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一百九十三章 吴侯赐字为公绩 元代献计袭夏口

心中悲伤不已的凌统在见到孙俨后,就立即扑倒在孙俨的座位前,声泪泣下的请求孙俨发兵为其父亲报仇。

据凌统所说,凌操在被部下抬回大营时,整个人已经气若游丝,胸口处鲜血淋淋。

幸亏甘宁射术不行,没射中凌操的面颊之处,而是射中了有着皮甲保护的胸口。

否则的话,凌操这条命肯定早就没了。

但就算如今凌操勉强吊着一口气,他的伤势也不容乐观,随时都会因为伤势发作而死。

对于将凌操害成这样的罪魁祸首甘宁,凌统那可是恨得牙痒痒的。

凌统跪伏在孙俨身前,他泣声道,

“不仅父亲所创深重,危在旦夕,就是统往日所亲近者,也于数日前一战中尽皆亡故,还望君侯发兵为吾父报仇呀。”

凌统口中所说的亲近者,大多是他的族人亲戚。

这些人对凌操最为忠心,因此在几日前也是最英勇杀敌的一批人。

而在凌操中箭后,也是守护凌操最坚决的一群人,这样的情况,让他们在凌操部众中的死伤比例最高。

凌统悲不自胜,涕泗横流的模样让在场的一众江东臣子尽皆同情不已。

在场的江东臣子,都是亲自上过战场见过刀兵的。

本来他们都见惯了生死离合之事。

但如今这生死离合之事,不是写成一封冷冰冰的战报来给他们观看。

而是有死者至亲家属在众人面前哭泣,而这个家属还是一个少年,

对于这样的情况,心中有情有义者,很难心中不引起共鸣而感到悲伤。

就如后世的法医,无论解剖过多少具尸体,见到多么恶心的场面都有心理准备,

但要是让他们直面死者家属,那大多法医都是避之不及的。

看到往日里开朗的凌统变成如今这副模样,孙俨心中也不好受。

孙俨引起自己的衣袂为凌统擦拭起眼泪来,随后孙俨宽慰凌统道,

“阿统,亡者已矣,纵使破贼伤重不治,苟使卿在,又何患大仇不得报,又何患无人可用矣。”

孙俨在安慰完凌统后,他当即对着在场众臣下令说道,

“破贼为国奋不顾身,如今伤重难保,如此忠心不得不赏。”

“今孤命破贼之子凌统为别部司马,暂摄其父余兵,留于孤帐内听用。”

“孤感破贼忠勇,特赐其子字为公绩。”

孙俨此言一出,在场的江东众臣脸上都闪过惊讶之色,

凌统今年满打满算才不过十二岁呀。

孙俨座下的张竑见状正要起身进谏,而孙俨看到张竑欲起身的样子,他当即摆手示意张竑坐下,而后说道,

“非如此,孤无以褒赏励忠也。”

孙俨的态度很是坚决。

看到这一幕,张竑又看了在场的其余诸将,看到他们脸上虽有惊讶之色,却并没有多少不满之色,

他心中已然知晓此事已成定局,他只是轻轻叹口气,然后息了进谏之心。

只是他在坐下后,看向孙俨,

经历了许都残酷政治斗争的他,总觉得今日孙俨封赏凌统,有着别的深意。

孙俨将十二岁的凌统命为别部司马,这要是在其余诸侯那里,估计会被视为荒谬的一个举措。

但江东自有国情,江东自立基之初,因为主君孙策也是年轻人的缘故,

所以对年纪较轻的年轻人,委以重职这一事上就一向比较开明。

例如孙策当初便将颇有贤明的孙权委以县长,授予兵权,而当时孙权的年龄,与如今的凌统也相差无几。

江东一向是个只看能力,不看资历的地方。

时值今日,虽然凌统的身份比不上孙权,他的年纪也比当初的孙权更小,

但凌统之父凌操为江东奋杀,如今都快死了,

有个死伤国事的父亲,孙俨对凌统给予一些特殊照顾,也合情合理。

况且,在场的江东臣子多是武将出身。

沙场无眼,难保哪一天他们不会成为今日的凌操。

因此他们对孙俨对凌统如今这番封赏,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谁还没子嗣家眷了,他们也希望将来自己有所不测那一日,孙俨也能对他们的家眷如此照顾呀。

