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三朝帝师,从永乐开始 > 第一百六十七章:是人就会有私心

儒学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不可或缺的吗?

其实不是,儒学对于统治者来说只是维持统治的工具,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换一门学问也是可以的。

儒学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只是维持统治的工具罢了,就像是写字需要用到笔墨一样。

可以用毛笔,也可以用炭笔,也可以用圆珠笔和铅笔,墨水也有很多种选择,甚至还能用木棍在地上写字。

但那都不重要,写字的目的还是为了写字而已,至于用的工具是什么很重要吗?

写字的人是统治者,儒学手中的笔墨,目的是为了通过手里的笔墨来写下文字。

儒学与统治者而言并不是无法替代的必需品,只不过用顺手罢了,暂时没有找到另外一件“工具”取代儒学的地位。

儒学分为很多阶段,早期儒学是由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是仁,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至秦汉时期,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击。

到了西汉时期,统治者采纳董仲舒简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也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北宋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南宋心学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到了明朝,朱元章一看儒学挺好用的,捡起来就用现成的了,并不是说非要独尊儒学才可以,深入去了解为何明朝开国老朱要恢复科举其实也不是老朱的本意,而是迫不得已之下的选择。

自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代君王都将推崇儒家,作为自己的基本方针,因为其中宣传的忠君爱国思想,可以有效的抑制民智。

当然,统治者们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儒学进行改造,打造出适合当下发展的儒学新理念,程朱理学,便是其中的代表。

而科举制度的创立,不仅让寒门能出贵子,也让儒家教化愈发的深入人心。

即使像元朝还有清朝,这种游牧民族主政的王朝,他们也不会放弃儒教,因为儒家学说千百年来,在中原大地上早已根深蒂固,推崇它,对统治者百利而无一害。

首先,能够向世人证明,自己才是统治中国的正统王朝。

其次,利用忠君爱国的思想来愚百姓,让他们不管是昏君还是明君,都要不遗余力的支持,否则,就是不忠不义,兴儒学能稳固地位,维持统治是一点。

其次便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是不断趋向于儒家的过程,隋唐一代,不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更侧重于诗词歌赋,因此才会涌现出如此多的有才华的诗人。

而到了南北两宋,天平开始向儒家倾斜,元朝因为人心不稳,故而更需要竭力推崇儒教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受动摇。

元仁宗更是说道:“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

自那以后,科举只注重于儒家的四书五经,同时,要以程颐和朱熹的注解为标准。

从那时候开始,程朱理学便以新儒家的身份,成了公认的国家哲学。

当然,元朝的统治者并不是真正的想要振兴儒教,只不过是要选拔出思维单一,且完全服从于自己的臣子。

科举制选拔人才的第一要义,就是忠诚,其次才看你的能力,天地亲君师,你得先忠诚,才能受到入了统治者的眼,不然给你权力做什么?

元朝统治者一方面推崇儒教,而另一方面又“以蒙古文字为重,直欲令天下臣民皆习蒙古语,通蒙古文“。

而其目的自然昭然若揭,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母语,那就等同于丢掉了灵魂。

所以,元朝虽然提倡儒教,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这也就是为何《廿二史札记》中反复提到“元代不重儒术“。

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朱元章在元末乱世,夺得天下,他本人虽然没有文化,但是看着身边很多人说着胡语,穿着胡服,异常痛心疾首,于是他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去蒙古化运动”。

自洪武元年,诏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如今有呼姓本呼延,乞姓本乞伏,皆明初改,和元朝“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其实是一个目的。

而且朱元章发现,虽然元朝表面上提倡儒教统治体系,但是却一直在建立蒙古贵族统治体系。

元朝皇帝推崇的儒教,不过只在底层范围内,寒门士子虽然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不过科举考试,时有时无。

元朝统治者的出发点,还是根据自身利益来的,有文献记载,“自元之始,文学甚轻,自是九儒十丐之传,科举亦屡兴屡废,宜乎风雅之事,弃如弁髦。”

