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二十四章 改革科举

大明:长生天启 第二十四章 改革科举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解决完了漕运和海运的事情,朱天启翻看着自己的笔记本,打算把后面的计划稍微往前提上一提,于是,他让王元宝把徐光启给找了过来。

朱天启接下来想要跟徐光启商议的是关于科举改革的事宜,而他之所以现在就要改革科举,可以说是跟钱谦益之事有着莫大的关系。

钱谦益一事让朱天启更进一步地深刻认识到,朝中官员结党的莫大隐患,而促使官员结党的一个重要条件便是“科举”。

古代的读书人大多“尊师重道”,科举高中之后更是会把考官作为恩师,这也是由来已久的惯例,而正是因此,师生之谊,同年之交,才最容易形成小团体。

而如今的情况则更甚一筹,朝廷的科举被文官集体把持,早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他们只肯录取自己人,并以此来增强自身党派的势力。

钱谦益之事便是一个例子,钱谦益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名望和地位,敢对朱由检说出,只要他向朱由检效忠,百官都会景从的话来,还不是因为下面的官员大多都是他的门生故吏?所以很多时候,钱谦益说话甚至比自己这个皇帝都好使!

因此,朱天启认为,改革科举已经迫在眉睫,只有改革了科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朝中官员结党的问题。

朱天启对于徐光启倒是没有隐瞒自己的想法儿,直言说道:“徐爱卿,今日朕把你叫过来,是打算与你一同商议一下科举改革之事,如今朝廷的科举弊病丛生,哪里还是在帮朝廷选才取士,完全就是在帮朝中那些人抬举同党,这样的科举,若是不改,还不如不要!”

徐光启虽然十分赞同朱天启的观点,但是对于朱天启说要改革科举还是感觉有些惊讶的,他对朱天启施了一礼,说道:“科举之事,意义重大,是绝对不可能将其取缔的,但若想要改革,怕也不是一件易事!”

朱天启点了点头,说道:“对啊,若是取消了科举,对于天下百姓来说便是不公,故而只能是力行改革,便是再难,也得改!

赋税改革万难,朕改了!建奴号称天下无敌,朕剿啦!漕运积弊多年,朕也整治啦!现在到了科举上,朕也是要把他办成的!”

徐光启望着眼前雄姿英发的年轻皇帝,已经不由自主地被朱天启这一番豪言壮语所感染,而且他本来就是从不质疑皇上的能力的,诚如皇上所说,这世间纵有万难之事,那件事皇上提出来之后没有把它办成?

徐光启当即也不废话,直接对朱天启施礼道:“皇上需要臣做些什么,但请吩咐,臣定当尽心竭力,为陛下效命!”

朱天启点了点头,说到了正题上:“朕既然是打算要改革科举,那么自然不能小改,而是要大改,不光是制度上,还要从考试内容上进行整体改革!”

“皇上说要改考试内容是指……”徐光启有些惊疑不定地问。

朱天启没有直接回答徐光启,反倒是反问了徐光启一句:“徐爱卿,你来说说,为何泰西人之学识、技术要领先于我大明许多呢?”

徐光启虽然心中有答案,但是对于皇上,有些话还是不好直说的,因而他犹豫片刻,才回答说:“可能是因为泰西人更加重视实用之学,而我大明更加重视圣人之学吧!”

朱天启听了徐光启的话不由得笑了起来,这个徐光启还挺会说话,这话说的真是够委婉的。

“你说的很对,就是因为我大明的读书人一直抱着四书五经死记硬背,整日里都在研究那已经被写烂了的八股文,所以我大明的科技才难以得到进步和发展!

那四书五经,圣人之言虽然好,但是却无法敌得过泰西人的坚船利炮,所以在传承圣人之言的同时,我大明必须也要发展实学!

而想要发展实学,最好的办法便是改革科举,科举考什么,便决定了读书人们会去钻研什么,比如唐宋之时,科举重诗文,故而唐诗宋词辉煌瑰丽,出了不少才子,而如今我大明的八股文却只重经义,这也就导致我大明的读书人就只会引经据典,之乎者也了!”

朱天启的一番话真是让徐光启耳目一新,忍不住开口赞叹:“皇上高见,令臣钦佩!”

朱天启接下来便把自己改革科举的计划书拿给了徐光启,同时也向徐光启做了一个较为通俗的解说:“朕打算以后把科举分为多个科目进行考试,除了四书五经之外,还要加上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

考试题目也要以客观题为主,所谓客观题既是与做文章这种主观题相对,每道题目都有标准答案,可以对考生作答正确与否做出明确判断的题目,不像现在的八股文,文章好坏全凭考官的主观意志和喜好,这本身也是一种不公平!

试想一下,每次考试的前三甲所做文章几乎不会存在特别大的差距,而他们的排名则取决于谁的文章更受考官和朕的喜爱,那若是考官和朕的文采都不如他们,又怎么能判别出他们谁的文章更好呢?”

徐光启听得半懂不懂,但是大体意思还是听明白了,而且皇上所说的这些也确实很有道理,他也十分赞同。

只是听到这里,他也有一个问题提出来:“皇上,若是说这文章之事,考官都难以辨别优劣,那这数学、物理和化学恐怕就更没有几人通晓了,别说读书人们无法学习这些知识,就是出题和判题的考官恐怕都找不出来吧!”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由微微一笑,说道:“此事爱卿不必担心,朕自有打算,这资料朕是有现成的,只不过可能还需要爱卿你去遴选整理一番才行!

而且你也不必担心我大明的读书人们学不会这些知识,我大明的读书人不比泰西人笨,只要科举考的,他们就肯定能学会!”

