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 第九百九十二章 渭州的前世今生

渭州是宋、楚两国西北边境防范西夏国入侵的边塞重镇。

这渭州城,古时原名平凉。

平凉之名起始于南北朝十六国时的前秦甘露二年(公元376年)。

前秦天王符坚为了宣扬自己平定前凉国的功绩,在陇山以东的泾河流域设置了平凉郡,意为“平定凉国”。

到了唐宋时期,平凉更名为“渭州”。

渭州,是因渭水而得名。

渭,指渭河,南北走向的陇山是泾渭二水的一条分水岭,岭东的溪流汇入泾河,岭西的溪流都汇入了渭河。

泾河与渭河都向东奔流,在京兆府汇合成一条河流。

平凉地处陇山以东的泾河流域,与渭河可是八竿子都打不着。

正所谓“泾渭分明”,那么泾河边的平凉缘何要用“渭”字命名呢?

其实,渭州这个地名最早诞生于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原治所在陇山以西的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境)。

当时在陇西设置渭州府,是因渭水而得名,可谓实至名归。

从北魏直到隋、唐,渭州府管辖的地盘包括陇西、定西、漳县、渭源、武山等地,与平凉并存于世。

因此,渭州之名诞生,起初与平凉并无关系。

平凉改名渭州发生在唐朝中后期,改名的原因是大唐军队败给吐蕃军队,丢了老渭州陇西的地盘。

就在渭州府从陇西迁移到平凉的二十二年前,大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平凉城西泾河北岸的虎山之下,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史称“平凉会盟”或“平凉劫盟”。

当时,平凉一带被吐蕃占据,吐蕃大相尚结赞借约唐会盟平凉之际,企图伺机劫持唐朝主盟使浑瑊。

因吐蕃在军事上屡遭挫败,尚结赞遂图谋劫获浑瑊,以除掉得力唐将。

平凉劫盟以吐蕃纵军劫使毁盟告终,突袭事件中唐军死五百余人,被俘一千余人。

唐朝名将,检校司空浑瑊奉命与吐蕃相尚结赞会盟时,因无戒备为吐蕃军所劫,后只身逃归。

吐蕃人劫盟后,又大掠邻近诸州县,然后退至清水县境内。

平凉劫盟发生后,唐蕃关系恶化,战事再起。此后双方三十余年未再盟和。

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唐军夺回了平凉,但却失去了渭州府。

无奈之下,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朝廷将渭州府原治所迁至平凉。

从此,平凉正式更名渭州,历经唐、五代十国、宋等朝代,一直沿用至楚,历时三百多年。

因为从平凉(渭州)顺着泾河可以直接冲到长安城下,自大唐时代起,平凉(渭州)就是长安城的一道重要门户。

无论是西来的草原少数民族铁骑,还是东来的大唐王朝的浩荡军阵,都把陇东平凉作为一道相互攻防的门槛。

今日你得势时跨过来耀武扬威,明日他占强时又跨过去劫掠烧杀。

大唐神都长安城一片繁花似锦歌舞升平的景象,谁知仅在数百里之外的平凉,却是一片刀光剑影,尸横遍野,肃杀凄凉的景象。

突厥人来了又走了,吐蕃人走了又来了。

叛军进攻长安先要攻克平凉,勤王之师收复失地必要借道平凉。

你来了烧杀抢掠,我来了征粮要款,平凉人饱受战乱之苦。

不论是五胡十六国,还是唐、宋王朝,平凉(渭州)都是战乱不断。

唐安史之乱后,平凉(渭州)成为唐蕃战场,几度陷于吐蕃,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唐中后期,唐王朝的军事力量也仅能控制今平凉崆峒区北界和镇原的西界,天险陇山亦非唐有,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北宋。

几百年中,渭州一直就是唐、宋两个王朝的前线,是一座边城重镇。

唐与吐蕃,宋与西夏,都在陇山东西展开过拉锯战。

到了宋代,因为国家经济繁荣,渭州城也发展成一座经济繁荣、人口较多的边地重镇。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兴庆府称帝,建立西夏国。

夏国立国后,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北控大漠。

因为西夏骑兵时常侵扰宋朝边境,宋仁宗抽调一批禁军到延州和渭州卫戍协防,从而拉开了宋夏之间八十多年的战争序幕。

因为陇山是边境线,陇山之东的渭州叫塞下,陇山之西的游牧民族叫塞上。

唐诗宋词里的出塞、塞上曲和塞下曲由此而咏唱。

王安石因与西夏王李元昊打仗,来到了渭州,写了《陇东》一首诗:“陇东流水向东流,不肯相随过陇头。只有月明西海上,伴入征戍替人愁。”

如今,西夏国兵马大元帅李察哥阵兵于渭州城外,将这个边陲重镇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的渭州,不像后世西门庆穿越前的时代,四周都是荒山秃岭。

实际上,渭州气候温和,草丰林茂,植被宽厚,起伏的山峦上是同样起伏连绵的森林地带。

在陇山以东的渭州城北,有一条清亮宽阔的河流,正是千古著名的泾河,

这泾河两岸土质肥沃,人迹未至的古树林下腐殖质厚可达一尺或几尺。

只见泾河流过的沟沟岔岔中,茶树、桑树成片成带。

由于山青水绿,各种飞禽走兽也随处可见。

散布在这绿树丛中的城市,就是渭州的市井。

没有战乱时,每年夏天这里牧民、耕农和由长安京兆府远道而来的商人们交易着青虫、鹦鹉、龙须席、麝香、土绢、战马、毛毡、山果、泾河鱼、茶叶等商品。

战事一起,来不及逃走的商贩们也顾不得生意了,纷纷躲入城中避难。

可是,城内的百姓们都有一个隐忧,不知城中的楚军还能够坚守多久。

渭州城位于泾河之南的南山二台地上,城呈葫芦形,由三个圆形小城组成。

这样的城池,表明渭州城更像是一个利于防守的城堡。

正是因为三个小城防守面不宽,泾原路经略司统制官曲端才能凭借城中不多的将士打退西夏军的一次次进攻。

此时在城中主持大局的是渭州经略使席贡。

分别领兵防守三座小城的,则是泾原路经略司统制官曲端、泾原路副总管吴玠和阁门宣赞舍人吴璘三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