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二章 出征

大明:长生天启 第二章 出征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辽东后金方面,皇太极在过去的一年里,确实是在政法察哈尔的战斗中屡战屡胜,占领了许多地盘,也掳掠了不少人口,之前在宁锦之战中损失的兵力也得到了恢复和补充,但是他这一年多可过得并不容易。

如今这个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干旱,就连江南地区有时候都会结冰飘雪,就更何况本就是苦寒之地的辽东了,大明各布政使司都闹起了饥荒,粮食危机严重,后金自然也是不能幸免于难的,甚至于因为地处辽东,情况比之大明来说,还要更坏一些。

皇太极手底下的兵力和人口多了,但同时吃饭的嘴巴也多了,这对于本就缺粮少物的皇太极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所以他现在迫切需要想个办法来打破现在的困境。

建奴与曾经的鞑靼一样,作为游牧民族,他们获取粮食和生活物资最方便,成本最低的方法便是入关劫掠,建奴在之前的几十年里也一直是这么干的。

可是如今不行了,大明派来了孙承宗和袁崇焕来守辽东了,本来那关宁锦防线就是一块啃不下的硬骨头,让皇太极只能望洋兴叹,更不要说如今经过孙承宗和袁崇焕这一年多的苦心经营了。

据皇太极手下的探马斥候们回报说,明军的防线往前推了近百里,新修筑了大小据点堡垒近百座,而且稍微大点儿的据点或堡垒里就安放有红夷大炮,只要敢稍微接近一点儿,就免不了被轰个人仰马翻,粉身碎骨。

面带这样的情况,皇太极就更没有正面袭击关宁锦防线的念想了,所以想要击溃明军,还得另辟蹊径,绕道鞑靼,偷袭京师的计划因此便应运而生了。

可即便有了这样的计划,但皇太极事实上却并没有打算这么早便去实施这个计划的,他胸怀大志,自然不是只打算通过偷袭京师来劫掠些粮食和生活物资,捞上一票了,而是要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打伤明军的元气。

可是现在后金的整体情况已经不能允许他继续等下去了,如果现在再不行动,那么这个冬天说不定就很难熬过去了!

因此,皇太极最终下定了决心,在十月初二,率领着自己的八旗军,几乎是倾巢而出,绕道鞑靼,以鞑靼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绕过关宁锦防线,偷袭京师北部防守脆弱的蓟镇长城隘口。

只是皇太极恐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他启程的当天,孙承宗便把他的偷袭计划,写作了军报,发往了京师,而大明朝廷也在他出发一天后的凌晨,便得知了他的偷袭计划,如今正在调兵遣将,准备“迎接”他的到来。

十月初十,朱天启正式带兵出征,亲率一万御林军,身边另有之前让朱由检精挑细选的一千个武艺高强的锦衣卫担任护卫。

朱天启内穿防弹衣,外套甲胄,威风凛凛地骑马走在队伍前列,身后是一千个身穿飞鱼服,外套皮甲,腰挎绣春刀的锦衣卫,再后面是一万御林军,旌旗招展。

朱天启就这样带着一万兵马,被百官送到了德胜门外,而后便直奔顺义而去,孙元化已经提前率新军从通州移师顺义,再次等候了。

与此同时,朱天启已经派人去调大同总兵满桂、昌平总兵尤世威、宣府总兵侯世禄率军前来顺义会师。

除了满桂带兵十万之外,昌平总兵尤世威手底下只有两万多人,宣府总兵侯世禄手下倒是有五万人,如此一来,几路兵马在顺义会师之后,朱天启手底下便共有近二十万的兵马了。

二十万兵马想要围剿建奴,或许力有未逮,但是充当左路抵御建奴的话,确实足够的了。

关于建奴的实际兵力,朱天启已经通过史籍资料仔细研究过了,皇太极此次偷袭京师是号称十万大军的,但是按照八旗军的建制,应该是在七八万左右。

建奴的所谓八旗制度,实际上是源自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女真人进行狩猎活动的时候,因为人员较多,需要统一指挥,便把其指挥者成为“牛录额真”,把这个狩猎团体称为“牛录”。

