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十六章 放归战俘

大明:长生天启 第十六章 放归战俘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王元宝领命退下,把朱天启的意思传达给了信王朱由检,朱由检当即便带着几个锦衣卫去了诏狱。

而此时在锦衣卫的诏狱里,作为战俘的莽古尔泰和代善、阿敏三人正在吵得不可开交,三人吵架的主要缘由自然还是因为当时在大安口前的分歧,现在莽古尔泰可算找着理了,拼命地责骂代善和阿敏二人不听自己的劝告,这才遭受了明军的拦截,还害死了豪格。

如今皇太极已死,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理应继承汗位,成为新的后金大汗,所以莽古尔泰和代善、阿敏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矛盾与分歧,自然也不仅仅是因为要走那条路的问题,而是他们每个人都想甩开另外二人,独自把豪格带回辽东去。

谁能先把豪格带回去,扶持豪格继任汗位,谁就能把持朝纲,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后金最有权势的人。

当然,他们也是都很清楚彼此的心思的,而且别说他们了,就是当事人豪格也是心知肚明的,他很清楚在皇太极死后他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所以出于对自己未来的考虑,他没有选择莽古尔泰,而是选择了代善和阿敏。

豪格本身就是正蓝旗的人,属于莽古尔泰的手下,若是跟着莽古尔泰回去的话,将难逃莽古尔泰的掌握,即便做了大汗也只不过是莽古尔泰的一个傀儡罢了。

反倒是选择了代善和阿敏等人,他还可以在他们二人之间斡旋,以取得某种平衡,还有能够把权力夺回自己手中的希望。

然而豪格的这个选择虽然不错,但可惜代善和阿敏他们选择的逃跑路线不太明智,正好撞上了前来支援的赵率教部,被两万关宁铁骑给打得惨败,豪格也被代善和阿敏坑得自己抹了脖子!

不过虽然现在莽古尔泰和代善、阿敏他们吵得很凶,而且三人时不时还想动手招呼几下,可诏狱里的看守却从来不阻拦他们,就坐在他们的牢狱门口,冷眼旁观。

但是以莽古尔泰和代善、阿敏他们三人此时的心态,想来即便是有人阻拦他们吵架,或者呵斥他们安静,他们也是不会理会的,毕竟他们既然已经沦为了明军的阶下囚,自然也早就想到了自己的下场,八成是难逃一死的!

再者说,他们说得都是满语,想来这狱中的看守也是听不懂的,因而他们也直接把这看守当做了透明人。

但是这里可不是普通的牢狱,这里可是大明锦衣卫的诏狱,负责看守他们的也是锦衣卫,而且还是朱由检特意安排的,曾经在辽东做过探子的锦衣卫,对满语是再精通不过了。

朱天启之所以让朱由检安排这样一个锦衣卫来做他们三人的看守,那自然是要来听听他们都会说些什么,以此来获取一定的情报了。

朱天启知道,莽古尔泰、代善和阿敏三人是建奴的三大贝勒,都是有骨气的人,想要通过审讯来让他们开口恐怕是不可能的,而且他们已经认定自己必死无疑了,就更不会开口了。

本来从战场上把他们带回京城这一路上,朱天启还始终派人紧盯着他们三个,提防着他们自杀呢,现在自然就更不能对他们刑讯逼供了,否则不光什么都问不出来,反倒逼得他们自杀了!

因而朱天启只能让朱由检安排了这样一个懂满语的锦衣卫来诏狱里作为他们三人的看守,希望通过他们的只言片语来得到一些有用的情报。

只是朱天启本来还没报太大期望,认为他们三人会始终保持沉默呢,却没想到他们三个人的争吵都从来没有停过,甚至除了语言交流,还有肢体冲突。

通过他们的争吵,这名看守他们的锦衣卫也理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把总结好的内容递了上去。

