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五十一章 收复辽东

大明:长生天启 第五十一章 收复辽东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不过即便阿敏目前向东北方向的不断迁移没有遇上什么阻碍,但是明军一直在他身后紧追不舍,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迟早有一天他会无路可退。

莽古尔泰身在瑷珲虽然暂时避开了明军的兵锋,但是明军丝毫并没有就此罢手的意思,而是打算对他斩草除根,所以莽古尔泰也在考虑,是不是继续向北迁移。

最惨的还是多尔衮了,自打明军进攻沈阳城以来,他便迁移到了察哈尔所属的科尔沁部,但是此时的科尔沁诸部中肯接纳他的只剩少数几部了。

察哈尔的西侧已经被明军占领,归化城中更是驻扎着数万明军,虽然明军从归化城出来之后一路北上,没有进攻察哈尔,但是察哈尔的诸部也很清楚,一旦明军来袭,他们是断然无力阻挡的。

而如今明军一路北上,却每隔百里便建造一处据点,俨然是拉开了一条战线,构筑了一条“长城”,彻底截断了察哈尔诸部企图西迁的道路。

因此,察哈尔诸部的处境十分尴尬,他们的西迁之路被明军截断,东面明军又在大举进军,连多尔衮都被打得抛弃沈阳逃了过来,他们更是对东面的明军避之不及。

被东西两路明军夹在中间,察哈尔诸部只能惶惶不可终日。

整个察哈尔都被一股恐惧的气息所笼罩,从沈阳城逃来此处的多尔衮自然也在这里待不舒服。

即便察哈尔的科尔沁诸部曾被建奴所征服,但此时的建奴已经不同往日的辉煌时刻,多尔衮更是如同丧家之犬,他如今在科尔沁这里完全是寄人篱下的状态,别说跟这些部属的首领们耍威风了,人家不拿正眼瞧他,他也得忍让三分。

但是多尔衮能忍,不代表他手下镶白旗和正白旗的那些嚣张跋扈惯了的骄兵悍将们能忍,科尔沁诸部曾是多尔衮的手下败将,如今多尔衮落魄了,这些鞑靼人便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了,他们哪里能忍下这口气?

小样儿,收拾不了明军,还收拾不了你们吗?

多尔衮手下的部队很快就跟科尔沁诸部的鞑靼士兵们动起手来了,虽然多尔衮当即便出面控制了局面,阻止了事态扩大,但是此事还是彻底激怒了科尔沁诸部。

几个首领都认为建奴是想鸠占鹊巢,开始暗中商议起解决的办法来。

如今察哈尔被明军夹在中间,被明军征服是早晚的事情,那么既然他们无力反抗明军,与其被明军征服,不如主动向大明投降,说不定还能得到大明的赏赐和册封。

但投降也要讲究方法,之前林丹汗被大明击败的时候,大明曾经号召过鞑靼诸部向大明主动臣服,但是察哈尔所属的科尔沁诸部却都没有对此做出反应,甚至没有想大明主动贡礼示好。

当然,他们之所以当时那样做,不是因为他们多么有骨气,而是因为当时建奴还未完全崩盘,他们不敢背叛建奴,转投大明,毕竟他们挨着建奴近,而离着大明远,建奴真要因此发难,大明即便想要伸出援手,也是鞭长莫及的。

但是大明哪里管他们有没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和难处啊,既然当时他们没有主动向大明臣服或示好,那么就表示他们要继续做大明的敌人。

因此即便他们现在去向大明投降,大明说不定也会因为他们当初没有主动臣服而问罪于他们,所以现在去投降大明还真未必能尝到什么甜头。

可若是在投降的时候给大明带上一份儿厚礼,表现出足够的诚意来,那么结果如何可就不一定了。

科尔沁诸部的几个首领十分默契地把目光投向了多尔衮,本来他们投降建奴也只是迫于建奴的威胁,谈不上什么忠诚和情义,所以如今要搞多尔衮,他们不仅没有丝毫的心理压力,反倒感觉大快人心。

几个首领一拍即合,当即做下了决定,当天晚上,几人便去见了多尔衮,以建奴军队与鞑靼军队之间的冲突一事为由,向多尔衮请罪道歉,并表示要献上酒肉,设宴向大金勇士们道歉。

