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二十五章 地方学官

大明:长生天启 第二十五章 地方学官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虽然结果不太如意,但是却也算是在钱龙锡和刘鸿训的可接受范围之内,毕竟即便他们能够再把一个自己人推上工部尚书的职位,推进内阁里来,也依然无法左右皇上的意志,对于皇上的决定还是得言听计从的。

只不过让钱龙锡感到奇怪的是,皇上为何要特意调整几人的职务呢?虽然皇上说得好听,为了让大家做各自擅长的工作,但是六部尚书的工作其实大同小异,能混到这个级别的人,哪个岗位应付不来?

难道说仅仅是为了让孙元化做上工部尚书,才调整大家的职务,给孙元化让路?

这也是目前钱龙锡能够想到的最合理的解释了,但是他却始终感觉有些隐隐的不安,直觉告诉他,事情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徐光启的教材课本很快便整理好了,因为有朱天启提供的知识系统大纲,所以剩下的不过就是个“体力活”,没有什么难度可言。

现在路已经铺平了,科举改革之事也该正式启动了。

改革的第一步,便是改革教育系统。

因为要改革科举,改变科考内容,所遇到的阻力不光来源于上层的官员们,同时也会受到底层读书人们的反对和抵制,毕竟考生们读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四书五经了,现在突然告诉他们考试内容改了,换谁谁能接受?

还有那些已经是童生、秀才或举人的,他们就更不乐意了,难不成还要他们从头儿重新考起?

这些都是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科举改革是绝对无法推行下去的。

所以既然要改革,那就得先想办法让天下的读书人们接受新科举,只要读书人们拥护新科举,那么这事儿就算成功了,朝中百官再怎么反对也都没有意义了。

对于解决此事,朱天启提出的方案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免费为考生提供教育上的便利和扶持,其二是对于已有功名在身的考生给予一定的考试特权。

所谓教育扶持,有些类似于后世的义务教育,由朝廷拨款修缮县学,所有读书人都可免费入县学学习。

并培训各县县学的负责人,也就是各县的教谕,让他们具备教授考生的能力,每日要按照教材进行授课。

同时课本书籍也由朝廷免费发放,不需要考生自己花钱购买。

这样的政策对于明朝读书人来说绝对是极具震撼和诱惑力的,要知道,县学虽然本就是由朝廷开办的,但是以前没有功名的人是没有资格入县学学习的。

还有就是书籍方面,很多家境贫寒的读书人都是买不起书的,明朝的书籍还是很贵的,很多读书人就是因为买不起书,而被科举“拒之门外”。

如今这一改革,相当于给了所有想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同等的机会,大家既可以免费入县学来听课学习,又可以免费得到课本,天下的读书人们哪有不拥护的道理?

而对于已有功名在身的考生给予一定的考试特权,并不是说要在考试录取上放低门槛,而是在考试级别上撤掉门槛。

比如已经是童生的考生,则不必重新参加县考,而是可以直接参加府考,已经是秀才的考生也就不必再去参加县考和府考,而是可以直接参加省考。

至于举人则稍有不同,他们自然不能直接凭借举人的身份进入大学,毕竟仅凭他们学的经史子集和做八股文的本事,进了大学也是什么都学不懂的,所以只是保留了他们作为举人身份的特权,以及可以做官的资格,但是想要进入大学还是要再次参加省考的。

当然,一个童生要跳过县考直接参加府考,也就意味着他要一口气把县考的内容和府考的内容都学会才行,否则也是难以通过府考的,秀才和举人也是一样,要把省考之前所有的知识都给补上。

不过这对于一些比较聪慧的考生来说,可能在段时间内掌握县考和府考的内容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想段时间掌握省考的内容则不太现实了。

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考试特权,实际上不过是能够帮助考生们可以节约一些时间,少考几次,少考几年罢了。

但是即便如此,想来考生们对此也是满意的,毕竟考试这种事,自然是能少考一次就少考一次,少考一次便少过一道坎儿。

这两项政策虽然充分考量了各类考生的情况,尽可能去满足了各类考生的需求,但是朱天启也知道,任何事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肯定还会有很多人不会买账,依旧会反对和抵制科举改革。

而且朱天启也很清楚这些反对改革的人中,主力军是哪些人,不用说,自然是那些世家大族了。

这些人买得起书,家里就有专门的教书先生进行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教育辅导,他们也不稀罕去县学里学习,朝廷给予的这些教育扶持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反倒是朝廷这一番改革,让他们这么多年来的努力和付出全都白费了不说,他们想要学习新知识,参加新科举,还得去县学里面领课本,跟那些穷人们挤在一起上课,他们能乐意才怪呢!

但是尽管朱天启明知道会引起这一部分人的不满,但是他却并没有打算推出任何补救措施,因为他改革科举,针对的本就是这个群体,他们是造成教育和科举不公平的主力军,而且这些人里,又有几个是凭借真本事考上功名的?

如今这些所谓的世家大族,几乎全家子弟都有功名在身,靠的不过是朝中有人照应,花银子找关系换来的功名罢了!