朱天启在看完锦衣卫的报告之后,顿时也就对所有的事情了然于胸了,与自己之前的推测基本上都是吻合的,唯一一点令朱天启感到意外的是,莽古尔泰这一支部队之所以与建奴大部队分开,留在了大安口南边的堡垒前,竟然不是留下了阻截追兵的,而是因为内讧。

这倒是一个很有用的信息,是个可以利用的点,也正是因为这个新发现,让朱天启稍微改变了一下之前的打算。

朱天启本来是打算在他们三个中挑选一个与多尔衮不和的,放回辽东去跟多尔衮内斗去,可现在朱天启却打算再多放回去一个,让他们回辽东去演三国去,他们不是喜欢看《三国演义》吗,光看理论,不实操怎么能行呢?

既然是莽古尔泰与代善和阿敏二人不和,那么莽古尔泰肯定是要放回去的。

莽古尔泰这家伙是个暴脾气,据史料记载,有一次皇太极斥责他,他竟然还想向皇太极拔刀来着,他连皇太极都不怕,回去之后自然也不会容得下多尔衮,到时候定然是要与多尔衮争个高下的。

莽古尔泰对于建奴来说是个不安定分子,那么对于朱天启来说自然就是个理想人选了。

接下来就是在代善和阿敏二人之中选择一个了,这倒没有什么值得犹豫的,肯定是选择放阿敏,斩了代善啊!

代善是建奴的大贝勒,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又是亲手把皇太极推上汗位之人,位高权重,机具威望,把他放回去,说不定他一通铁血整治,还把后金的烂摊子给整明白了呢,现在的多尔衮可不是他的对手!

至于阿敏可就差得远了,阿敏虽然在建奴四大贝勒中排名第二,但实际上却没有那么大的权势,因为他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次子,是侄子辈的,比起努尔哈赤的儿子们来本就矮了一头。

加之阿敏在当年带兵征伐朝鲜的时候,曾经心怀异志,谋求自立,而后事情败露,他也因此获罪,有这种污点在身,就注定他在后金无法得到当权者的绝对信任,那么他想要获得更大的权势地位,也就只能通过非法手段来实现了。

把阿敏这个野心家给放回去,定然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的效果。

按照朱天启的推测,多尔衮回到辽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自立为汗,或者扶持皇太极的某位幼子为汗,以此来稳定爱新觉罗氏对后金的统治地位。虽然建奴的八旗兵损失殆尽,他们手下的各个大小部属定然会有想法儿,但是毕竟爱新觉罗氏统领辽东几十年,余威尚在,相信多尔衮如果手段得当,后金也未必会闹出多大乱子来。

后金若是平稳地完成了权力交替,那可不是朱天启想要看到的结果,所以朱天启必须得让他们内部乱起来,只有从内部瓦解了后金政权,后续收复辽东的计划才能更加顺利。

打定了主意之后,朱天启也没有耽搁,当即让内阁匿了一封诏书,在诏书里说了说刚刚打完的这场仗的前因后果,以及明军取得的战果。

先是称赞了一番朱天启的英明神武、料事如神,和明军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又细数了一番建奴的罪过,最后则是对建奴酋首黄台吉、及敌将代善的判决!

随着这封诏书被昭告天下,皇太极的尸体和代善也被斩首示众了,一时间可谓是大快人心,此一战正所谓是令所有大明人都感觉扬眉吐气,同时也令所有番邦异族都闻之胆寒。

朱天启刚刚完成的这场歼灭建奴的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不仅仅是帮助朱天启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巩固了皇权这么简单,这场战争对于大明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

自土木堡之变开始,大明作为天朝上国的“神话”便被打破了,明朝在这场战争中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皇帝,也是大明的颜面和威望,经由此战,让那些野心勃勃的异族外邦们意识到,大明并非是战无不胜的,大明也是可以被击败的,而且远比他们想象中更弱。

从此之后,大明便彻底走上了下坡路,也正是因此,才屡屡有人敢向大明这个曾经在他们心目中是战无不胜的天朝上国发起挑战,努尔哈赤就是其中之一!

