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长生天启 > 第七十二章 内阁换血

大明:长生天启 第七十二章 内阁换血

作者:伸伸懒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23:28 来源:笔趣阁

因而会议全程,来宗道都眼巴巴地看着朱天启,似乎是在用眼神不停地暗示朱天启,快点想起自己告老还乡的事情来。

另外一个“闲人”周道登则压根儿没来参会,他从半个月前就请了病假,朱天启对此也没有在意,毕竟周道登来与不来也没有什么差别,估计这周道登也是岁数大了,懒得动弹,索性直接装病了。

几天之后,此事便在朝会上公之于众了,礼部尚书一职暂且空着,朱天启要好好寻摸寻摸合适的人选。

因为事情是早就跟内阁商议好的,朝会上也不过是宣布一下,走个过场,所以朱天启有些心不在焉,他注意到,周道登竟然又没有到场。

退朝之后,朱天启便派王元宝带着御医去周道登的府上探视去了,结果令朱天启大吃一惊的是,王元宝回报说,御医亲自给周道登诊过脉了,周道登已经病入膏肓,可能没有几日可活了。

其实这事儿也不算突然,只不过是朱天启之前太过忽视了周道登,这周道登的年岁本就跟徐光启和孙承宗他们差不多,也确实太过年老了。

可以说,周道登的突然病重,让朱天启感觉有些措手不及,本来他还以为自己有一段时间来遴选新的六部尚书和内阁阁臣,来把周道登和来宗道替换下去,现在看来,似乎时间不等人啊!

朱天启现在可什么都顾不上了,这六部尚书一下子空了两个,岂不是得乱套,他感觉翻出史籍来开始在里面寻摸人选,随后,他便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孙传庭。

“王元宝,速去给朕把孙传庭给召入京师里来!”

王元宝听了不由得一愣,小心翼翼地问道:“皇爷,这孙传庭,奴婢该去哪里寻他?”

朱天启手指史籍,头也没抬地说道:“先去吏部问问,以前这孙传庭曾经在吏部任稽勋司郎中,若是吏部找不到他的下落,就去他山西布政使司的代州振武卫的老家去找!”

王元宝暗暗记下朱天启的话,便赶忙施礼领命:“奴婢遵旨!”说完就快步跑了出去。

朱天启用手揉着太阳穴,眉头紧皱,这一个孙传庭可不能解决问题,刚刚朱天启特意去翻看了一下现任六部尚书的资料,出了孙元化和钱龙锡二人比较年轻以外,其他几个都已经年岁不小了,若是按照史书记载,这刘鸿训也只剩下两年的寿数了。

朱天启最初的打算是等顺天府大学的学生毕业之后,从中挑选出佼佼者来接任六部尚书的职位,逐步把这些老家伙们给替换下去,可是现在看来,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朱天启只好继续在史籍中寻找人选,然后他就又找到了一个正在户部任职的史可法,先把史可法升任了户部侍郎。

十日之后,孙传庭奉召入京面圣,朱天启在皇极殿接见了他。

孙传庭是个文武全才,若是一直在朝中任职的话,说不定早就混上了六部的二把手,不过他不是个趋炎附势之人,因为看不惯魏忠贤专政而选择辞官归乡。

归乡之后的孙传庭最初是过着相当闲适的生活的,伺候老母,教授学生,生活里充满了琴棋书画诗酒花。

然而后来因为陕西布政使司灾情泛滥,农民起义和边军造反之事频发,孙传庭便开始留意朝廷军事,希望有一天能够帮助朝廷平靖天下。

本来眼看着地方上的形势越来越动荡,孙传庭的心态也随之越发的悲观,然而后来随着朝廷推出一系列的赋税改革新政,加之针对陕西布政使司的各项赈灾政策的推行,让孙传庭不由得大为赞叹。

眼看着地方上日益平靖,灾情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大明也一年比一年强盛了起来,让本来对朝廷十分失望的孙传庭再次看到了希望。

