来宰相李邦彦也到了东府,听说了这件事情。

李邦彦说此战如败于金军,则社稷都有倾覆的危险,稳妥的方式,还是先答应讲和,让金军退兵。

在金军远离京师后,我军可再派重兵在后追击,在河北前后夹击金军。如此胜利更有把握一些。

应该说,宰相李邦彦的提议老成谋国,更为稳妥,既避免了刺激金军,给京师带来更大的危险,也照顾了主战派与金军决战的情绪。

大臣们都赞同李邦彦的意见,李纲主动出击的建议就此流产。

然而,李纲心中却依然保留着偷袭金军的计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