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十四章 各方反应(二)

替汉 第十四章 各方反应(二)

作者:三合一咖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20 来源:笔趣阁

庐江,皖县。

庐江太守李术在得知孙策的死讯后,痛哭流涕,悲哀莫名。

李术乃淮南人士,于孙策相识于微识,在孙策投奔袁术时,曾相助过孙策。

孙策是个念恩的人,在其讨平江东后,就命李术为庐江太守,替他镇守这江东的北边门户。

李术自到任后,修缮城墙,安抚士民,很快就收拢了庐江的人心,庐江的局势也渐渐稳定了下来。

如今李术听闻孙策不幸遇难,悲痛不是作假,乃是诚心而发。

可是当庐江郡丞言及让李术发布公告告知庐江百姓孙翊继位之事时,李术却犹疑了。

后郡丞又言及,让李术写信为孙策致哀,并上表向孙翊示忠时,李术大怒,命人将郡丞打入了牢狱。

李术的突然大怒让庐江上下官僚噤若寒蝉,从此再无人敢言及郡丞提及的那两件事。

不仅如此,随着日子的推移,孙策已死,孙翊继位的事已经传遍了整个江东。

在这则消息的冲击下,江东六郡的不少将吏都纷纷挂印而去,往北而逃。

而在这些人经过庐江时,李术纷纷礼遇,纳于皖县内,而后用这些人替换那些忠于孙氏的官吏。

在李术以郡守之尊及其兵马的威慑下,那些忠于孙氏的官吏或死或逃,很快的,庐江已经被李术完全掌握。

李术之心,已路人皆知矣。

李术不肯事翊,意欲反也。

这下,整个庐江郡更加人心惶惶。

而在皖县郡守府内的李术,对外界的这些闻而似若不知,他从偏室内一处隐秘的角落,取出一个木匣,他打开匣子,取出几封机密的信笺。

这些信笺全都是许都的那位亲笔所写,再命人送到庐江来的。

观那信笺内容,最早一封信笺,竟然是一年前写就的。

那时孙策还在位!

李术与北方早有联系!

李术看着信笺,自从一年前收到第一封信笺,他惶恐不安,本来想立即上告孙策,可是当时不知怎么的,鬼使神差般的留了下来。

信中内容对李术多加褒扬,还在暗地里言孙策暴虐,非为明主。

李术不傻,自然不会对信中内容全然相信,孙策在时,他甚至都没回过一封信,孙策之武略,李术深知,更何况,李术与孙策也是有情谊的。

只是如今小霸王突然薨逝,继位的是一位名声不显的黄口小儿,李术就不得为自己的将来打算起来了。

幸亏自己当时没有自绝后路。

心中侥幸的李术拿起毛笔,坐在案前,伏笔写起了这一年来,他对那位的第一次回信,

“曹公在上,卑下虽久居南方,然亦盛闻曹公之忠义智略.....”

就在李术伏笔疾书的案上,一旁赫然放着吴县发来的告丧文书,李术写信时眼角不小心扫到这份文书的最后一句,

“跳梁者,虽强必戮。”

似是看到什么刺眼的东西一般,李术发出一句冷哼,脸色闪过阴霾,暂且放下纸笔,拿起这份文书,将其放在烛火上点燃起来。

明亮的火焰很快活跃起来,直至最后那几个字吞噬,李术的心情这才好一点。

虽强必戮?好大的口气。

那孙三郎,以为自己是其兄乎?

黄口小儿,焉能事之。李术的眼中闪露着不屑。

...

在孙策遇刺而死的消息传遍江东后,终于也传进了天下中。

许都,司空府。

在司空府中议事厅内,此时正响彻着一位男子高兴的笑声。

当朝司空,身穿素衣的曹操,正手举江东递送给朝廷的奏表,犹自笑个不停。

笑道最后,曹操才硬生生停下来,对着厅内的议事众臣说道,“那位江东的猘儿死了。这真是天佑孤呀,从此孤又少了一个心头大患。”

语气中的欣喜溢于言表。

孙策平定江东后,在曹操得知这个消息时,曾经感叹得说过,“猘儿,谓难与争锋。”因此厅内的众臣都知道,曹操口中的猘儿是谁。

曾几何时,曹操也为孙策的迅速崛起感到头疼,但因为北方未平,无法出兵讨之。

只能联系江东境内的山越、世家豪族、贼寇等不服孙策的人暗自牵制孙策。

但没想到,就在他即将与袁绍决战的时刻,这个被他一直防备的人竟然被刺客所刺,死于非命,这对曹操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想到此,一向肆情任性的曹操竟忍不住直接在群臣面前爽朗大笑起来。

坐在下列之首的一位气质雍然的男子,出列向曹操谏道,“明公如今贵为朝廷司空,身负伊、霍之任,一举一动为中外所注意,若是今日所为为外界所知,朝中有些大臣又会有微词了。”

曹操面带笑容对出列男子说道,“令君知吾,吾向来可以忍恶,却唯独不能忍喜耳。

况且令君所言之大臣,整日枯坐吹嘘,谈经论道,于国事无半点助益,此等庸人的看法,孤向来不曾介意过。”

荀彧听后,心中觉得无奈,他与曹操相交十数年,曹公之脾性又怎么不知呢?只是做僚属的要尽到劝谏的本分罢了。

曹操对荀彧说完后,体任自然的他直接就坐在了台阶上,而后将手中奏表先递与荀彧,再由其看完后,一一传阅下去。

在众臣阅览奏表的空隙,曹操引目四望,对荀彧问道,“怎不见奉孝在座?”

