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十八章 鞑靼使者

大明:长生天启 第十八章 鞑靼使者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转眼便已经又进入了腊月,一场大雪降临了顺天府,整座京城都银装素裹了起来。

海防巡抚李邦华奉召入京前来面圣,被王元宝带到了乾清宫里。

李邦华步入宫内之后,便见皇上就坐在正对宫门的书案后面,正在伏案写着什么,便赶忙快走两步上前,行礼叩拜:“臣海防巡抚李邦华,参见皇上,皇上圣躬金安!”

“免礼吧!”朱天启边说着话,便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写完了最后一行字,把笔放下,抬头看向了书案前的李邦华,先是上下打量了一番,随后便对王元宝吩咐道:“赐座!”

李邦华顿感受宠若惊,赶忙施礼谢恩:“臣,谢皇上赐座!”

待到李邦华诚惶诚恐地坐在了椅子边儿上之后,朱天启这才开口问道:“爱卿担任海防巡抚多年,不知对于造船之事了解多少?”

李邦华是万没想到皇上一上来会问自己这种问题,不由得吃了一惊,可还是如实回答:“回皇上话,臣虽然担任海防巡抚多年,也常与船只打交道,但若是说起造船之事来,臣还真是外行,说是一窍不通也不为过啊!”

朱天启听了这话倒也没有失望,毕竟李邦华所说也是实情,他一个海防巡抚上哪儿了解造船的事情去,因而朱天启反倒感觉此人很实诚,不由得微微一笑,继续问道:“那爱卿对于各种船只又有多少了解呢?”

李邦华听了这话,却是马上就能自信满满地回答:“若是谈及海上的各种大小船只,臣还是略知一二的,毕竟臣身为海防巡抚,自是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熟知各类船只的特点也是臣分内之事,否则敌船来袭,我军不知如何招架,岂不是要任敌船在我海疆肆虐?”

朱天启对李邦华的回答很满意,他点了点头,随后便让王元宝把他书案上的一摞书籍资料捧给李邦华去,“你能熟知各类船只的特点,看得出船只的优缺点来,便已算是内行,至于造船之事,自有造船的工匠去做,朕把这项差事交给你,也就放心了!”

李邦华显然还没搞清楚状况,一脸茫然地接过王元宝捧来的一摞书籍资料,再一细听皇上的话,这才肯定了自己的猜测,忍不住开口问了一句:“皇上,您是打算派臣去为朝廷造船吗?”

“没错,朕要你造的船乃是战船,而且是足以匹敌泰西战船的大战船!”朱天启点头答道。

李邦华一听这话,心里瞬间就没了底儿了,赶忙起身施礼道:“皇上,臣对造船之事一窍不通,实在不敢接下此等重任,恐怕是会辜负了皇上的一番重托,故而还请皇上另选贤臣,督办造船之事!”

朱天启却是摆了摆手,说道:“你不用担心,朕刚刚说了,你不懂造船没关系,自有会造船的工匠来办事,你只要懂得什么样的战船更厉害就行了。

你身为海防巡抚,自然是知道什么样的战船对于你们来说更难对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比造船的行家更懂得应该如何打造战船。

至于船只的设计和制造这些事情你一概不必操心,朕给你的资料非常齐全,你只需要按照朕的要求去督办造船事宜便可!”

李邦华听完了朱天启的话,也暗暗地松了口气,如此一来他自然就没有拒绝的道理了,当即便施礼接令,退下去办差去了。

朱天启在去年的时候就以为完成了盖伦战船和卡拉克战船的图纸绘制,同时也查阅了不少资料,包括造船厂的选址,以及所需人手、材料和经费的预算清单等等,他都已提前做好了计划,只需要一个办事牢靠的人去按照他拟定的方案执行便可。

而李邦华就是一个十分合适的人选。

把造船的事情安排下去之后,朱天启翻了翻自己的笔记本,其他的事情倒是可以稍微往后推一推了,马上就又到新年了,也该给自己放个假,好好歇上一歇了。

自接见李邦华之后,朱天启便再也没有召见过任何人,期间除了翻看了一下徐光启递上来的今年的税收报告之外,便再没有处理过其他政事,每日就是专心在乾清宫的暖阁里陪着老婆孩子,倒也是十分和美。