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建奴统一了女真,征服了鞑靼多个部属,又打败了朝鲜,建奴俨然已经成为了令诸多番邦异族闻风丧胆的存在,甚至很多对大明都不服气的人,都向后金臣服了。

然而就是这个强大无比的后金,他们那号称天下无敌的八旗军,面对明军竟然连一个月的时间都没撑到,就被全数歼灭,就连皇太极也死于战阵之上,最后尸体还被拉回去斩首示众!

朱天启用实际行动向所有番邦异族证明了,大明才是这片大地的霸主,大明是名副其实的天朝上国,任何敢于挑战大明权威的人都将灰飞烟灭!

也正是因此,朱天启才能仅仅通过这一仗,便获得了足以与他的祖宗们比肩的盖世武功,让朝中的百官再不敢对他有丝毫的不敬和违逆。

现在朱天启想要办什么事情比起之前来可要随心所欲得多了,内阁里即便是钱谦益和钱龙锡也不敢轻易再言反对,基本上都会遵从朱天启的意见和决定。

莽古尔泰和阿敏二人直接就被锦衣卫秘密送回了辽东去,锦衣卫把朱天启的意思传达给了袁崇焕,袁崇焕自然是遵从朱天启的旨意,直接把他们俩扔到了锦州城外去,并且给了他们俩一人一匹老马。

莽古尔泰和阿敏虽然至今依然都没搞懂明军到底想要如何处置他们,也想不通明军把他们扔到城外又给了他们一人一匹马是什么意思,可现在俩人也顾不上想这些了,索性翻身上马,朝远处各自逃命去了。

放走了莽古尔泰和阿敏之后,袁崇焕也把自己最近探听到的关于建奴方面的消息交给了锦衣卫的手里,让他给皇上带回京师去。

朱天启是没想到锦衣卫此去辽东还能带回来袁崇焕的奏疏来,而当他看到袁崇焕奏疏中的内容之后,也是稍微有些惊讶的,因为这里面所写的这些关于建奴的消息,正是他下一步打算让袁崇焕帮他去打听的。

袁崇焕的奏疏中写道,多尔衮已经回到了沈阳城,并且已经拥立皇太极的四子爱新觉罗·叶布舒为新任大汗。

但因为叶布舒年仅两岁,无法亲政,故而现在多尔衮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摄政王”代理执政,当然现在的后金是没有“摄政王”这样的称号的,所以多尔衮现在的名号依然是“贝勒”,不过名号虽然没变,他却已经成为了后金的实际统治者。

多尔衮之所以没有直接自立为汗,却非要扶持一个两岁的娃娃做傀儡,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现在虽然建奴的旗主和贝勒们已经基本死光了,只剩下了多尔衮这一个正白旗旗主还活着,他也是努尔哈赤还活着的儿子中势力最大的一个了,按理说他是有自立为汗的实力的。

但是毕竟现在的后金已经不是努尔哈赤的时代了,皇太极在位的这几年不停地采用各种手段加强中央集权,使得各部族对于皇太极都非常忠诚,所以现在多尔衮再想拿他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说事儿已经不好使了。

所以他必须要扶持皇太极的儿子出来继任汗位,如此一来,才可令辽东各部族心服口服,也算是名正言顺。

然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已死,现在活着的孩子里也就只有两岁的四子叶布舒和刚出生十个多月的五子硕塞了,虽然这两个孩子都是庶出,但是多尔衮也没有别的选择了,只好选择稍大的叶布舒来继任皇太极的汗位。

这倒是都应验了朱天启的猜测,朱天启在看完了袁崇焕的奏疏之后,也不禁暗暗感叹,这个多尔衮虽然还很年轻,也确实是位雷厉风行,又有头脑的对手,搞起“摄政王”这一套操作来还是这么的熟练。

只不过这一次,他这个“摄政王”怕是当不久了,等到莽古尔泰和阿敏二人回到沈阳城后,对于多尔衮的这番操作自然是不会认账的,二人都比多尔衮更有威望,怕是不肯轻易容得被多尔衮骑在头上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