徐光启听了这话,便也就放下心来,其实他也想到了皇上早有准备,毕竟皇上哪次打过没准备的仗?

朱天启随后便又搬出一摞书来递给了徐光启,告诉他:“刚刚朕给你的那本改革方案里写有一个大纲,你根据那个大纲在这些书中圈定出对应的内容来便可,然后让手下的人帮你把这些内容整编到一起便可!”

这些书是朱天启从氪命商店里买来的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全部课本,当然,像《语文》、《外语》、《历史》和《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制》)这类的科目就没有了,毕竟这些书中的内容拿到大明来也不适用。

而且除了《外语》外,另外三科与现在科举所考内容也都有一定重合,可以与现有的经史子集合并成《国学》一科。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些科目中,一些这个时代用不上,或者太过先进超前的知识内容也都进行了删减,整体难度水平都降低了不少。

而且朱天启也参照原有科举制度对新的科举进行了分级,分为县考、府考和省考三级。

县考只考《国学》和《数学》两科,对标小学水平,通过考试者可为童生;

接下来的府考则需要再加上《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四门课程了,对标初中水平,通过者可为秀才;

最后便是省考,对标高中水平,通过者可为举人。

成为举人之后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同时也具备了进入国立大学进修学习的资格。

没错,朱天启在改革科举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改革教育,而要改革教育,肯定是要建设高校大学的,若是没有高校对这些脱颖而出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给他们提供科研和进修的环境,最终也是无法培养出有用之才的,大明的科技也很难得到长足发展。

也就是说,通过了前面基础的三轮科举,虽然可以获得举人身份,理论上是可以做官的,但实际上能够等到职位,或者获得较为合适的官职的机会是很渺茫的,所以对于举人们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进入国立大学进修。

在大学学习进修是可以得到国家供养的,当然,这个供养不是终身的,而是只有五年,五年期满之前,举人们要么报名参加国考,通过国考成为进士,入朝做官,要么通过学校的考核,得以留校教学或做学问,否则便只能去自谋生路了。

但是关于“国考”和“校考”的事宜现在讨论还为时尚早,所以朱天启并没有将其设定成为科举分级中的一项,现在的重点还是先有人能够考入大学来再说后面的事。

新科举各级考试都一律是每年举办一次,试卷一律由朝廷负责出题,由锦衣卫负责押送到全国各省府州县的考点,开考之前任何人不得开封试题。

不过因为现在还没有通过县考者,故而在推行新科举之初的时候,全国暂时都只举办县考。

朱天启的科举改革方案已经做得十分精细了,所以只要徐光启把各科目的课本教材整理好之后,便可以直接推行下去了。

不过在推行之前,还要先得把科举改革之路上的阻碍都给清除掉。

朝廷的科举是由礼部负责的,而如今担任礼部尚书的刘鸿训是东林党人,让他配合自己搞科举改革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朱天启索性对六部尚书进行了大洗牌。

朱天启以钱谦益被罢官,刑部尚书空额为由,召集内阁,让他们推举一位新的刑部尚书,同时也填补上内阁里的空额。

钱谦益的离去,对于东林党的打击可是很大的,因而面对这个摆在眼前的机会,他们自然不肯放过,马上便从东林党里又选出来了几个合适的人选,然后打算力荐他们出任刑部尚书,入阁参政。

然而钱龙锡和刘鸿训带着他们拟好的名单来参加内阁会议的时候才惊讶地发现,本该在陕西布政使司的孙元化竟然不知为何会出现在了皇极殿内!

然后皇上还不等他们从惊讶中回过神来,便让王元宝宣读了圣旨,细数了孙元化建设西北军工基地,为明军铸造火器军械的功劳,以及在剿灭建奴一战中的突出表现,将孙元化封为了工部尚书,加封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

不过钱龙锡和刘鸿训二人虽然对于孙元化突然被封为工部尚书,并成为内阁一员感到十分惊讶,但是在听完这封圣旨之后,却也松了口气。

毕竟这孙元化是被封为了工部尚书,又不是刑部尚书,并没有顶上刑部尚书的空额,不影响他们稍后推举东林党的人来出任刑部尚书,以及入阁之事。

可是钱龙锡却突然感觉有些不对劲儿了,这孙元化被封为了工部尚书,那来宗道怎么办?难道工部要有两个尚书掌管不成?

而就在此时,朱天启缓缓开口帮他解开了疑问:“朕封孙爱卿出任工部尚书一职,自然不是要抢来爱卿你的差事,朕只是正好想要给各位爱卿调调岗位,毕竟当时给你们安排职务的时候还是有些太过草率,未必符合你们的个人意愿,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家的擅长之处。

如今这也有小两年的时间过去了,朕也对各位爱卿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还是要根据各位爱卿的长处,让你们到各自擅长的职位上去,才能更好的为朝廷效力!”

朱天启随即便又让王元宝宣读了一份新的任命诏书,来宗道被封为了刑部尚书,刘鸿训被封为了户部尚书,徐光启被封为了礼部尚书,周道登和钱龙锡二人职位不变。

至此,钱龙锡和刘鸿训二人才真叫是傻眼了!

说好的推举新人呢?说好的共同商议呢?这不是都已经内定好了吗?

可是即便如此,钱龙锡和刘鸿训也不敢表现出丝毫的不满来,皇上自剿灭了建奴之后便越发不把内阁放在眼里了,更何况如今钱谦益已经被罢官,内阁里只剩下他们两个席位,连半数都占不上了,就更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了。

所以,即便皇上丝毫“不讲武德”,他们也只能低头认栽,没有丝毫还手之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