多尔衮倒也没有多想,对他来说,双方和睦自然是最好了,否则离开了这里,他可真是连个容身之地都没有了,所以当即便接受了几个首领的道歉,也答应了让手下的部队赴宴,与鞑靼部队的士卒们把酒言欢,重归于好。

然而几个首领早就在酒肉之中做了手脚,多尔衮和他手下的两旗人马几碗酒下肚便都不省人事了,等他们再醒来的时候,已经都被麻绳捆成了粽子,被送到明军的大营了。

袁崇焕将多尔衮手下的一万降卒暂且扣押,把多尔衮派人押赴京城,交由朝廷处置,并代朝廷接受了察哈尔诸部的臣服。

至此,多尔衮一支的势力彻底覆灭,察哈尔一带也彻底归顺了大明。

察哈尔归顺大明之后,大明北部的喀儿喀诸部的处境便变得尴尬起来,因为喀儿喀诸部的正南方向是林丹汗的领地,林丹汗被大明征服之后,喀儿喀诸部虽然向大明遣使朝贡以示友好,但是却并没有向大明称臣纳贡,成为大明的藩属。

毕竟当时喀儿喀的东面和东南面挨着建奴和察哈尔,与大明之间还隔着一层,他们不向大明臣服也属正常。

可如今察哈尔向大明臣服之后,喀儿喀的整个南面都与大明的势力范围接壤了,而更有意思的是,如今喀尔喀北方的不里牙惕部如今也已经向大明臣服,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喀尔喀被夹在中间,他还能舒服得了吗?

最难受的就是位于喀尔喀中部和东部的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了,位于最西面的扎萨克图汗部反倒还好一些,毕竟他的北面不是不里牙惕部,而是兀良哈,还不算被大明的势力所包围着。

但是即便如此,扎萨克图汗部也不打算再继续做无畏的挣扎了,因为他们早已听说明军已经占据了西西伯利亚平原,并在乌拉尔山脉一线建立防线了,即便他们的北方还有兀良哈部隔着明军,但是一旦明军真要南下,一个兀良哈部又能顶什么事?

故而扎萨克图汗部也果断选择了向大明臣服,整个喀尔喀也随之成为了大明的臣属。

对于新纳入大明版图的整片漠北土地,朱天启除了给与各个部族的首领册封之外,也马上派兵在各个部族之内建立了多处卫所,设立都指挥使司,派遣都司指挥使管理地方军政之事。

不过虽然明军在漠北诸部建立了卫所,派遣了都司指挥使,但对于各部族内部事务却并没有太多的干涉,而是仿照在朝鲜驻兵的模式,驻兵只是为了保障地方的安全和平靖,如果不是军国大事,地方上依然是以各地首领自治为主。

只有碰上大事要事,才需要及时上报都司,转奏朝廷,然后遵从朝廷给出的处置方案行事。

总体来说,漠北诸部归顺大明之后,他们原本的生活并没有收到任何影响,反倒是大明开始在漠北修筑卫所城池之后,开始依托城市开设了不少集市,让各部族的军民百姓都可以通过贸易得到很多生活物资,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漠北诸部归顺大明之后所需要为宗主国大明尽的义务,除了类似当初大明给朝鲜开设的诸项条件之外,还要负责向大明进贡一定数量的马匹,有了这么多部族为大明养马,大明以后便再也不用为战马不足的事情而发愁了。

朝廷忙于接受漠北诸部的臣服,对各个部族首领进行册封之事,也算是给了莽古尔泰一段时间的喘息之机。

可是莽古尔泰此事已然是无路可走了,他的北面是外兴安岭环绕,东面就是鄂霍次克海,唯一的生路就在西方。

然而随着漠北诸部向大明臣服,西联车臣汗,向西迁移的计划也随之落空了。

对于莽古尔泰的处境,大明自然也是看得清楚,当即给车臣汗下令,派兵堵死东北方向的边境,严禁建奴西进车臣汗部。

随后,赵率教开始北上进军,八月,贡献瑷珲,莽古尔泰北上逃到了雅克萨,明军在瑷珲俘获了建奴的幼汗叶布舒和颜扎氏。

为了收买建州女真各部的人心,朱天启下令善待叶布舒和颜扎氏母子,并让叶布舒承其祖位,任建州卫都指挥使、都督佥事、龙虎将军。

而后,赵率教继续紧追莽古尔泰,瑷珲失陷之后,莽古尔泰已然心灰意冷,在雅克萨整日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手下的部众每日都有几十人逃跑或向明军投降。

