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三十一章 不速之客

大明:长生天启 第三十一章 不速之客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钱龙锡当即行了一礼,有些激动地说道:“此去验收我大明的新式战船,真是令臣大开眼界,臣不得不承认,以前臣实在是太过于孤陋寡闻了,有些事情也做得太过于不识时务了一些,如今回想起来,实在是惭愧万分!”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禁微微一笑,十分大度地摆了摆手,“好了,钱爱卿,都说不知者不罪,朕也不是那么记仇的人,以前的事情你就不必放在心上了!”

说着话,朱天启兀自翻出自己的“小账本”来,翻到钱龙锡那一页,在上面勾抹了几笔……

朱天启随后便看向了孙元化,一边把手里的“小账本”放回去,一边开口说道:“孙爱卿,你的方案朕已经看过了,还是很合理的,至于你后面提到的这些问题,朕认为除了前甲板上这门钢铁巨炮还能稍微动动心思之外,侧舷上的火炮恐怕也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了。”

孙元化反正已经是束手无策了,故而现在听到皇上或,前甲板上的这门钢铁巨炮还能有改进的可能,顿时便来了精神,“请皇上赐教!”

朱天启拿出一张纸来,便用笔在上面画着草图,便说着:“总体来看,咱们仿造的泰西战船还是性能有所不足,可承载的火力有限,若是想要在火力上碾压泰西人,还是要在此基础上,研发打造出更大更强的船只来才行。

前甲板这门钢铁巨炮是在海战中形成优势的唯一希望,所以绝对不能把它的发射方向限制在船头方向,要让它具备转向的功能,做到想打哪就打哪儿!”

说到这里,朱天启放下笔,拿起画好的草图展示给了依旧是一脸迷茫的孙元化,“现在我们的钢铁巨炮虽然威力很大,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太过笨重,一旦安放好了,便再难将其挪动。

故而我们可以给它制作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底座,大炮依然是要固定在这个底座上的,但是底座却是活的,我们只需要推动底座旋转,便可让大炮转向任何一个方向!”

看着朱天启所绘草图,再听完朱天启的一番解释,孙元化顿时恍然大悟,忍不住拍手称赞:“妙极!妙极!皇上果然是才智过人,令臣敬佩万分啊!”

就连一旁的钱龙锡也心中不禁暗暗感叹皇上聪睿非凡,既惊讶又敬佩,虽然他不太了解安装火炮的事情,但是皇上图纸画的十分清晰,令人一目了然,故而他还是能够听出来大体是怎么一回事的。

随后朱天启便让孙元化去按照商议好的方案去武装三艘战船去了,而钱龙锡,朱天启也给他安排了个新差事,让他回去准备复辽事宜,朝廷下一步便要大举进军,收复辽东!

关于战船火力不足的问题,朱天启也没有太过忧心,毕竟现在他们所担心的火力不足问题,主要是火力不足以碾压泰西人,但是用来对付其他船只则是手到擒来,轻而易举的。

再者说,即便泰西人已经能够制造出更大更强的战船,也不可能把船队开到亚洲来,所以大明还是可以依靠数量优势,保证附近海域的制霸权的。

当然,对于新式战船的研发改造工作不能停止,大明现在确实无法造出更强大的战船,但是以后必须要造的出来才行,朱天启在战斗力方面的追求,永远不是势均力敌,而是要做到绝对碾压!

朱天启随后便下旨称赞了一番李邦华,以李邦华造船有功为由,加封他做了海防总督,除了之前李邦华做海防巡抚的时候负责的天津卫沿海海防工作,另外把登莱二州划归了李邦华的手下。

简单来说,就是海防巡抚加上了登莱巡抚,二职合并,称为海防总督。

对此,朝中自然是没有人再表示反对了,毕竟如今钱龙锡都公开表示对此事的支持了,朝中那些文官大臣们自然都跟着钱龙锡站队了。

随着李邦华的升迁,登莱二州的水师和船只全都归到了他的手下,朱天启也再次给他投了一大笔银子,让他把造船厂进一步扩建了,登莱二州原来的造船厂也都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同时也大量招募了一批船匠,开始大举建造战船。

