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三朝帝师,从永乐开始 > 第一百四十七章:袒露心迹

时间还尚早,还未到饭点,苏泽领着朱瞻基回到了他的营帐中,坐下之后先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见朱瞻基还在皱眉沉思,知道朱瞻基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他刚才的那些话。

想想也是,一个人固有的世界观是从小到大形成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轻易改变的,苏泽的一些理念对于朱瞻基来说有些超前了。

思忖片刻,苏泽没有继续和朱瞻基灌输人人平等的理念,而是讲起来时政。

苏泽一边烤火,一边开口说道:“你之前问我,国库没有银子,如何推行教育,当时我没有给你答桉,现在倒是可以和你说两句我的心得,你姑且先听着。”

朱瞻基正襟危坐,侧耳聆听,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听那些大儒讲课的时候,就差背着手在后头了。

苏泽倒是没在意那么多,而是缓缓开口道:“在我看来,一个国家想要强盛,不是某一个人努力就行了的,而是要整个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才能推动着国家进步。”

“首先我们要明白国库为何没有银子,是大明真的就这么穷吗,答桉是否定的,大明不穷,只是银子都不在国库里罢了,至于在谁的兜里,你心里应该是有数的。”苏泽自顾自的自问自答,也不管朱瞻基能不能听懂其中的意思。

“想要使得国库富足充盈,那么首先我们要完善朝廷的法度,不让一些有心人有空子可以钻。”

“再其次,是要想办法让百姓富足起来,民富则国强,一味的想着压榨百姓是不可取的,那是杀鸡取卵,饮鸠止渴,迟早会生出乱子。”

“不能朝廷一没钱粮了就想着加重赋税,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虽然暂时解决了朝廷的需求,可更大的隐患还在后头。”

“为何那些百姓都喜欢将土地投献给士绅就有这部分原因,除了士绅不用缴纳赋税,他们收取的赋税往往比朝廷低一点之外就是百姓害怕朝廷朝令夕改。”

“今年收三成赋税,明年收四成,那么后年是不是要收五成了?”

“朝廷在百姓眼中没有公信力了,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就拿大明宝钞来说,为何大明宝钞一再贬值?”

“就是因为朝廷那些年乱发乱印,导致百姓不信任朝廷了,朝廷缺乏了公信力,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大明宝钞如何,而是朝廷缺乏了公信力,若是朝廷一开始就严格按照有多少银子,印多少大明宝钞,那么我想大明宝钞是不会贬值的,起码不会贬值的如此之快。”

“百姓说愚昧也愚昧,他们没有远见,只看得见眼前的蝇头小利,虽然目前投献给士绅们土地可以不用交那么多的赋税,捡了个大便宜,可其实更大的坑还在后头,他们看不见这些。”

“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到了那些士绅们手中,百姓无地可耕了,朝廷自然也没有赋税可以收。”

“因为咱们大明优待读书人嘛,读书人倒是得了优待,可这就直接导致了朝廷越来越穷。”苏泽嘴角微微翘起,似有讥讽。

中国封建历史王朝,都是农业社会,经济制度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形式,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制模式有三种:国家所有、地主所有、农民所有。王朝建立初期,朝廷为了安民养生,会偏向于农民所有。

到了一定时候,渐渐的就会发生土地兼并,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失地农民沦为大地主的佃农、雇农。双方矛盾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农民起义就爆发了,国家由此陷入动乱,甚至崩溃。典型的如汉末、隋末、唐末、明末农民大起义,直接造成了政权的解体。

这种情况呈规律性循环,之所以如此,根子出在土地赋税制度上。

历朝历代朝廷都有规定:士绅名下的土地有一定数额的赋税优免权,可以减免赋税、免劳役。他们名下的土地赋税和国家规定农民应缴纳的赋税,存在一个轻松牟利空间。

士绅兼并农民的土地,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用暴力手段非法夺取,而是农民为了少缴赋税,把自己的土地主动放到士绅名下。

比如,国家规定农民一亩地为三成赋税,士绅只收他一到两成。

这样一来对农民可以少交土地赋税,士绅即得到了土地所有权,同时还有利可图,双方达到了一个双赢的结果。这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士绅手里,农业人口也大量依附于士绅集团,国家的土地的赋税越来越少。

最关键的是士绅们这样干是不犯法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明是减少赋税,并且根据读书人的身份还有限制,比如秀才可以有五十亩地可以不缴纳赋税,举人有一百亩,可到了大明后期根本就没有这个限制了。

“想要让国库的银子越来越多,首先就是要完善法度,不能让下面的人钻空子,其次就是朝廷要想办法让百姓越来越富足,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有限,可千千万万人加在一起的力量可就不少了。”

“试想一下,一人缴纳一斤粮食,十人就是十斤,百人就是百斤,千人千斤,我大明如今有多少人口,一年下来又能收取多少赋税?”