至于孙俨赐未成年的凌统字,这也是孙俨表示对凌统的一种特殊喜爱。

如果是之前,这些淮泗出身的将领定然是会随张竑一起进谏的,毕竟在这些人看来,凌统出身不纯,但如今嘛,

大部分淮泗将领已经因为私心站在了凌统的立场上,所以孙俨越是恩赏凌统,这些淮泗将领的心中反而越是乐见其成,也会对孙俨越是忠心。

在孙俨封赏完凌统之后,凌统依旧是那副悲切痛哭的模样,

父亲命不久矣的他,实在没什么心思这时接受孙俨的封赏。

对这点,孙俨也表示理解,他命左右随从将凌统搀扶出帐外,而后又命自己的贴身戴医官,前去为凌操医治。

在凌统被搀扶出帐外之后,孙俨收起脸上的怜惜之色,他环顾一周在场的江东诸将,冷声言道,

“孤自掌兵以来,还未遇到过如此大败,此仇孤不得不报,有哪位贤卿愿意为孤拿下夏口?”

前几日的夏口一战,不仅吴军的先锋大将凌操受到重创,性命难保,

就连他手下的士卒也损失近半,而这样惨烈的战果换来的,却是吴军连黄鹄山的山头都没上到,

这不是大败还是什么。

而在孙俨问出以上话语后,帐内的诸将瞬间群情激涌起来。

有一位身高八尺的将领当即出班对孙俨拜道,

“将军,卑下愿领兵为将军拿下夏口。”

孙俨定睛朝这人望去,发现这人赫然便是江东大将董袭。

董袭,字元代,会稽馀姚人,其身长长八尺,武力过人。

当年孙策攻打会稽郡,董袭就主动迎于高迁亭。

而孙策在见过董袭后就觉得他很雄伟,所以令其署门下贼曹。

时当时会稽郡盗贼遍布,山阴有宿贼黄龙罗、周勃聚党数千人。

孙策亲自率兵征讨,在战斗中,董袭轻身斩下了黄龙罗、周勃的首级,因这个功劳他被封为别部司马,授兵数千。

后来孙策迁其为扬武都尉。

董袭从策攻皖,又讨刘勋於寻阳,伐黄祖於江夏,都数有战功。

孙策乃是一流猛将,能被其看重,且誉为雄伟的董袭,他的骁勇程度自然不可小觑。

更重要的是,当时孙策遇刺而死后,吴县动荡不安的时候,董袭是第一位向孙俨表示效忠的江东本土将领。

面对此等猛将的请战,孙俨脸上不自觉的露出了些许笑容。

他温声问董袭道,“卿有何策破敌。”

夏口居于黄鹄山之上,易守难攻,据探子来报,夏口中兵马近千,且投石机等器械充足。

董袭手下虽有数千人,但凭其本部兵马,要想强攻拿下夏口,那也是不易的事。

况且据孙俨所知,如今守卫夏口的将领乃是甘宁,锦帆之名,孙俨可是如雷贯耳。

面对此等良将守城,孙俨不会掉以轻心。

所以孙俨特地问一句董袭有何良策破敌,要是董袭说他要硬攻夏口的话,孙俨会让他早点歇息去。

硬攻当然是由孙俨的本部大军来了,董袭的数千兵马抵什么用。

董袭听到孙俨问话,思索一番后答道,

“臣以前曾来过沙羡,深知黄鹄山正面崎岖不平,易守难攻,若从正面攻敌,实乃不易之事。”

“然据臣所知,黄鹄山背面地势较为平坦,易于大军攀登。”

“以臣之见,数日后君侯可命大军正面强攻黄鹄山,吸引山上贼子注意力。

而吾则率麾下千余精通水性之辈,由黄鹄山下水域悄然通过。

待到达其背面后,再突然发动攻击,如此一来,与将军前后夹击,夏口或可得之。”

董袭此计让孙俨沉思良久,

在沉思之后,孙俨展开笑颜答道,

“此计可行。”

孙俨召出执掌中军的韩当,对其言道,“孤欲定于三日后,对黄鹄山发起总攻,到时劳烦韩公率中军由正面强攻黄鹄山,为元代创造时机了。”

韩当听完孙俨所命后,当即应唯领命。

...