转眼便到了正旦节,今年的正旦节倒是与以往不同,竟然来了一位稀客——鞑靼使者。

在大明强盛的时候,大明光是藩属国就有十几个,每年正旦节前来进贡的各藩属国使者多不胜数,然而到了明末,已经鲜有外使前来进贡了,更不要说大明曾经的敌人鞑靼会派使者前来朝贡了。

朱天启琢磨着此事,感觉跟自己之前击败了建奴可能是有一定关系的,毕竟在过去的一年里,鞑靼被建奴欺负得不轻,如今建奴被自己击败,鞑靼派使者前来朝贡,以表达臣服之意也是正常,故而朱天启便特意亲自召见了这位鞑靼使者。

此人声称自己是林丹汗的使者,此来朝贡大明皇帝是希望能够与大明联合抗金,希望在大明的帮助下,收回被建奴侵占的察哈尔部的大部分领土。

听了这话,朱天启不禁笑了,他忍不住反问使者:“当年我大明屡次遣使邀林丹与我军一同讨伐建奴,可林丹却始终是阴奉阳违,年年领着我大明送去的数万两赏银,却从不实心办事,这前前后后他都从我大明骗去了上百万两银子了吧?

还没找他问清此事呢,他怎地还好意思派你来求朕与你等共伐建奴?”

那使者一听这话,也是一愣,不过想来他在来之前应该也早就想到了会被大明皇帝追问此事,故而反应还算快,当即便施礼回答:“陛下,我们大汗可是一直都在率领我军的勇士们,与那建奴在察哈尔一带奋战缠斗,从不敢懈怠一刻!

而且您赏赐的饷银我们大汗也是全都用在跟建奴作战的事情上了,这怎么能说是骗呢?”

朱天启却是嗤笑一声,说道:“是啊,林丹确实一直在察哈尔跟建奴缠斗,只不过那可不是他在讨伐建奴,而是建奴在讨伐他,据朕所知,你们现在已经失去了对察哈尔部的控制,败走西迁了吧?”

使者闻言顿时就是一愣,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对答了,他没想到明朝的消息竟然这般灵通。

不过想来也是,自己这边出了这么大的变故,大明不知道才奇怪呢!

朱天启不禁摇头一笑,反问使者:“现在你们又打不过建奴,还被建奴打得满地跑,你告诉朕,朕与你们联合还有什么意思?”使者对此实在是无言以对,只能低头沉默。

朱天启随即朝他挥了挥手,说道:“罢了,罢了,朕难为你作甚,你回去之后告诉林丹,若是他肯向我大明臣服,朕或许可以派兵帮他收回被建奴所侵占的失地,至于联合之事以后就不要再提了,你们已经没有资格与我大明联合了!”

使者听了这话,也只能是咬着牙退下了!

若是换做以前,以鞑靼的实力,是完全不必畏惧大明的,若是大明皇帝敢说这种羞辱人的话,说不定作为使者他还敢反驳几句,大明也是不敢贸然与鞑靼反目开战的!

可如今不同了,大明兵力强盛,大明皇帝用兵如神,那建奴的十万八旗军连一个月都没撑住就被全部歼灭了,他们鞑靼的军队难道就能比建奴的八旗军更强了吗?他们又能在明军面前坚持多久呢?

所以这个鞑靼使者只能是忍气吞声,灰头土脸地回了鞑靼,把大明皇帝的话给林丹汗带了回去。

朱天启话说得倒是痛快了,但是在一旁旁观的大臣们却听得心惊肉跳,不知道他们是当局者迷,还是怂的太久了,一提打仗就打心底里发憷。

钱龙锡在鞑靼使者刚刚退出殿外之后,便忍不住出列施礼道:“皇上,如此对待鞑靼使者恐怕多有不妥吧?”