后来为了满足更大规模的狩猎和作战行动,需要把若干个牛录合并成一个更大的单位,并以旗帜作为引导,而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此这个更大的单位则被称为固山。

直到万历二十一年前后,努尔哈赤才正式对牛录固山组织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重建,规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剌,五甲剌为一固山,而一固山也就是一旗,一旗大概是七千五百人。

因为最初建奴兵力很少,只有黄、白、红、蓝四旗,直到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征服了女真各部以及多个蒙古部落,兵力得到大幅扩充,才正式组建为八旗。

若是这么算来,八旗的总兵力也不过才只有六万人左右而已,即便按照部分史籍记载,说皇太极在过去的这两年里不断征伐鞑靼各部,又扩建了蒙古两旗,加在一起也才七万五千人而已!

反观朱天启这边,现在光是左路便有近二十万兵马了,右路还有辽东的关宁铁骑和辽东兵马,加在一起有将近三倍于建奴的兵力,更何况自己手里还握有那么多大杀器,定叫皇太极有来无回。

各路兵马到底顺义之后,便都入城前来面圣了,得知皇上御驾亲征的消息之后,几个总兵都是十分惊讶的。

皇上御驾亲征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皇上亲临前线,将士们定然士气高涨,军威大震,而且自己在战场上的表现也能被皇上看在眼里,省得功劳被那些文官们抢去。

忧的则是皇上亲自挂帅,有点儿影响他们发挥,容易让他们施展不开,毕竟文官不懂军事,皇上恐怕就更外行了,他们可是听说皇上常年沉迷木匠,连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打仗的事情,就更别说了!

还有一点就是,皇上在战场上是一个很明显的弱点,敌军得知皇上御驾亲征,定然也会更加兴奋,那么为了保护皇上的安全,各路大军则还要分心防护后方,行动受到掣肘。

不过现在再去瞻前顾后这些事情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皇上已经御驾亲征了,那么他们也只能是遵命行事,尽力而为了。

几位总兵都见过了朱天启之后,便恭敬地侍立在两侧,等候皇上的吩咐和训话,这里面除了满桂之外,宣化总兵侯世禄和昌平总兵尤世威,朱天启都是第一次见,因为不清楚他们的为人和能力,所以朱天启不敢把太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朱天启看了一眼桌上的地图,叫了一声:“满桂!”

“末将在!”满桂闻声赶忙出列。

朱天启抬头看向满桂,开始下令:“朕命你即刻带兵前往蓟州,留五万人驻守,随后带五万人赶往遵化驻守,全权接手遵化军务与城防!”

“末将遵命!”满桂当即抱拳施礼领命。

朱天启随即对身旁的锦衣卫一招手,这名锦衣卫便赶忙上前施礼听命。

朱天启对他吩咐道:“你带着你的手下们随满将军一同前往遵化,协助满将军揪出城中奸细!”

据史籍记载,当年建奴入关抵达遵化城下时,是城中内应内打开的城门引建奴大军入城的,所以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必须先把遵化城中的建奴内应和奸细除掉才行。

“卑职遵命!”锦衣卫当即领命。

虽然这名锦衣卫在此之前还不知道此次随军出征具体要办些什么差事,但是朱由检已经告诉过他们,皇上应该是让他们去办些抓捕奸细之类的差事,所以此时接到命令他并没有感到意外。

倒是满桂听了这话,顿时一阵惊疑,他实在难以想通,为什么皇上还知道遵化城中会有建奴的奸细呢?皇上平日里还关注着遵化城的情况呢?

若是如此说来,皇上这一番调兵遣将倒好似并非毫无章法,反倒像是早就已经胸有成竹,做好了万全的安排一般。

朱天启随后便又叫了尤世威和侯世禄二人听命,“侯世禄,朕命你带兵前往玉田驻守,尤世威,朕命你带兵前往丰润驻守!”