见提起这个知己好友,荀彧一向端正的脸上闪过几丝笑意,拱手答道,“今日议事后,吾遣人去唤奉孝,来人汇报,言奉孝今日在城中发现好酒,沉醉不已,恐无法前来议事了。”

曹操听后,脸上也浮现笑意,口中假意责备道,“奉孝这惫懒性子,都年逾三十的人,整日里还没个规矩。”

此时下列的一位臣子出来进言道,“郭祭酒以私事不来议事,请司空按律处之。”

出来进言的是司空府东曹掾毛阶。

曹操爱重毛阶刚直性格,平日里对毛阶所请多有批准,但此时他却为郭嘉开罪道,

“当初探子来报,言孙伯符整顿兵马,常有进击中原之念,孤甚忧心。

那时奉孝对吾言道: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今日想起奉孝前日所言,岂不惊奉孝智略天授乎?其虽放荡,然此为小节,孤非不知,不治罪非为私爱,乃是为国家所计尔。”

毛阶听曹操所言有所动容,不再坚持,就这样退入了席中。

此时群臣也阅览完毕奏表,曹操见状,收揽笑意问询群臣道,

“如今孙策离世,继位的乃是其三弟孙翊,孙翊此人不如其兄孙权知名,贤愚不明。

我欲乘此良机,遣一上将发兵江东,以定东南,诸君以为如何。”

曹操问完后,群臣面面相觑,不等他人回应,荀彧率先说道,

“古来成就大业者,无不深根固本以争天下。今危及明公根本者,绍也。

袁绍去年发兵十万南下,与我军对峙于黄河两岸,如今袁军未败,岂可忽议南方乎。

公今应全力向北,以明公之伟略,袁绍必败,袁绍败后,河北可定。

河北一定,河北中原尽在明公之手,进足以胜敌,败足以坚守,立不败之地。如此一来,天下不难定,况一江东之地乎。

先北后南,此乃最佳方略,望明公思之。”

荀彧的话句句铿锵,为曹操深入简出的阐述了他心中的战略构想。

曹操听后大喜,抚荀彧之手道,“文若虽未临军阵,但天下大势尽在文若心中矣。决胜于千里之外,文若实乃今世留侯。”

荀彧谦逊拜谢。

让曹操更为高兴的是,今年初朝廷出了衣带诏一事,曹操为此杀了不少大臣。

他以为一向忠于汉室的荀彧会因此和他产生隔阂,但如今荀彧尽心为其谋划,就如曾经一般,这说明荀彧心还是向着他的。

想着以后还能与荀彧继续同行,曹操心中就轻松了许多。

荀彧的一番话更加底定了曹操和袁绍决战的决心,但曹操还是犹疑道,“但此等良机,就此错过否?”

荀彧笑道,“明公奉迎天子,为天下大义所在。那孙翊既然上表奏请朝廷让其袭爵,明公可暂且将此事按下不表,以观后事。

若后事有利于孙翊,明公就可允其所请,若不利嘛,孙策之弟不止一个,朝廷所认吴侯并非孙翊一个人选。”

曹操听后抚掌大笑,这是阳谋,堂堂正正的阳谋,以势压之,至于荀彧所言的后事,曹操心中了然。

后事在一封来自庐江的信笺,更在那与江东有世仇的荆襄九郡。

既然有所计议,曹操也就不忧心了,接下来他只要全力面对袁绍就好。

只是临散会前,他对荀彧言道,“这封奏表汝可拿于子纲观之。”

曹操的这个安排,荀彧心中了然,在此时许都,曹操有两个最想收服的人,武为那刘备大将关羽,文为那被曹操留在许都的张竑。

让张竑观之奏表,曹操是想告诉张竑,你倾心赞许的孙策已经身亡,明主不在,江东何必归乎?

荀彧领命拜退。

在众臣都走后,曹操一人在厅中踱步,脑中回忆起张昭所写的那封奏表,想到精彩处,情不自禁朗读出来,

朗读后曹操忍不住击掌叹息,“张子布之文才实在天下少有,若其在孤,孤前日又怎会受那陈琳檄文所辱。”

“江东二张,惜不在孤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