朱天启没想到还有人站出来替鞑靼人说话,不禁饶有兴趣地看向钱龙锡,想听听他要说些什么:“怎么个不妥当了?”

钱龙锡说道:“如今那林丹汗虽然被建奴击败,被迫西迁,然而其实力却依然强悍,手下握有近四十万大军的兵力,如今皇上如此羞辱那鞑靼使者,臣担心,万一林丹汗因此与我大明反目,反倒去联合建奴来攻我大明,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以臣之见,不如派礼部官员前去安抚鞑靼使者,好言相劝,再馈赠些礼品,让他给林丹汗带回去,如此两相交好,则可保我大明边境无虞!”

朱天启听了这话却是朗声大笑,反问钱龙锡道:“那按照你的意思,朕还得接着用银子养着这群狼崽子咯?”

钱龙锡愕然,却不敢开口反驳。

朱天启随即大手一挥,豪气干云道:“他林丹若是肯向我大明臣服还则罢了,若是再敢犯边,朕定然率军扫平漠北,让他知道胆敢触怒天威的后果!”

此言一出,钱龙锡和他身旁的钱谦益等人不禁都吓得缩起了脖子。

虽然他们实在感觉皇上最近有些过分地“膨胀”了,经由围剿建奴一战,皇上似乎已经骄躁地不把天下任何势力放在眼里了。

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皇上还是有“膨胀”的资本的,毕竟不论换做是谁,也很难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将十万建奴全歼殆尽!

如今皇上威望正盛,兵权在握,这万朝文武又有谁敢造次?

此事就此揭过,朱天启完全没往心里去,随后便下令,在宫中大摆宴席,宴请百官,同时也难得地给百官发起了赏钱。

本来按照惯例,正旦节这一天的大朝会之后,皇上都是会宴请百官,然后给百官发红包的,可是最近这些年来朝廷财政紧张,别说发红包了,就是宴席有时候都省了。

可自打朝廷推行赋税改革,推广《新税法》以来,财政收入得到大幅提升,天启九年的总税收又创新高,共收入税银合计五千万两之多,当然,大头儿还是在工商税上面。

不知道是因为朱天启大败建奴,所造成的震慑,还是因为建奴被灭,让大明商人们感到扬眉吐气,民族自信感空前高涨,总之纳税的积极性比之第一年来要高涨了很多,税收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朝廷现在不仅补上了之前的窟窿,而且国库也变得充盈起来,朱天启自然也不必像以往那般紧巴巴的过日子了,该摆宴席摆宴席,该发赏钱发赏钱,以此也能向百官传递一个信号——只有国家强盛富裕了,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

正旦节后,朱天启便又继续忙碌了起来,天启十年,他要在这一年里进一步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并且还要在造船和航海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让大明早日步入“大航海时代”,重现当年永乐一朝之时“海上霸主”的荣光!

造船的事情不能着急,虽然自己给予了李邦华相当宽裕的资金支持已经足够多的方便,但是这毕竟是大明第一次制造盖伦船和卡拉克船这种大型西式战船,即便有现成的图纸和造船资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研究和尝试。

所以对于造船的事情,朱天启还是有着充足的耐心的,他既不心急,也从来没有派人去催促过李邦华,每次都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李邦华发回来的汇报工作进度的奏疏。

不过虽然这船一时半会儿造不出来,但却并不妨碍发展大明的航海事业,大明现在用来航海的船只虽然没有泰西人的船那么先进,但也并不算太过落后,一些大型福船、广船和沙船,还是能够拿得出手的。

所以朱天启打算,先利用现有的船只,把大明的航海事业发展起来,等到李邦华那边把船造出来了,便可马上投入使用了。

朱天启做事从不拖沓,什么事情想好了便要当机立断,朱天启直接把张国纪给找来了,并让他带来了当初在安南给他做向导,而后又帮他出主意运送粮米回来的海商张十里。

朱天启记得张国纪对这个张十里的评价还是蛮高的,所以打算见见他,看看他是不是一个可用之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