受木材原料的限制,即便现在李邦华的造船厂已经具备了建造盖伦船和卡拉克船的能力,但还是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的,按现有木料和造船效率估计的话,可能所有船厂都全力开工的话,一年之内,最多可以再造五六艘盖伦船以及**艘卡拉克船而已。

朱天启对此还是表示十分满意的,他甚至告诉李邦华,不必把精力都耗费在打造新式战船上,要让那些优秀的船匠去琢磨如何改进盖伦船和卡拉克船,去研发打造更强大的战船。

也要保证原有明军所用的那些小型战船的产能,毕竟现在明军水师打仗,还是靠船海战术,数量才是王道,绝对不能在无法通过大型战船形成绝对优势之前,把之前的数量优势也给丢了!

当然,造船是一方面,对水师的训练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毕竟在战争中,尤其是古代战争中,兵员素质足以决定军队的战斗力水平,决定战争的成败,所以既要重视武器装备,也要重视练兵。

练兵之事倒是李邦华所擅长的,以前他做海防巡抚的时候,那海防营被他管理的井井有条,士卒一个个也是训练有方的。

只不过现在他手下的摊子大了,而且又添置了很多西式战船,李邦华也不得不开始让泰西人帮助自己练兵,除了教授明军水师驾驶这些泰西战船之外,也让泰西人教授明军水师的将士们一些泰西人的海战战法战术。

李邦华见识到了泰西战船的强大和优势之后,早就放下了心中对于泰西人的成见,故而他现在跟这些泰西人处得关系还是很不错的,甚至本人也时长与泰西船长一起探讨海战之事,互相进行海战推演,互相切磋,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受益颇丰的。

九月底的时候,一个不速之客悄悄来到了京师,此人在京师住下之后,便派人出去打听了一番朝廷现在的情况,随后便亲自前往了徐光启的府上拜访。

本来他此次前来拜访徐光启,是带了不少礼物的,可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当他把拜贴和银子塞给徐光启府上的门房时,那门房竟然只是收下了拜贴,却不肯收下他的银子。

要知道,三年前他来大明京师的时候,可还是无官不贪,无吏不腐的,没有银子开路,那是寸步难行的,如今怎么突然转了性,莫非是自己给的银子太少,人家瞧不上眼?

他真正惊疑不定地发愣,门房已经把他的拜帖收好,对他施礼道:“请大人稍候片刻,容小的进去禀告一声!”虽然有点儿搞不清楚状况,但是见对方这般客气,他也赶忙对门房施了一礼,道了句:“有劳了!”

徐光启此时正在忙着处理关于新科举的事情,如今科举改革后的第一年新科举已经成功举办,接下来明年便要同时开展县考和府考两个级别的考试了,一些准备工作还是要做的。

还有一项令他比较头疼的事情则是关于府学教授们的教育培训似乎遇到的瓶颈,省考所涉及的知识量和难度实在是太高,至今都没有一个人可以通过考核,达到及格分的,更不要说达到百分之八十的分数,所以全国各地府学的教学工作依然没有开始开展。

正在这时,门外的仆人把门房送来的拜帖给送了进来,禀告道:“老爷,府外有人求见,是个生面孔,门房说,听口音不像是本地人!”

徐光启微微一愣,示意仆人把拜帖递上前来,虽然他如今身为内阁首辅,上门拜访和送礼的人确实很多,但是因为他本身比较廉洁,从不收礼也从不与人结党,故而久而久之,便已经很少有人前来登门拜访了,尤其是外地人!

故而徐光启还是有些奇怪这个外地人的身份的,他接过拜帖来,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让他十分陌生的名字——金尚宪!

徐光启不禁皱起了眉头,因为他实在想不起自己认识这么一号人物,也实在想不起大明有这样一位官员,除非是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儿,不然自己不该对他全无印象的。

不过徐光启再往拜帖上的名字后面一看这个金尚宪对自己身份的标注,便顿时脸色就变了。

难怪自己想不到呢,此人压根儿就不是大明的官员,而是一个来着朝鲜的大臣!