“朝廷不需要每年加重赋税,而是每年就按照一个定数去收取赋税就可以了,获得的多的就多交,少的就少交,只要这中间没人钻空子,吃拿卡要,随着时间推移,自然而然国库就充实起来了。”

“你不能让本就获得不多的底层百姓去和那些地主们交同样的赋税,打个比方,一个农户家里只有十亩地,一年能收十五石粮食左右,朝廷收取三成赋税,那么就余下了十石半的粮食,对于这农户来说,少了这三石半粮食,他一家老小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不然到了灾荒时节就会没有粮食吃。”“那些西山的流民就是例子,他们不是因为雪灾无家可归,而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度过这场灾荒了!”

“而一个地主,就拿最小的地主来说,家里没有几百亩地都不好意思说是地主的,那么就按照他家有三百亩地吧,一年下来能收四百五十石粮食,收取三成还余下了三百一十五石粮食,少了一百三十五石粮食虽然比底层百姓要多的多,可他收获的也多啊,不但不会没有粮食吃,还能有多余的粮食去换银钱,或者存储下来。”

“所以朝廷要改变这种现状,修改一下收税的规则,地多的就要多交税,地少的就少交税,虽然损失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实际上惠及了更多的人。”

“对于百姓来说,少交一点赋税便能每年多出一些粮食,他们自然不会想着去将土地捐献给士绅们,想着逃税避税!”

“而士绅们,因为土地多,要交比百姓更多的赋税,他们再想要吸引百姓投献就只能比朝廷收的更低,他们兼并的土地越多,要交的赋税就越多,那样就会亏本,他们还会去兼并土地吗?”

“这样下来,不仅能避免土地兼并的问题,让百姓不至于无地可耕,还能让国库多出不少钱粮,何乐而不为?”

朱瞻基一直静静的听着,等到苏泽说完了之后思索了一会儿才皱眉说道:“这样好倒是好,减轻了底层百姓身上的压力,可那些读书人们不会答应的,他们会说他们是读书人,为何朝廷不仅不优待,还要收取更多的赋税,势必会引来非议。”

苏泽停止了拨弄炭火的动作,抬起头神色认真的看着朱瞻基说道:“我之前问过陛下一次,如今我也问你一次,大明是要得那少部分读书人的民心,还是要得千千万万百姓的民心?”

朱瞻基抿了抿嘴没说话,深深的看了苏泽一眼,好像他从未了解过苏泽,这一刻的苏泽是如此陌生。

朱瞻基沉吟良久才呼出一口浊气说道:“对于大明来说,当然是千千万万百姓的民心更加重要,可这样一来,朝廷要承担很大的压力不说,你也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到时候千夫所指,口诛笔伐扑面而来.......”

从朱瞻基攥紧的拳头可以看出来他此时的心情并不平静,从小就跟在朱棣身边的他太了解那些读书人的嘴脸了,就连他皇爷爷那样的人物有时候都不得不向读书人和满朝文武妥协,更别说苏泽了。

别看苏泽说起来很简单,可真的做起来那却是千难万难,到时候就不是现在只是上奏折弹劾苏泽而已了,苏泽这是在挖全大明读书人的根基,势必会引起全大明读书人的疯狂反扑的。

上次捐款虽然那些读书人也骂苏泽,说他是奸臣,佞臣,可若是一旦将苏泽今日所说这些话传出去,那些读书人可就不是骂几句苏泽而已了,一定是恨不得吃苏泽的肉,喝苏泽的血。

为何要读书,因为可以科举,中了科举之后便能光耀门楣,入朝为官,即使中不了科举也能享受朝廷的优待,富甲一方,衣食无忧。

可一旦读书人也要缴纳赋税,没有了朝廷的优待,那读书人们还会对科举趋之若鹜吗?

