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秘史之偷天换日 > 第111章 朝局有变

三国秘史之偷天换日 第111章 朝局有变

作者:犄角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48:03 来源:笔趣阁

自从接到何进的第一封信的时候,郭嘉就有信心说服王蒙勤王,所以尽管王蒙还没有下定决心,但郭嘉却一直在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

当王蒙决定出兵的时候,听到郭嘉已经调整好的军队出征的计划,由准备了足够的钱粮以后,心中满是钦佩,感叹郭嘉对他的了解判断甚至超过了他自己。

王蒙留下了于禁守城,经过几次作战和了解,于禁展现出了沉稳的性格,遇事冷静,行事有方,调遣有度,作为守城将领绝对是不二人选。

当然赵云也可以担此重任,但赵云行军打仗更能发挥他的作用,而且赵云在军队功劳不大,王蒙想重用也得考虑之前那些跟了他征战很长时间将领的感受,所以还是要给赵云创造一些机会。况且自从张郃和高览留在高阳,王蒙收下的战将还真有些捉襟见肘。

大军刚刚行进到高阳地界,得到消息的田丰等人便来到县界迎接,一来是王蒙和他们的感情都很深厚,二来是他们能有今天都得益于王蒙,特别是许攸,要是没有王蒙可能几年前就死了,是王蒙救了他,还给了他这个机会,让他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

众人寒暄一番,王蒙也托大一次,并没有着急行军,而是在高阳扎营,与这些老部下叙叙旧,毕竟已经半年多没有在一起了。

这四个人都没有让王蒙失望,尽展所能,高阳县百姓安居乐业,军队训练有素,还转移了不少流民到王蒙的涿郡,增加了王蒙治下的人口数量。

现在高阳有两千骑兵,一万多步兵,虽然向王蒙那边送过去很多流民,但人口数量并不比王蒙的一个郡城少多少。

王蒙见到他们能够有如此成就,高阳的百姓能够如此安稳地生活,心中也是深感欣慰。

几人兴高采烈地高谈阔论,论天下大势,论涿郡和高阳的前途,津津有味,各抒己见,赵云自然也对此非常感兴趣,之前和公孙瓒可从来没有这样的“没大没小”。

正在几人谈的正高兴的时候,朝中信使突然来报。

这是郭嘉替王蒙经营的通信的一个部门,王蒙现在是一方大员,应该及时了解朝廷的动向,特别是现在这样的动.乱年代,天下大事可能随时有变,及时掌握信息才能准确快速作出判断和决策。

所以郭嘉便着人在洛阳置地开了一家大酒馆,方便探听各路消息。王蒙给酒馆命名为北城酒馆,列入到军队的编制,归王蒙和郭嘉直接统领,命名为风雷营,寓意消息像风和雷一样迅速传到王蒙的中军大帐。

这次正是这个风雷营传来的消息,可能王蒙要另做打算了,因为朝中发生了一件足矣改天换地的大事——大将军何进被宦官诛杀了。

随后风雷营的人又详细讲述了其中的过程,宦官集团感到了何进想要动手的危急,为了能够自保,方便自己掌权,便先发制人,要挟何太后将大将军骗入皇宫,何进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被诛杀了,随后皇宫便大门紧闭了,现如今洛阳混乱,朝局不堪,很多官员都已经纷纷离开了洛阳,到其他地方避难了。

而且风雷营还打探到一个重要的消息,在何进给王蒙的第一封信后十天左右,见王蒙这边动作迟缓,何进又修书给了西凉刺史董卓,让他也带着士兵前去勤王,如果董卓动作快的话,现在恐怕都已经快到洛阳了。

王蒙倒是没有特别关心董卓的事情,而是关心起自己给风雷营的任务,问道,“我让你们打听的人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这人是后来王蒙和郭嘉挑选过去的,是王蒙斥候营的一个副将,叫做荆南。

荆南回道:“主公说的可是荀攸,荀公达?”

王蒙急忙回道:“正是此人。”

荆南说道:“自从接到主公指令以后,下官一刻不敢放松,始终盯着荀攸的动向并按照主公的要求,必要时保证荀攸的周全,现在荀攸已经安全离开洛阳,听说是回了老家颍川了。”

王蒙追问道:“那你是否派人暗中保护了?”