后来,孙传庭更是听说皇上御驾亲征,歼灭了建奴十万八旗军,后又派兵北击鞑靼,东征辽东,南讨倭奴,各路明军更是百战百胜,势如破竹,让孙传庭震惊之余,也对皇上充满了敬佩和景仰。

孙传庭也早就有些动心,想要回归朝廷,为大明即将到来的盛世出一份力,现在的朝廷不再像魏忠贤掌权之时那般乌烟瘴气和黑暗,却正是可以让有能之士大展拳脚,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大好时候。

因此,孙传庭接到皇上召他入京的旨意之后,便马上动身赶往了京师面圣了,他也早就想到京城来见上一面他万分景仰的皇帝陛下了!

朱天启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位文质彬彬又夹杂着些彪悍的西北汉子,一笑问道:“孙传庭,现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不知道你有没有再次入朝为官的打算啊?”

孙传庭也没有矫情,当即抱拳答道:“回皇上,孙某这些年虽然一直赋闲在家,但是却一直心系朝廷,也早就有再次入仕为朝廷效力的想法,只不过对于朝廷新开设的科举考试,孙某还没有搞懂……”

朱天启听了这话不由得哈哈一笑,摆了摆手说道:“新科举你就不要再研究了,等你通过新科举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去了,朕可等不起,你本来就曾在吏部任职,只要你愿意,朕今日便让你官复原职!”

孙传庭提及新科举本就是个托辞,他也没有真的打算去参加新科举,只是之前他是自己辞官归乡的,现在即便想要回来做官,他也没有门路啊,他总不能说自己一直都想回来做官,但是一直没有找到门路吧?

现在既然皇上都这么开门见山地问自己了,孙传庭也便当即回答:“孙某当然愿意!”

朱天启点了点头,当即转头对王元宝说道:“传旨,孙传庭官复原职!”

王元宝当即拿出一份提前拟好的圣旨,宣旨。

孙传庭领旨谢恩之后便退下去了,回去安排手下举家搬迁到了京师来,孙传庭也于次日到吏部去报道赴任去了。而当孙传庭到吏部之后,却发现王元宝早就在了,孙传庭刚要过去见礼,就见王元宝拿出一份圣旨来,高声道:“吏部稽勋司郎中孙传庭接旨!”

孙传庭赶忙跪下听旨。

王元宝随即当众宣读圣旨,将孙传庭擢升为了礼部侍郎,让整个吏部里的所有官员都大为震惊,孙传庭这下可是连升了好几级啊!

很快,史可法和孙传庭被超擢的消息便传遍了朝堂,大家都私下议论说,史可法和孙传庭很可能要被重用了,颇有当年皇上复启超擢孙承宗、徐光启、孙元化和袁崇焕他们四人的意思,说不定用不了多久这史可法和孙传庭就要入阁了。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所以这一次可是没有人敢去跟史可法和孙传庭二人作对的,都纷纷开始跟他们二人套起了近乎,把史可法和孙传庭给闹得十分无语。

半个月后,周道登病故的消息传入宫中,朱天启叹了口气,派王元宝给周道登府上送去了抚恤,厚葬周道登,并追赠太子太保,虽然这周道登自入阁以来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混日子,但是好歹也一直是自己的坚定支持者,尤其是在前期自己跟东林党掰手腕的时候,他也算尽力了。

周道登死后,这礼部尚书的位置便也空了下来,六部尚书一下子缺了两个,朱天启只好再次召集内阁,商议职位变动之事。

如今的刘鸿训也是年事已高,没有什么心气儿再跟皇上对着干了,钱龙锡自从上次验收战船回来之后便顺从得多了,所以说是商议,基本上也是朱天启一个人拍板的事。

职位调整之后,刘鸿训重新回去礼部担任了礼部尚书,钱龙锡照旧是兵部尚书,孙元化仍任工部尚书,来宗道仍任刑部尚书。

孙传庭被任命成了新的吏部尚书,史可法被任命成了新的户部尚书,可以说,短短半个多月,孙传庭和史可法便一跃成为了吏部和户部的一把手,随后还又都被封为了东阁大学士,进入了内阁。