要知道科举一策是大明开国就定下来的,优待读书人也是开国定下的,可苏泽如今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想要取消朝廷对读书人的优待,非但要取消优待不说,地多的还要多交税!

这.......朱瞻基第一次觉得眼前的苏泽十分陌生,要知道苏泽也是科举出身的正统儒学读书人之一,他也是既得利益者!

苏泽神色平静的说道:“你要想让大明越来越强盛,江山万年,那么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土地兼并问题不解决,随着大明人口的增加,势必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无地可耕!”

“赋税问题不解决,钱粮就都进了士绅们的兜里,进不了国库,朝廷也就没有了银子,没有银子就发不了军饷,打不了仗,北征要停,下西洋也要停!”

“瞻基,想想吧,随便一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小官都能眼都不眨的就拿出来几百亩地,拿出大把大把的银子去买股票,国库却没有银子,连军饷都快发不出来了。”

“你再看看西山的那些流民,他们别说交赋税了,连一家老小的生计都维持不了,你去看,睁开眼睛去看,京城里的那些达官显贵拿着大把银子挥霍,手底下良田成千上万亩,奴仆成群,百姓却无地可耕。

“这难道不可悲吗,这难道不是朝廷的无能吗?”

苏泽站起身来,指着京城的方向,神色激动,他憋的太久了,此时不吐不快!

“当日飞天之时,陛下让我看,让我看京城多么繁华,说大明多么强盛,我让陛下看看脚底下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难道那些流民就不是大明的百姓,不是你朱家的臣民吗?”

“还是说,大明需要千千万万的百姓,只需要那些读书人,是不是在你们朱家人的眼里,百姓不是大明的臣民,只有那些读书人才是?”

朱瞻基被苏泽喝骂的脸色涨红,有些无地自容,闷声开口道:“我不是那个意思,你别朝着我发火,我只是害怕朝廷承担不住压力,怕到时候引起朝野非议,皇爷爷会弃车保帅,我怕我到时候保不住你........”

“先不说那些废话,我就问你朱瞻基要不要去改变,要不要舍弃少部分人的利益,让更多的大明人获利。”

“我只问你,不管其他,你要是说不要,不愿意舍弃那部分人的利益,害怕引起非议,威胁到了你皇太孙的位子,我马上就走,老子宁愿带着人去海外和那些蛮夷为伍,也不想做你们朱家的臣子了,话就撂在这了,你要是觉得不妥,老子今晚就走!”

苏泽也知道朱瞻基在担心什么,可他也想借机看看朱瞻基内心的真实想法,到底是要维持现状等着亡国,还是愿意跟着他改天换日。

要是朱瞻基瞻前顾后想着维持现状,不敢放手一搏,苏泽就要撂挑子不干了。

朱瞻基无语的看着苏泽说道:“你不用激将我,你知道我什么意思。”

“这是大事,要从长计议,不是脑子一热就能决定的,要一步一步来,不是我说你,你也老大不小的了,怎么还如此急躁。”

苏泽翻了个白眼,朱瞻基这孙子还说教起他来了,不过说教归说教,苏泽也知道了朱瞻基的态度。

说不上支持,但也没反对,还是要再看看,显然朱瞻基也有他自己的主见。

“哈哈,和你开个玩笑嘛,你那么严肃做什么,我又没说现在就干,别说你怕,我也怕啊,你是不知道,上次捐款之后,那些狗东西居然派了人到你送我的庄子监视老子,把老子吓得够呛,生怕睡过去就醒不来了。”

“那些狗东西读书把心都读黑了,要是今日这些话传出去,估计老子就要交代后事了!”苏泽骂骂咧咧道。

他还是对之前的事情耿耿于怀,因为直到今天他都还没查出来那一拨高手是谁派来的。

朱瞻基没吭声,他大概知道苏泽说的是怎么回事,如果他猜测的没错,那群人应该是他皇爷爷手底下的人,不过这事就不和苏泽说了,免得让苏泽以为他皇爷爷不信任他。

“苏兄,你也是读书人,别这么骂自己。”朱瞻基澹澹的说道。

苏泽的表情一僵,有些尴尬,这话说的,他是在骂那些读书人,又没骂自己,他这个读书人可不黑心,朱瞻基这话有些让他寒心了。

想他苏泽一直都是忠君爱国的典范,每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给老朱家出谋划策,想要让大明越来越强盛,朱瞻基居然将他和那些狗东西混为一谈,寒了众将士的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