“末将遵命!”尤世威和侯世禄抱拳齐声领命。

满桂、尤世威和侯世禄都领命离开之后,朱天启这才叫来一名锦衣卫,命他前去迁安给辽军传令,如今孙承宗已经派蓟辽总兵赵率教和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率领四万关宁铁骑回援关内,驻扎于迁安城内,又令宁远道中军守备何可纲率领两万辽兵驻扎于永平。

安排好了这些部署之后,朱天启才对孙元化吩咐道:“孙爱卿,你速去派三百名重炮兵携带百门重炮,三百名轻炮兵携带一百五门轻炮,及五百名步铳手,前往迁安与赵率教部汇合,并随军北上待命!”

孙元化自是毫不迟疑,当即领命下去安排了,孙元化不同于满桂和尤世威、侯世禄他们那般,对于皇上的实力缺乏认知,在孙元化心目中,皇上早就成了全知全能的神明一般的存在了,所以他对皇上的命令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

按照史籍记载,建奴是在十月二十六日和十月二十七日突破长城隘口入关的,半个月时间,足够朱天启做好所有的部署了。

朱天启又对照着史籍,仔细查看了一下地图,为了慎重起见,他还是命人回京去把装备完新军之后富余的那一批孙元化在西北军工基地铸造的新式火炮和火铳都运了出来,分别送往了蓟州、遵化、玉田、丰润、迁安、永平、滦州等京师主要城镇。

有了这些新式火炮,对于提高各个城池的城防能力,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建奴主要以骑兵为主,骑兵擅长的是平原作战,而不擅长攻城战,尤其是面对装备有强力火炮的城池,就更令建奴头疼了。

虽然有了这些火炮,并不能百分百保证这些城池的安全,但是只要能提高建奴军队在攻城中的损失,朱天启认为就已经达到目的了,建奴兵力不多,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攻城战中损耗有生力量,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胜利”。

朱天启倒是不担心这些火炮会落入敌手,被建奴拿来对付自己,因为建奴在火器方面本就落后,会操炮的士兵很少,而且也只会操作简单的小型火炮,这些新式钢铁巨炮的操作难度很大,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操作,否则很容易操纵失误,误伤了自己人。

在顺义城内住了一夜之后,朱天启下令全军东进,至三河扎营。

随后,朱天启便接到了前方各路兵马的回报,满桂已经安排副将率五万人在蓟州驻守,并亲率五万大军在今日一早到达遵化,接管了遵化的军务与城防,侯世禄和尤世威也已经到达玉田和丰润二城,在城内驻守。

迁安方面也传来了赵率教和祖大寿的回报,他们已经收到自己的命令,并开始按照自己的命令分兵,由赵率教准备率兵北上,祖大寿留守迁安待命。

五日之后,遵化的锦衣卫前来复命,遵化城中的建奴内应和奸细都已被捕,目前被关在遵化城中监狱里,听候发落。

这几天朱天启留在三河,就是在等遵化方面的消息,如今听说遵化城中的奸细终于都被揪了出来,便当即让这名锦衣卫回遵化去给满桂传令,“速把遵化东部三屯营内的所有军民迁入遵化城内,同时调蓟州驻军前往三屯营驻扎!”

锦衣卫记下朱天启的皇命,便快马赶回遵化去给满桂传令去了,朱天启则在次日一早再一次率军东进,从三河进军到了蓟州城内驻扎。

随后朱天启便对蓟镇长城守军下令,撤去大安口至喜峰口段长城上的大部守军,撤入遵化城内,并入满桂军中,只留少数守军做做样子即可,但是一旦遭遇建奴大军攻关,则只需象征性抵抗一下,便可撤离,放建奴破口入关。

虽然朱天启这么安排主要是为了诱敌深入,但以目前蓟镇长城的防务情况来看,“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即便是想要抵抗,恐怕也是徒劳的,只能是白白损耗兵力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