当然,朱天启也不否认这些大家族中确实还是有一部分正儿八经的书香门第的,但是朱天启同样也相信,这些正儿八经读书,靠实力考取功名的人,是不会嫌弃去县学里与那些家世平庸,或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做同学的。

总之,科举改革和教育改革,主打的就是一个“公平”,让天下所有人都拥有平等地受教育的权利和参加科举的权利,便是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当然,在这个时代谈公平和人权确实是有点儿无厘头,朱天启也知道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但是至少要达到相对的公平和公正!

如今徐光启已经正式接管了礼部,国家教育和科举的管理权都握在了他的手里,办起事来就方便得多了。徐光启一方面把朱天启修改过的教材课本安排印刷,一方面把全国各省府州县的地方学官都召集到了京师,进行集中培训。

按照明朝的制度,省级教育行政工作由各布政使司的布政使负责,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

因为各布政使司的布政使虽然掌管着全省的教育行政工作,但是主要还是做些巡查、督导之类的宏观管理工作,不负责具体教育工作,所以不在此次集中培训的行列之内。

如此一来,下属府州县三级学官,便正好负责县考、府考和省考三级科考的教育工作,也就是说,县学相当于小学,州学相当于初中,府学相当于高中。

因为大明现有一百四十府,一百九十三州和一千一百三十八县,涉及到的地方学官数量还是很多的,要对这将近一千五百名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也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工作。

而且关键是现在找不到能够给他们提供教育培养的人,即便是像徐光启这样被称为“明朝科学家”的人也没有这个能力,徐光启的学识渊博是相对于同时代的明朝人而言,若是放到现代来,别说是高中生,可能一个初中生所掌握的知识,很多都是徐光启难以企及的。

因而这个教育培训的问题还是得由朱天启来解决,他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粗暴——视频课。

朱天启直接在氪命商店里购买了对应小学到高中课程的全套视频课,而且还专门购买的只显示课件,没有教师出镜的课程。

像这种视频中没有教师进行生动讲解,只有课件加背景语音讲述的课程是十分死板的,放在后世都属于那种最劣质,最不受人待见的视频课,但是为了防止这些明朝人被吓到,朱天启也只能购买这种劣质视频课了,并美其名曰“皮影教学”。

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徐光启先把这些地方学官分成了三十个班,一个班大概五十个人上下,为此朱天启专门在氪命商店里购买了三十套投影设备,又分别配套购买了蓄电池给投影设备供电,共计花费了近三百年的寿命,大概是现在朱天启一百天可以积攒出来的寿命数。

朱天启为了此事可以说是投入了不少成本和精力,包括徐光启也是一样,为了这事儿也忙活了一个多月了,但是具体能取得怎样的成效,还是无法确定的事情。

在朱天启的想象中,对于这些地方学官的教育培训工作或许不会太过顺利,这些人都是老学究,比较固执,可能不会轻易配合,抛开那些经史子集,接受这些新知识。

然而令朱天启意外的是,当徐光启将事情告知了这些奉召赶来京师的地方学官们之后,这些人竟然除了有些惊讶之外,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的。

徐光启倒是对于这些人的配合没有感到意外,他给朱天启解释说,如今科举**,朝廷也对于地方教育很不重视,这些地方学官本就品级不高,各地的府学、州学、县学日益颓废,他们就混得更惨了。

而且这些府州县学的维持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但是事到如今,很多地方的学田都因为经营不善或官员贪污,连地方学官自己都养不活了,更不要说拿出多余的经费来修缮学院,供给廪膳生了。

尤其是最低等的县学教谕,很多都过得穷困潦倒,毫无尊严可言。

所以说如今这些人哪里在乎朝廷改不改革科举,只要朝廷能多重视一下他们,多重视一下各府州县学,让他们干什么也都没有怨言了!

朱天启在了解到这些缘由之后,便更是当即便让徐光启去告诉这些地方学官,以后朝廷会给各府州县学更多的资金投入,而且也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待遇,当然,前提是他们也要满足朝廷的考核和要求。

一听说这话,这些地方学官们顿时就干劲儿更足了,比着劲儿地学习起这些他们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来,那叫一个如饥似渴,废寝忘食。

因为这些地方学官将来都是要负责回去给各地的考生授课的,所以朱天启对他们的要求自然很高,不光要参加教育培训,而且还必须要通过考试和考核。

县学教谕们的要求较低,完成小学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结业考试,一百分的试卷达到八十分为及格,及格之后便可回到各自属县开展教育工作了。

州学的学正则要完成初中课程的学习并取得总分百分之八十的成绩才能合格,回到属州开展教育工作,府学的教授则要完成高中课程的学习并达到总分百分之八十的分数才能合格,回到属府开展教育工作。

如此一来,州学的学正和府学的教授想要取得合格的成绩便是很难的一件事了,而且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可完成,但谁叫他们的官职比县学的教谕高呢,地位更高,待遇更高,自然也要具备更高的学识和能力才行。

再者说,此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不同于彼初高中课程,经过朱天启的删减之后,无论是知识量还是难度都大为下降,对于一个能在明朝担任学官的人来说,他们所具备的学习能力是完全可以掌握这些知识的,合格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而且目前科举改革还未开始,他们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即便不久之后科举改革开始推行,首当其冲的也是县学教谕所负责的小学教育工作,州学学正和府学教授们的初高中教育工作,晚一些回去开始开展也不会耽误考生们学习。

总而言之,这改革的第一步,进行的还是非常顺利的,地方学官们的学习情况和效果都很不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