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七十一章 “明”字旗

大明:长生天启 第七十一章 “明”字旗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那么这“明”字旗到底能有多大作用呢?

“明”字旗在最开始的时候自然是没有那么神奇的,若是去东海南海一带经商贸易,甚至连“郑”字旗的威慑力都比不上,毕竟比起“郑”字旗来,“明”字旗只能算是个新来的,恐怕是没人会把它当回事的。

当然,朱天启给马士加路的那些“明”字旗,若是他们用来吓唬毛文龙还是绝对好使的,毕竟朱天启已经跟毛文龙打过了招呼,毛文龙见到插有“明”字旗的船只便不会再对其进攻劫掠了。

然而要想让“明”字旗真正地形成威慑力,产生护卫商船在海上横行无阻的效用,则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需要大明真正地派出一支水师舰队在附近的海域护航,痛击那些胆敢攻击劫掠插有“明”字旗商船的海盗们,等时间一长,打出了名声来,“明”字旗就真正的立住了!

随着大明内部对市舶司的改革,以及对海禁的开放,对于泰西人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以往大明朝廷对于泰西人都是不当回事的,对于被泰西人占据的领土也同样的不看在眼里的,比如弗朗机人占据的濠镜澳,放在地图上连个芝麻粒都比不上的一点地方,大明皇帝自然是不会当回事,任由地方官员收受贿赂,把这地方“租”给了弗朗机人。

而现在朱天启做了大明皇帝就不一样了,他对于国家领土这种事情可是非常敏感的,领土涉及到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所以不管地方大小,都绝对要做的寸土不让才行!

现在除了濠镜澳,还有很多沿海区域及岛屿被泰西人“租借”着,虽然他们没有像弗朗机人那般明目张胆的占据濠镜澳,甚至还驻扎军队,派驻总督,却也都将其所占据的一方领地经营成了泰西人的聚居地,垄断着当地的海上贸易,对于大明商人的对外贸易是不利的。

因此,朱天启决定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将这些被泰西人占据的的地盘全部收回来,由大明朝廷或地方政府进行管理,杜绝泰西人以“租借”之名,行“侵占”之实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对于收受泰西人贿赂的涉事官员一律严惩不贷。

当然,朱天启在对外贸易上面还是持开放态度的,他要把大明的地盘收回来不代表要驱逐泰西人,大明还是欢迎泰西人来大明进行贸易活动的,在大明境内他们可以住客栈,住酒楼,甚至朝廷可以专门开设接待外国商人的驿馆和商业宾馆。

但是绝对不允许他们再在大明境内圈地,搞特区,搞自治,欺压大明百姓,享受特权,大明能够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就是让他们享受与明人同等的权益。

虽然朱天启的主意已经打定,但是朱天启并没有提前把此事推行下去,因为在此之前,他还要从泰西人身上大赚一笔才行,所以现在朱天启给那些有大量泰西商人聚集的沿海州府官员安排的差事主要还是向泰西人兜售“明”字旗。

这“明”字旗每年一万两白银的售价可着实不算低,对于一些泰西小海商来说负担还是挺大的,毕竟他们从欧罗巴远渡重洋来大明经商,要买的旗帜和要交的“保护费”可是多不胜数的,本就已经压力很大了,现在又要每年多背上一万两银子的成本,他们实在吃不消。

因而这“明”字旗在刚开始的时候卖得并不好,大多数泰西商人还是抱有侥幸心理的,他们认为自己只要远离最近闹得最凶的大海盗毛文龙所驻扎的大隅列岛,不去接近倭国附近的海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然而邪门的是,即便他们已经倍加小心,几乎都是贴着大明的沿海行船了,却仍然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毛文龙的劫掠,而更过分的是,有的时候大明的官兵明明在岸上看到了毛文龙的海盗船在劫掠泰西人的商船,都好像没有看到一般,袖手旁观。

甚至更过分的是,有的时候在附近海域巡逻的大明水师恰巧撞上了劫掠现场,大明水师却仅仅因为被劫掠的泰西商船上没有“明”字旗而扭头就走,毛文龙的部下也不跟大明水师起冲突,见大明水师的船只离开,就接着干活……

泰西人们算看出来了,想要这这边混,这“明”字旗是不能不买的,这一万两白银是省不得的,否则被劫掠了钱财还算好的,搞个船毁人亡也不是不可能。

后面一段时间,“明”字旗的销量便开始直线上升了,即便今年的“明”字旗的有效期只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一面旗帜只能卖上几千两银子了,但是毕竟在大明经商的泰西商船不下千艘,这样一来光是卖旗帜就给大明赚到了几百万两银子。

眼看着数百万白花花的银子入账国库,那些原本还对朱天启大肆改革市舶司、开放海禁等事十分抗拒抵触的官员们,也都改变了对大明海事建设的看法,尝到了甜头之后,大家也都不得不开始敬佩起朱天启的高瞻远瞩了,这海上果然都是“金矿”啊!

转眼便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科举,今年是新科举的第三年,也是朝廷全面开设三级科考的第二年,报名参加府考和省考的考生明显多了,基本上比起去年来都要翻了十倍。

而最终通过考试的人数也比去年多得多了,府考的通过率从去年的五分之一提升到了三分之一,足有两三万人。

而通过省考的考生也从去年的不足十分之一,到了今年的十分之一以上,总共五千多名报名参加省考的考生,最终有六百多人通过了考试。

不过虽然通过省考的人数变多了,但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并非所有通过省考的考生都选择了进入大明顺天府大学继续深造学习,而是有接近半数的考生选择了做官。

因为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在大明考上了举人,即便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也是没有合适的职位的,而如今恰逢海事改革,市舶司改成海关之后出现了很多新岗位,而这些岗位又是很多以前的户部官员和市舶司官员难以胜任的。

这些通过新科考省考的新举人们则具备更强的数学能力,能够通过简单的自学和培训之后,胜任海关上的职务。毕竟大多数读书人参加科考的目的还是为了做官,所以有接近半数的考生放弃进入大学深造学习,而直接选择做官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哪怕在海关上任职,官位和品级都不算高,但是毕竟大小也是个官,而且现在大明官员的俸禄水平也提上来了,做官就能有个稳定收入!