莽古尔泰的手下都劝他继续北上,翻越了外兴安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容身。

可是莽古尔泰望着眼前一眼望不到头的群山,却是难以下定决心,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自己还能逃往何处,还要逃多久,明军似乎并没有打算放过自己,恐怕即便自己逃到天涯海角,也难逃明军的追击。

莽古尔泰最终还是没有下定决心翻越外兴安岭,在明军兵临雅克萨城下之时,举刀自刎了。

祖大寿方面,也是紧紧追着阿敏的尾巴打,阿敏几乎一刻都不敢停歇,在明军的追击下,阿敏和他部众俨然已经化作了土匪流寇,所到之处都如蝗虫过境,劫掠一空。

之前明军没有向他发起进攻的时候,阿敏还只是逐步将自己的部众向东北方向迁移,每占据一地,也是要约束军队,安抚民众,以求站稳脚跟的。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明军大举来袭,在他身后紧追不舍,即便是他从莽古尔泰手里抢来了地盘,却连停下脚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马上就会被身后的明军占领。

所以现在阿敏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直接纵兵劫掠,以充军需,整支部队都化作了一群流寇土匪,一路烧杀抢掠,哪里还把自己的同族们当人看?

阿敏的行为瞬间引起了建州女真各部的强烈不满,当地人纷纷自行组织起武装来,抵御阿敏。

加之明军俘获了叶布舒和颜扎氏之后,叶布舒和颜扎氏接受了大明的册封,也就意味着建奴已经重新成为大明的臣属了,一些建州人自然更是开始仇视阿敏了。

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阿敏在逃到普录,无路可逃,打算渡海逃到苦兀岛上之时,被手下人背刺,割下了头颅献给了明军,他手下的部众一部分向明军投降,一部分逃散各地,沦为了土匪流寇。

至此,建奴的势力已经全部被大明消灭,辽东全境都被大明收复。

蓟辽总督袁崇焕、登莱巡抚李邦华、平辽总兵赵率教、征辽先锋总兵祖大寿奉召入京觐见。

早就回到京师的蓟辽督师孙承宗也被召入了宫中,他身为蓟辽督师,收复辽东他自应该居首功,而且孙承宗已经提出要告老还乡,给他封赏也不必顾虑太多。

而且对于孙承宗和袁崇焕以及辽东诸将的赏赐朱天启早就提前想好了,此时便直接让王元宝当众宣旨,封蓟辽督师孙承宗为高阳候,加封太傅,赏赐蟒袍玉带。

封蓟辽总督袁崇焕为锦州伯,加封少保,另赏赐金银。

封海防总督李邦华太子少保,赏赐尚方宝剑,绸缎金银。

封平辽总兵赵率教做了辽东总官兵,坐镇辽东。

封祖大寿做了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统领辽东以北军务。

朝廷收复辽东的消息被昭告天下之后,自是普天同庆,各地都如同过年一般喜庆。

然而朝廷失去辽东已久,想要在辽东站稳脚跟,把辽东经营好,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

孙承宗正式告老还乡,回高阳老家养老去了,袁崇焕成为了辽东真正的一把手,他带着朱天启给他安排的经营建设辽东的重任,再次回到了辽东去。

之前被送回来的多尔衮已经如同之前的皇太极和代善一样,公开处斩了,至于俘获的建奴士卒和建奴的降卒则视情况进行处置。

可以收编的便将其分散到各地卫所中进行收编,忠诚度较差,不能收编的则直接送去了奴儿干都司去搞建设,做苦力。

处理完了辽东的事情,也恰巧是八月份的时候了,又到了大明一年一度的科考时间,如今是科举改革后的第二年新科举,朝廷再不能只开县考一级考试,要同时开放府考和省考的报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