老朱一看这不行啊,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那么汉人的文脉必定会中断,想到这一点的同时,朱元章也并不想像元朝那样,让贵族一直久居高位,使得社会阶层固化。

因为倘若如此下去,就很有可能步了东汉以及两晋的后尘。

朱元章还是更希望从底层选拔人才,因为他们在朝野中无依无靠,除了全身心的效忠皇帝,别无选择。

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的皇帝喜欢压制武将,却不怎么喜欢针对文人的原因,就像苏泽所想的那样,封建社会,还是要手里有人,有刀才行,文人手里的权力是都是统治者赋予的,统治者随时可以收回,撑死了做了权臣,还能谋取天下不成?

想谋取天下,也要问问军队答不答应,不是说你有权力就能一呼百应的,手里没有兵权都是白搭。

皇帝为何喜欢宦官也是同样的道理,宦官无后,他们的权力也是皇帝给的,没了皇帝什么都不是,皇帝怕他们做什么?

武将则不然,武将权力大了就不好控制了,很容易造成听调不听宣,割地称王的局面。

朱元章实行分封制也是因为害怕武将势大,打着肉烂在锅里的主意,将兵权牢牢地掌握在老朱家人手里,外人想要造反那就要看看老朱家答不答应了。

朱标一死,老朱担心朱允炆镇不住那些有功勋的老人,于是开始对着那些有功勋的文臣武将下死手了,就是怕那些有功勋的老人仗着有功勋欺负朱允炆,谋取大明江山。

其中淮西勋贵更是被老朱给下了死手,没别的原因,他们手里有兵啊,老朱其实真不怕读书人如何,他手上沾染的读书人血可不少,杀起读书人来丝毫不手软,读书人敢在他面前多比比,那就别想见着明天的太阳了。

与汉高祖刘邦一样,明太祖朱元章也是以厌恶酸腐文人而闻名的皇帝,这或许与他们的草根出身有关,自己没文化,所以尤其看不惯只会耍嘴皮子的读书人。

虽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朱元章从来不以君子自居,对于酸腐文人,他不但要动口骂,还要动手打,当然,作为皇帝,朱元章要打人无须动自己的手。

所以朱元章从来没把儒学读书人放在眼里,杀了也就杀了,能把他怎么样?

这是他马上皇帝,开国皇帝给他带来的底气,你不服造反好了,你今天造反老子明天就平了你。

可有人有兵的武将就不一样了,老朱还是有些怕他们会造反的,不是怕造他的反,而是怕他死了后,那些人会造朱允炆的反,朱标一死,淮西勋贵们也就离死不远了。

淮西勋贵,又称明初淮西勋贵、淮西政治集团、淮西功臣集团、明初勋贵派系、淮西军事贵族集团、淮西官僚集团等,在明初政局中,淮西勋贵是地位显赫、颇为重要的一股势力。

淮西勋贵里的大多数人是跟着朱元章一起建立明朝的开国大将,多为朱元章老乡,明初政治地位极高。

具体那时候发生了什么后人不可追,只能从零星记载中去了解,但反正手里有兵的,在军中有威望的勋贵都走在了老朱的前头。

朱棣奉天靖难那么简单就抢了朱允炆的皇位,也和朱元章大肆屠戮功臣脱不了关系,给朱允炆留下的班底根本抗衡不了朱棣,纨绔子弟,素不知兵的李景隆都能当领兵大将了,朱允炆能打得过朱棣才怪。

当然,也不排除李景隆自己相当二五仔。

再说回来为何朱元章要恢复科举,兴儒学,元朝是为了自己长治久安,他们是想明面上推崇儒学,而背地里让本民族的秩序来替代它。

可朱元章本是汉人,他没有理由找其他的文化来替代儒教,更何况,儒家有了千百年的沉淀,还有朱熹程颐等先驱,为自己铺垫好了道路,既然都是现成的,那直接拿过来用便是了,何必再费心费力重新弄一门学问来取代儒学?