荆南似乎像是犯错了一样,谨慎地回道:“回禀主公,洛阳人手不够,还要打探朝中消息,属下确实是没有人手派遣了,而荀攸又有几个随从同行,属下也就没有派人保护。”

王蒙想了想说道:“也不怪你们,看来是要给你们多指派一些人手了,我给你权利,自己招募一些人才,可以找隐蔽之所养起来,必要的时候能够派上大用场,人数的多少你自己定夺吧。”

荆南刚要回答,王蒙又接着说道:“还有,你也要给我多多留意身边的能人,量才举荐,我必当重用,要是能招募到大才,算你大功一件。”

荆南领命而去,王蒙立即召集众人商量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正好田丰和许攸也都在,我们也并未回避,让他们一同参与。

这次却没有任何争议,三个谋士意见统一,让王蒙立即发兵,尽量赶在董卓之前到洛阳,要是能够取何进而代之,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既保证了朝廷的稳定,又能占据朝廷的中枢,这是最佳选择。

王蒙也觉得可行,随即大军兵分两路,王蒙、郭嘉、典韦率一万骑兵立即奔赴洛阳,赵云带领一万步兵紧随其后。

田丰和张郃等人本是要襄助王蒙,但被王蒙拒绝了,毕竟他们已经不算是自己的属下了,要是让别人因为这事诟病自己,得不偿失。

大军刚刚出发十天,洛阳那边的风雷营便传来了消息,董卓已经进京。进京的董卓很快便控制了洛阳城,兵力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来来往往在城中穿梭,看起来不下两万。

在控制洛阳以后,董卓便分兵控制了东面的虎牢关,看样子董卓是想隔绝虎牢关东西的路径,王蒙想要进关可能性不大,似乎只有强攻一条路。

从董卓的行为显而易见,不臣之心不言而明,这哪里是在勤王,而是变相控制了京畿之地,甚至连皇家的安慰都在董卓的一念之间,不过王蒙料想董卓也不会太傻,弑君杀父成为天下人的公敌。

但此刻王蒙也已经距离虎牢关不远了,来都来了,那就渡河看看再说,趁着董卓还立足未稳,说不定倒是能够杀入洛阳,成为扭转乾坤的肱股

之臣,天下的百姓也不至于遭殃,这话倒是郭嘉对王蒙说的。

王蒙的心术自然要比董卓好的多,当年从黄巾军中救出董卓的时候就能够看得出来,那种对救命恩人不屑一顾的表情和做事风格,彰显出董卓根本就不是仁义之人,对恩人如此,对百姓将会更加残酷。

大军立即渡河,进发军虎牢关。

随着王蒙大军的深入,洛阳的消息也不断传来,董卓的所作所为和王蒙所料相差不多,董卓的军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洛阳城人人自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甚至还传出董卓的军队诛杀百姓以邀功的情况,而董卓又自封太师,把持朝政,祸乱宫闱,无君无父,乱臣贼子之行昭然若揭。

王蒙听后非常气愤,而郭嘉也让王蒙利用这个契机,例数董卓的种种恶性,发出了讨贼檄文,兵发虎牢关。

王蒙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倒是得到了很多百姓的支持,所过之处百姓箪食壶浆,王蒙倒是得到了很多粮秣支援。

大军行至距离虎牢关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驻扎的第二天,王蒙便领兵前去虎牢关搦战。

王蒙也是第一次见此等关卡,关卡建在两山之间,山体陡峭很难通行,而关卡又正好挡住了去了,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虎牢关又建的非常奇伟,易守难攻。

典韦领兵搦战,本料想守关的将令必然是要据险而守,没成想典韦刚刚扎下阵脚,城关城门大开,一队人马从关中飞驰而出,前军勒住阵脚,主将并不迟疑,飞马直奔典韦。

只见此人身形奇伟,虎背熊腰,手持一杆长戟,坐下战马背阔腿长,其疾如风,人马合一,威风凛凛。

阵前旌旗之上赫然一个吕字。

敌将虽然勇猛,但典韦也不胆怯,手持两把铁戟,纵马迎了上去。

两将骤然间便战在一处,两个人,两匹马,三个戟,上下纷飞,左右周旋,劈刺砍挡,见招拆招,战至三十回合不分胜负。

王蒙自恃身手已经算是上乘,现在应该也能够和高览、于禁等一战,但却不敌子龙和典韦。

而如今此人竟然能与典韦战的如此焦灼,令王蒙非常惊奇,二人越战越勇,力气相当、体力不竭。

又过了三十几招,典韦渐渐开始处于下风,并不是典韦战力不够,而是坐下战马脚步开始有些凌乱,几次都是典韦凭借出色的身手和过人的膂力解除了危急。

王蒙怕典韦有失,便立即鸣金收兵。

典韦听到号令,奋力向敌将刺过去,趁敌将躲闪之际,转身便往阵中飞奔,可敌将并未放手,趋马奋力追赶过来,战马区别太大,还没等典韦的战马跑出多远,后面的敌将便追了上来,长戟直冲典韦背心刺去。

郭嘉在旁大叫不好,典韦危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