随着大明国家内部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是日新月异,六部尚书的权势地位也早就与以往不同了。

曾经六部尚书中地位最高的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如今因为一应事务都已经被整改的十分规范化,不论是科举还是官员任命与考核之类的事务,都已经制度化了,尚书的权力得到了遏制和削弱,沦为了高级打工仔。

反倒是工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因为如今大明正在诸部向工业化迈进,而且大明的财税也正在向现代化诸部改进发展,这两个部门的尚书则日益位高权重起来。

孙元化这个工部尚书作为内阁首辅也是实至名归的。

虽然现在朱天启已经用史可法和孙传庭他们二人补上了徐光启和周道登二人的缺,但是朱天启却不得不再继续寻找两个靠谱的人来备用,因为来宗道果然又开始拼命地给自己递交辞呈了,还有那刘鸿训,看样子身子骨也一日不如一日了,这让朱天启不禁有些头大。

而后,倭国方面传回来了攻陷倭国京都的消息,倭国的明正天皇已经正式向大明投降,愿意以后世代为大明的臣属。

朱天启随后便将册封诏书派人送去了倭国,上面除了对倭国的明正天皇进行了册封,也列举了倭国向大明投降之后需要接受的诸项条件,比起当时两国和谈之时,这些条件可要苛刻得多了。

首先是明正天皇要取消自己的“天皇”名号,昭告天下臣民,天皇并非天神后裔,所谓天照大神之类的神话人物也都是虚构的传说,是倭国王室为了巩固统治而凭空捏造而来的,实际上“天皇”之称乃是抄袭当年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之称号。

倭国是个民族自信心极强的国家,所有的倭国人都认为自己是高等民族的优越感,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于“天皇”是神族后裔,以及整个大和民族都是神族后裔的传说,而想要让倭国人彻底向大明臣服,那么践踏其民族自信心便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此时的倭国天皇仅仅只有**岁,压根儿什么也不懂,什么事儿也做不了主,让她站出来投降无法也是倭国皇室和大臣们在幕后操纵着,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卖国求荣的打算,哪里还在乎这些,当即便让明正天皇签了字。

随后,大明方面的代表吴三桂,便对倭国天皇宣读了大明的册封诏书,封其为倭国王,赐诏书、金印、衣冠玉带。

而后,按照大明在投降书上罗列的条件,即便倭国已经投降,向大明臣服之后,对于倭国的后续处置政策依然要按照之前的《占领区处置方案》执行。

除了向大明投降,愿意为大明效忠的倭**士之外,倭国的所有男性一律要被移送西伯利亚,而女性则要到大明后续在倭国开设的娱乐场所内从事相关服务工作。

当然,倭国的那些达官显贵们自然是不愿意去西伯利亚那种极寒之地的,而且鉴于他们很多人早就做了倭奸,一直在暗地里为大明服务,促成倭国投降之事,所以大明也不能过河拆桥。

故而朱天启随后便让吴三桂在倭国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审查组,审查所有倭国的达官显贵、藩主大名,只留下那些对大明绝对效忠的,但凡是能够挑出点毛病和污点的,都要一律抄家,发配,问题严重的还要处刑。

至此,倭国的问题基本上也算得到了解决,因为是吴三桂先一步攻陷的京都,夺得了征倭之战的首功,所以倭国方面的后续经营管理,便交给了吴三桂的手上,李邦华和郑芝龙则奉命撤离了倭国,回京师复命去了。

如今倭国虽然投降向大明臣服了,但是实际上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那些未被明军攻破占领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政权保持自立自治,还需要明军去将其逐一击破占领。

朱天启为了嘉奖吴三桂,将他封为了征倭将军,命其留守倭国,负责倭国后续的建设和经营管理工作。

同时,朱天启也派去了一个文官团队到吴三桂的手下去,负责辅助吴三桂在倭国开展工作,吴三桂毕竟只是个武将,又还很年轻,虽然打仗是一把好手,治理地方就未必靠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