想到朝鲜,再看这个名字,徐光启瞬间便想起来了些什么,此人似乎曾经作为朝鲜的谢恩陈奏使来大明朝拜过,能够担此重任,想必也是朝鲜王朝中的一名重臣要员。

按理说,经由天启七年建奴征伐朝鲜,朝鲜与建奴议和,结下兄弟盟约之后,便已经单方面宣布结束了与大明的藩属关系,大明也因为朝鲜的背叛,也不再承认朝鲜是自己的藩属国,不再接受朝鲜的朝拜。

那么如今这个金尚宪又是如何来到大明京师的呢?若是有藩属国遣使前来朝拜,自己这个礼部尚书又为什么会不知道呢?

所以,唯一的解释便是,这个金尚宪是偷偷从朝鲜来到大明,来到京师的,至于他此来京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徐光启便猜想不到了。

按理说,就现在大明和朝鲜的关系而言,徐光启是不该接见金尚宪的,因为朝鲜作为大明的藩属国,却背信弃义与建奴结盟,是妥妥的背叛行为,他们已经没有资格出使大明了!

但是徐光启认为,这金尚宪作为朝鲜的重臣,却隐姓埋名偷偷地来到京师拜访自己,想必是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要说,若是不见,又怕误了大事。

故而思虑再三,徐光启还是让仆人去把金尚宪带了进来,安排他来书房见自己。

金尚宪还真没想到徐光启竟然真的肯见自己,当即便随着徐府的下人进了府内,到徐光启的书房前去拜见。

金尚宪进屋之后,压根儿都不敢抬头直视徐光启,而是进屋便赶忙行礼叩拜:“外臣金尚宪,拜见大明首辅徐大人!”

随即便从袖口掏出一个折子,双手高高地举过头顶,道:“此乃外臣的一些小小心意,还望徐大人能够笑纳!”

徐光启打量了一番金尚宪,随即冷声说道:“礼品就不必了,你还是先解释一下,你一个朝鲜人,为何会出现在我大明的京师之中吧,若是无法给本官一个合理的解释,本官就只好把你送的刑部去了!”

金尚宪听了这话,倒是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来,而是当即高呼了一声:“外臣隐姓埋名,偷渡至此,实属无奈之举,若是因此触怒上国天威,外臣甘愿受罚!然而即便如此,外臣也不得不冒险前来,只为挽救我朝鲜所面临之灭国之危矣!”

徐光启一听这话,心中还真是有些惊讶了,但是表面仍然不动声色,开口问道:“灭国之危?危从何来?是你朝鲜北方之建奴,还是你朝鲜南方之倭寇?”

金尚宪当即回答:“回大人,我朝鲜之危,自是那北方之建奴!”

“建奴?!”徐光启一听此话,顿时嗤笑一声,反问道:“你们朝鲜与建奴不是早就结下兄弟之盟了吗?为兄者,怎又肯征伐其弟?

再者说,那建奴之八旗军,早已被我大明天师歼灭殆尽,只余下些残兵败卒而已,不足为虑!”

金尚宪顿时无言以对,他就知道,此次自己前来大明求援,大明定然会以之前丁卯之役时,建奴逼迫朝廷议和,所签订的兄弟盟约一事问罪于己,可偏偏对于此事,他还真就是无言以对。

金尚宪沉默片刻,也只好俯身叩首恳求:“与建奴议和结盟之事,我朝鲜也实属无奈之举,还望大明可以体恤属国,不计前嫌,救属国于危亡!”

是否要原谅朝鲜之前对大明的背叛之举,不是徐光启可以决定的事情,所以要不要帮朝鲜,也不是徐光启可以做主的。

不过在此之前,徐光启还是打算先听金尚宪说一说,他刚刚所说的,朝鲜所面临的,来自建奴的亡国危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