但是能够通过短短三年的时间,学习完小、初、高三个阶段的知识,通过省考的考生,除了天赋超然之外,大多数人也都是出身于殷实之家,毕竟这年头儿,只有生活无忧,吃穿不愁的人才能更加专心地读书学习。

其中那些家境普通的人自然是要在中举之后抓住可以做官的机会,尽快混个一官半职,从此之后可以有一份收入,做到自己养活自己,早日成家立业。

而另一部分家境富裕的子弟们,他们则有着更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们身后的家族也已经对新科举政策有了充分的了解和研究,知道要想当大官,进入大明顺天府大学进修学习是必经之路,所以他们自然是会选择继续读大学了。

徐光启在放榜之前向朱天启禀报:“皇上,今年信王殿下又参加了省考,但是很可惜,还是差了十几分,没能考上,皇上您看……”

朱天启听了这话也是不禁有些惋惜,但还是开口说道:“既然由检差了十几分没能考上,那边让他明年再考便是,朕总不能因为他是朕的弟弟,便带头儿徇私舞弊吧?这科举之事最看重的就是‘公平’二字,朕作为大明皇帝,更应该遵守!”

“皇上英明!”徐光启施礼道,随后又说:“今年除了信王殿下之外,还有很多皇室子弟参加了省考,其中也有很多成绩不错的,只不过能够中举的,却仍然没有。”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由得缓缓点头,看来有了朱由检这个带头参加科考的,以及自己对大明各地藩王的暗示,很多聪明人已经看出风头来了,都开始往科举上面使劲儿了。

“这是个好兆头,让他们接着考吧,自己个儿的前程就得自己个儿努力去争,朕赏给他们的,他们永远不知道珍惜,只有自己拼命争来的,才知道来之不易!”

对此,徐光启自然是不敢妄加议论的,只好站在原地沉默不语。

朱天启说完了这事儿,这才想起之前想过关于让徐光启退休之事,便顺势提了出来:“徐爱卿,你今年贵庚啊?”

徐光启闻言赶忙施礼答道:“回皇上,臣今年七十整啦,正是古稀之年!”

朱天启缓缓点头,说道:“说起来你比朕的老师孙承宗都要年长一岁呢,如今老师已经回到老家颐养天年去了,朕却仍然让徐爱卿你在朝中操劳,朕的心中实在是有些不忍!”

徐光启听了这话不由一愣,毕竟这种话从皇上口中说出来,一般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儿,大多数情况就是皇上开始对大臣有些不满了,想要找由头儿把大臣给辞退掉。

但是徐光启看皇上的神情却是十分真挚的,想来皇上并非对自己不满,而是确实怜悯自己年老,故而徐光启赶忙施礼道:“臣虽然年老一些,但是为朝廷效力,并未感到辛劳,还望皇上不必在意。”

朱天启却是摇头一笑,说道:“徐爱卿,人不服老是不行的,你为我大明朝廷操劳一生,朕若是连让你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都做不到,岂不是寒了我大明朝臣之心?

朕之前已经仔细想过了这个事情,如今便先将朕的想法说出来,爱卿你可以自行选择去留。”

徐光启施礼点头。

朱天启这才开口说道:“如果徐爱卿想要继续搞研究,做学问的话,朕可以任命爱卿去做我大明顺天府大学的校长,以后徐爱卿就住在顺天府大学里,喜欢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若是像著书立说亦可继续,若是喜欢教书便去教书,若是懒得教书便可不管。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第二个选择,那就是直接回老家去颐养天年,落叶归根,徐爱卿你不论选择哪个,朝廷都会依然按照你如今的品级继续发放俸禄,另外你的长子长孙徐尔觉,可以直接入顺天府大学进修学习,学成之后,朕亦会重用他的。”

徐光启听闻此言,顿时忍不住感激涕零,老泪纵横,缓缓蹲下身子,跪下来给朱天启叩首道:“皇上待臣何其厚哉,臣真是粉身碎骨也无以为报啊!”

朱天启缓缓走上前来,把徐光启扶了起来,也有些感伤地说道:“徐爱卿啊,你就是朕的左膀右臂,一想到你就要从朕的身边离开,朕也是颇为不舍,可是朕又不能不近人情,让你把心血都为了朝廷给耗干了。

你为朝廷奉献一生,呕心沥血,这也是朕唯一能够给予你的补偿了,你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这些都是你理应得到的!”

徐光启也没有多加考虑,十分果断地选择留在顺天府大学里,担任顺天府大学的校长,一来他还想利用余生为朝廷,为大明做些事情,二来他也确实还有很多没有完成的研究和著作,需要继续完成。

而后,朱天启便召集内阁开了一次御前会议,与内阁各位阁臣说明了关于徐光启调任顺天府大学校长之职,不再担任礼部尚书和内阁首辅一事,并任命工部尚书孙元化担任新的内阁首辅。

对于此事,钱龙锡和刘鸿训已经难以兴奋起来了,因为此时的皇上已经是说一不二的主儿了,他们支持与否已经不重要了,所以只能遵从皇上的安排,对于空缺出来的礼部尚书一职,他们也没了念想。

受此事触动较大的反倒是来宗道,他见如今连徐光启这个皇上的左膀右臂都被皇上给“放了”,那么自己这个“闲人”也该得以告老还乡了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