儒学在元朝有过断层,可时间非常短暂,要知道元朝统治时间连百年都不到。

对于朱元章而言还是让儒家重新上位比较简单一些,更省力气点。

朱元章是靠着自己一步步的走到了权力的顶端,他也害怕有人不愿服从自己的统治。

因此,他选择复兴儒教,同时对百姓注入仇恨教育,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能够带领他们抵御外族入侵的人,若是没有他,天下还在异族的统治当中。

自那开始,以儒家为首的科举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再也没有了天马行空的文人,只有怀揣“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士子。

不但如此,朱元章还提高士子地位,奠定舆论基础,在那时候全天下读书人都自号孔子门徒,朱元章想要得到他们的支持,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就必须先在孔老夫子的身上下手。

他多次夸赞孔孟学说,“孔子之言,诚万世师也,真治国良人“,如此一来,大家就真的开始信服朱元章,认为他是一个明君。

要知道,在元朝时期,十儒九丐,甚至有的连乞丐都不如。

朱元章想要重建儒家统治体系,不能只是祭奠孔子,还要拿出些实际行动,让士子们看到自己的心意。“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

天下初定之际,他就广召天下儒士一起商量治国理政之策,让儒生们觉得自己备受重视,本来乞丐一般的他们,已经对儒学失去了信心,而朱元章的种种举动无异于为其打了一剂强心针。

那么从朱元章的种种行为便可以看出,他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完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体系的政权,选拔出来的臣子全部都听命于他,而再由他们将忠君爱国的思想,层层传递给底层的百姓。

如此一来,朱元章就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还是将儒学作为了维持统治的工具,并不是说没了儒学就不行了,实际上老朱完全有那个条件去推到重来,把儒教晾在一边,只是他没有那样做罢了。

对于朱棣来说也是一样的,大明读书人要学什么学问,尊什么教派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大明还是老朱家的大明。

所以他才会和朱瞻基说这天下除了朱家,一切都可以推到重来。

只是现在的他还不确定苏泽所主张的那什么科学对朱家的统治是否有利而无害,所以他要再看看。

早在清风县那一日他就看透了苏泽骨子里就是奉行“民贵君轻”的思想,所以他仍不知道苏泽是要扶龙还是要屠龙。

若苏泽所主张的科学真能扶龙,而不是屠龙,那么让科学取代儒学,对于他,对于朱家皇室来说又有何不可呢?

无非是换一种学问罢了,这大明还是朱家的大明。

他心中是希望大明的子民要过的更好一点没错,可他的出发点还是想要大明越来越强盛,能千秋万载,盛世永昌。

一旦大明不是朱家的大明了,朱家不再是大明的统治者了,大明的子民过的再好与他何干?

他是大明的皇帝,大明的统治者没错,可他同样也是朱家的子孙,他接过的是驱逐鞑虏,恢复汉人河山的太祖皇帝手中的江山。

不,这是他从侄子朱允炆手里抢来的,他要证明他比朱允炆那个臭小子做的还要好,他要证明太祖皇帝当初选错了人,所以他要让大明更加强盛,而不是让朱家的祖宗基业在他或者他的子孙后代手里丢掉。

大殿中,朱棣没有再开口,只是眼神有些复杂的看着朱瞻基,看着这个从小跟在他身边长大,被他寄予厚望的大明皇太孙,大明未来的统治者。

他伸出手放在了他最疼爱的孙子头上,目光投向殿外,目光深邃,让人捉摸不透。

取消对读书人的优待,整顿吏治,造福天下苍生都可以,他不反对,甚至乐见其成,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建立在朱家依然是大明的统治者的前提下。

朱棣也不是圣人,就算是千古一帝也终究只是凡夫俗子,是人!

是人就会有私心,无一例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