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盛唐陌刀王 > 第四百三十一章 玄元灯楼设想

盛唐陌刀王 第四百三十一章 玄元灯楼设想

作者:夜怀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6:48:02 来源:笔趣阁

雪下了一天一夜,直到第二日才放晴,这点薄薄的雪量很快被长安人的脚迹和车轮踏得干净。朝中百官开始顶着晨曦沿着丹凤门大街,前往大明宫参加朝参。

诸公都骑着马睡眼惺忪,任由前方的仆人牵引着前行。右相李林甫坐在墨车内,绛色大氅披在身上,双耳上套着羊毛罩,手中捧着一个香薰炉,闭着眼睛随着车厢晃悠。

车辆噶然而止,马蹄声顿时静歇下来。李林甫睁开眼睛打了个哈欠,皱眉问道:“怎么回事?”

外面赶车的仆人回话道:“阿郎,宫门关着呢。”

“宫门怎么会关闭?”

众多骑马上朝的官员都停在了丹凤门前,互相议论纷纷。

城门楼上两名兵卒敲响了大鼓,一名穿着红袍的朱唇宦官站在栏杆前朝下方大声喊道:“传圣人口谕,今日罢朝参,左右相以及各部尚书正卿可到南内花萼楼议事。”

众官员一听,纷纷原地掉头折返回去。

右相李林甫抬头细细详思一番,才挥手对仆从说道:“掉头,去南内。”

“喏。”

……

与此同时,宫宦来到了平康坊的安西节度使留后院,向等在那里的夫蒙灵察宣布口谕,要他今日带安西诸将到花萼楼面圣。

宫宦走后,夫蒙灵察庆幸地大发感慨:“好险,幸亏我们提前把礼都走到了,谁能想到陛下会提前一天在花萼楼会见西域各国使节。”

“快快,别傻愣着了,赶紧换装准备。”

所谓的安西诸将总共也就三人,准备也挺简单,无需穿朝服,只要换一身简单的常服即可,三人由三名亲兵牵马前往兴庆宫。

他们到达花萼楼前,先由楼下宫门穿过,许多官员已经在楼前广场上等待,放眼望过去一片紫气汇聚,来的竟然均是各部各司的堂官正卿,只有夫蒙灵察有资格跟他们站在一起,程千里和他两个小武官只好远远地尾随在背后。

朝廷规矩是在朝以朝职排序,夫蒙灵察的朝职不过御史中丞,别看他在碛西一人独大,一手遮天,但站在这些紫袍中还颇有自卑感。这里才是官场的终极目标,出将实则是为了入相。

不过他一个羌人,还是断绝了这个心思吧。

李嗣业站在远处,正好可以跳出他们之外,对这些人进行表面上的了解。

李林甫就不必说了,仅仅看着他的后背就寒得起鸡皮疙瘩。左相李适之,是李世民的曾孙子,李承乾的亲孙子,而李林甫是高祖李渊族弟李叔良的曾孙子,虽然已经出了五服,但一脉同气连枝,就因为当了宰相要争权,两人斗个你死我活,最终被李林甫逼得服毒自尽。果然应了日后那句话,同行之间才是**裸的仇恨。

这位李适之的人生高光时刻是担任幽州节度使期间,后入朝为相后,因性情粗疏,常常被李林甫算计。

太子竟然也在?站在太子右侧的应该就是那位著名的写下咏柳的贺监了。

队列中还有一人乃是将作监大匠毛顺,享受正三品的待遇,擅长铸器,錾金,修建,设计,画图,乃是真正的工程技术人员,干实事的大师。

……

“请拔汗那、突骑施、小勃律使者,左右相与各部司正卿、安西节度使及诸将面圣!”

花萼楼下的镂空门次第打开,出现了向上的木楼梯,众官踩着楼梯缓缓进入。李林甫一面晃悠着往前走,一面开口感叹道:“建造太上玄元大灯楼,需耗财物甚巨啊,仅秦岭南山之竹木,就不知道要伐多少,还都要运送到长安来,实在是损伤百姓。”

走在他身旁的李适之一听,以为这是一个感叹句,感兴趣地问道:”右相也认为这耗费无数钱财,只为一夜而燃的大灯楼不该建?”

