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 第九百四十四章 迟来的援军

赵桓呈上降表后,金军又提出要太上皇赵佶前来表示降伏。

赵桓苦苦恳求,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等人方才不再坚持。

紧接着,在完颜宗翰的示意下,金军在斋宫里向北设香案,令宋朝君臣面北而拜,以尽臣礼,当众宣读降表。

此时风雪交加,赵桓瑟瑟发抖地跪在风雪中向金国称臣,遥拜金国皇帝。

随行大臣们羞愧难当,皆暗自垂泪。

投降仪式进行完毕,完颜宗翰等人心满意足,便放赵桓回城主持宋朝割让土地和赔款纳贡之事。

同时,完颜宗翰与完颜宗望派人将宋朝皇帝的降表送回金国,向皇帝完颜吴乞买报喜。

赵桓自入金营后,备感屈辱,于无奈之下做了金国臣子。

回城途中,赵桓回想起来,悲痛难抑,不知不觉间泪已湿巾。

回到南熏门,赵桓见到许多前来迎接的大臣和民众,忍不住嚎啕大哭。

赵桓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毕竟还有众多臣民惦记自己的安危。

行至皇宫前,赵桓仍然哭泣不止。得知皇帝在金营受到的屈辱,宫廷内外更是哭声震天。

赵桓初赴金营,历尽劫波,三日后才得以归来,颇有死里逃生的感觉。回到宫中后,望着宫中熟悉的场景,赵桓却恍如隔世。

得知皇帝受辱,向金国奉上降表称臣,宰相孙傅等大臣都在赵桓身前请罪。

赵桓神情恍惚地问孙傅和张叔夜等大臣,京师危急,为何不见天下勤王之师?当真是他这个皇帝失德于天下么?

赵桓的尊严和信心都已经被强大的金军所摧毁,孙傅等大臣也不知该如何作答。

直到东京汴梁城被金军攻破,都不见朝廷最精锐的西军有一兵一卒来援,宋朝岂能不败?

实际上,如今的西军已经没有能力成为大宋朝廷的救命稻草。

西军的精锐在跟着童贯伐辽时两次大败于辽军,损失了二十多万主力。

其后,跟着种师道勤王的陕西五路西军又在救援太原时战败,再次折损了数十万。

至此,西军正规军精锐丧尽,战力大损。面对西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西军也只能大量动员乡兵保甲进行自卫。

为此,靖康元年六月,枢密院都承旨折彦实在种师中、姚古军兵败后,为了向朝廷要钱招募乡兵,向朝廷上奏道:“西人结连女真,为日甚久,岂无觊觎关中之志?

即今诸路人马皆空,万一敌人长驱,何以枝梧?

言之可为寒心,朝廷似未深虑也。

河东、河朔之患已形,人故忧之;陕西之患未作,人故忽之。

若每路先与十万缗,令帅臣招募土人为保护之计,责以控扼,不得放令侵入,仍须朝廷应副。

漕司乘时广行储蓄,以为急务。”

七月,陕西制置使钱盖再次上奏道:“都水使者陈求道请招刺保甲五万充军。

缘比来陕右正兵数少,全籍保甲守御,及运粮诸役差使外,所余无几,若更招刺五万充军,则是正丁占使殆遍,不唯难以选择,兼虑民情惊疑,别致生事。

欲乞令州县晓谕保甲,取其情愿;如未有情愿之人,即乞令保甲司于正丁余数内选择。

通赴阙人共成七万,可以足用。”

可见陕西五路的官员都明白,陕西临时招募的土人充军,多是市井乌合之徒,不堪临敌对阵。

折彦实上奏朝廷后,支陕西六路铜钱各十万缗,每名士兵给钱十缗,精择少壮及身高等杖之人,每路选拔招得正军一万,六路共得六万新军。

由此可见,陕西五路的兵力如今是多么的捉襟见肘。

当金军再次兵临东京汴梁城后,陕西宣抚使范致虚响应朝廷号召,匆忙集结军队。

然而,此次勤王军的集结颇为不易。

因为数十上百万西军子弟被朝廷葬送在燕京和太原的战场上,西军诸将大多心生寒意,不愿再糊里糊涂的为朝廷效死。

范致虚勤王的命令并没有得到陕西留守帅臣的积极相应,沿边五路里,只有环庆经略使王似,熙河经略使王倚迅速领兵来会。

而泾原经略使席贡、秦凤经略使赵点、鄜延经略使张深皆不至。

西道副总管孙昭远气愤之下,连上二十八道弹章,弹劾西军诸将坐观成败。

迫于压力,鄜延经略使张深这才决定入援,秦凤和泾原也相继派出援兵。

终于,陕西诸军拼凑了近十万军队,对外号称二十万,准备东下勤王。

勤王军东进到达陕州后,却得到开封失守的消息和皇帝赵桓停止各路勤王军的诏书,顿时军心大乱。

刘延庆的二子,侍卫马军都虞候刘光世不知父亲和兄长已经战死,为了援救自己的父兄,他想要让西军援军继续东进。

于是,刘光世假传消息,说有蕃官自汴京突围而来,说皇帝与太上皇已经在城破时决围南去。

西军将士信以为真,军心稍安。

此时,陕西制置使钱盖已经领兵十万出武关,从邓州赶到了东京汴梁城西南的颍昌城。

当钱盖听闻京师已被金军攻破时,吓得望风而逃,西道总管王襄也向南逃走。

陕西五路只剩宣抚使范致虚与西道副总管孙昭远二人依然要领兵勤王。

面对东京汴梁城被金军攻克,西京洛阳城也落入金军手中的形势,陕西勤王军的将领们对于如何作战发生了争执。

鄜延帅张深和侍卫马军都虞候刘光世认为敌军士气方锐,仓促进兵没有把握。

军中裨将李彦仙建议道:“崤渑是险要关隘,难以驻军,前进后退都容易导致军队溃散。

我军不应聚众而出置于险地,而应分道并进,寻找时机出关。

此外,为了防范万一,还应当以一半军兵扼守陕西,才可进一步采取行动。”

这李彦仙武艺高强,腹有韬略,他本名李孝忠,乃是宁州彭原人,后徙居巩州,是当地有名的豪杰。

靖康元年,金军首次南下进犯东京汴梁城时,李彦仙散尽家财,招募兵马勤王,被授予承节郎,率三千壮士增援京都。

当时李纲奉旨宣抚两河,却不会用兵,连吃败仗。

李彦仙虽然人微言轻,却直言上书,弹劾宣抚使李纲不知用兵之术。

结果,文臣李纲没有事,武将李彦仙却遭到有司追捕,不得不易名逃匿。

金军占领了河东后,李彦仙为报效国家,趁着朝廷在陕西五路募兵,再度应募从军。

随后,李彦仙前往陕州拜见守将李弥大。

李弥大听闻李彦仙是陇西豪杰,就向他请教西北防务。

李彦仙指点江山,所献攻守之策甚得李弥大之心,被李弥大留为军中裨将,驻守在崤渑之间。

应当说,李彦仙熟悉崤渑形势,所献之策切中要害。

然而,陕西宣抚使范致虚与李纲一样,只有气节,却无用兵之能。

范致虚以贪生怕死之罪罢免了李彦仙,执意从崤渑进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