李林甫摇摇头道:“该不该建,那是圣人的问题。我只考虑我自己的问题。”

众官员来到二楼,分别站立在左右,齐齐朝盘膝坐在台上的皇帝躬身叉手:“臣等参见陛下。”

皇帝精神依旧很好,只是头发不免染上了霜,可惜那时候没有染发剂。高力士站在御阶旁边高声道:“拔汗那使节可在?”

“臣在。”一名身穿翻毛皮袍子的胡人上前,抱胸行礼。

李隆基感慨似地下结论:“拔汗那王阿悉烂达两次助大唐平定突骑施内乱,忠心可鉴诚心可嘉,吾欲将公主下嫁与阿悉烂达干,两国永结同心可好。”

使臣激动得单膝跪在地上,叉手行礼道:“圣人赐婚,乃是我主阿悉烂达的荣幸,阿悉国主愿永远作为大唐的臣属,年年入贡,岁岁来朝,愿得大唐昌盛日久,国运万载。”

皇帝满意地捋了捋苍须,拔汗那的完全归顺,使大唐在西域的影响力扩大,有效遏制吐蕃和大食对这一地区的影响,算是无形中的胜利。

“请圣人为我拔汗那重新赐下国号,赐我国主汉姓。”

李隆基拽着胡须一思索,点点头道:“那朕就赐国号为宁远,赐姓窦。”

“多谢陛下。”

紧跟着上来的是突骑施黑姓的代表都摩支,他拥护吐火仙可汗的政治主张事先已由夫蒙灵察禀告给了皇帝,李隆基有了心理准备,也欣然应允,要亲赐给突骑施可汗大纛和符节,同时也赐窦摩支为三姓叶护,统御突骑施各部。

小勃律国的使者依旧老调重提,要求大唐出兵驱赶吐蕃,使得小勃律重回大唐阵营。

这并不是小勃律国王苏失利渴慕唐朝统治,甘为唐臣而不愿做吐蕃臣子,至少这不是主要因素。所有考量都出自政治利益,这一点从地缘位置就能看清楚。对于小勃律来说吐蕃太近,其统治中心逻些城距离小勃律孽多城不过一千里地,距离长安却遥隔万里,就算与安西四镇之间也隔着一个地势恶劣的葱岭。

小勃律如果长期被吐蕃控制,就有被吞并灭国的危险,成为高原版图中的一份子。但被大唐控制却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羁縻政策的实施,使得少数民族拥有自治权,只要认可唐朝的宗主国地位,并且履行朝贡、响应战争等职责,国主们完全不用担心失去统治地位,可谓是有百利无一害。

圣人虽然逐渐年老,但对于大唐帝国周边形势利弊依然清楚,谈话间轻松接待了这三股势力的使者。

左右相和各部正卿还都坐在下面,把今日朝参的内容和接见外臣的礼仪凑到一块儿了,等这些使节们退下后,李隆基问众人:“今日朝参该议什么?”

李林甫从地上站起来,手执朝笏板朝皇帝说道:“陛下今日欲召见将作监大匠毛顺,商议修建上元节玄元大灯楼一事,灯楼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圣人心中一定有个模糊的样子,还请陛下明示,毛顺大匠便能画图施工,以期能赶得上明年的上元佳节。”

站在他们身后的毛顺皱起眉头,正欲上前进谏,却被李适之用眼色止住。

皇帝憧憬地抬起头,遥望着花萼楼尽头的廊台之外,双手伸在空中比划描述道:“它应当高耸于万千宫阙之上,使整个长安城都能看得见,主灯为太上玄元神像,凤凰麒麟等八荒神兽环绕,外缚彩幔,内置灯俑,以机关窍穴相连,一旦点燃就轮转不休,光耀数里。”

“众卿还有毛顺,以你们看朕之设想,是否能够完成?”

毛大师终于忍不住,刚准备上前,李适之却伸手拦住,亲自站出来双手执笏板说道:“陛下,这大灯所耗费毛竹,木料甚巨,需要从终南山南麓大量砍伐运输回长安,一路将要征用多少百姓辛苦劳作,臣请求陛下稍做减量,将大灯换为中灯,小灯,使沿途百姓少受苦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