三日的时间转瞬即逝,今日便是孙俨定下的对黄鹄山发起总攻的时间。

在军中士卒皆食过早饭之后,韩当就召集中军两万大军。

黄鹄山地势险要,一次根本无法将这两万大军全体押上,因此韩当将两万大军分为十阵,每阵两千人,皆由一位猛将率领。

韩当的意思很简单,当一会进攻开始后,吴军就按阵划分轮番发起进攻。

这样不仅能最大程度发挥吴军兵力众多的优势,更能起到车轮战的作用,消耗山上敌军的士气与体力。

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山上敌军的注意力,为偷袭的董袭提供良好的时机。

韩当不愧是江东宿将,这番安排很是得体。

孙俨身为主帅,负责留守大营,而为了今日观战,吴军大营中建起了一座高楼,以便孙俨在战时能够随时观察战场局势。

此刻在这座高楼上,孙俨正凭高而视,观察着数万吴军已经集合完毕,随时可对黄鹄山发动进攻。

而就在不远处,蓄势待发的董袭也领着千余健儿,隐于水域中,等韩当发起总攻后,他就立即通过汉水水域,绕到敌军背后。

看着不远处,己方数万大军排列整齐,气势恢宏的状况,孙俨不禁心中响起一阵豪气。

他对陪侍在身旁的张竑言道,“东部,去年大兄就是在此大败黄贼的吧。”

见孙俨手指着脚下这片土地,回想起当时振奋场景的张竑笑着回答道,“然也。”

就在去年,孙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洒了数万荆州军的热血,而这也让今年这片土地上的野草长得格外茂盛。

虽然孙俨没有参加去年的那场江夏之战,但他也能想象出,去年的吴军在他大兄的率领下,是多么的英勇无畏,骁勇无匹。

心神激荡的孙俨顿时说道,“当初大兄因为内乱功亏一篑,不能生擒黄祖献于家父坟前,这件事在他回吴之后一直引为憾事。”

“如今吾继承他的功业率军复又来临此处。

这时山越已被吾所平,江东不服从我的士族也已经被我尽皆族灭。

当此时,江东无有内乱之忧,这次我定要拿下江夏,生擒黄祖,献于父兄墓前,以告祭他们在天之灵。”

孙俨手指着他准备好的两个木盒,对着张竑郑重说道。

这两个木盒乃是日前孙俨在庐江就准备好的,而孙俨提前准备好这两个木盒,乃是为了装二人之头颅。

一人为黄祖,一人为苏飞。

由此事可见孙俨之决心。

看到孙俨有此决心,张竑笑而不语,他说道,

“若是伯符在天有灵,看到君侯如今有此番成就,也一定会开怀大笑的。”

“伯符当初,所托正得宜。”

在说完这番话后,张竑收敛笑容似是不经意间说道,“犹记得当初吾随侍伯符身旁,伯符曾对我言,

江东之中,不服其者甚众,其虽略定江东,但夙夜担忧,恐基业一朝倾覆。”

“因此故,伯符大肆重用外人,而对江东之臣子若即若离。”

“今君侯承基,功业愈甚,还望君侯小心用人。”

张竑能说出这番话来,孙俨一点也不觉得诧异。

张竑可是从许都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镀金回来的人。

他最近的种种用人举措,旁人可能还无法串联在一起知道他的深意,但张竑却一定可以察觉到。

对于淮泗集团的领袖人物,张竑不可能坐视威胁到淮泗集团的,新的利益集团崛起而无动于衷。

听到张竑的劝谏,孙俨轻轻叹了口气,

他说道,“世人皆言,纮与昭,号二张;纮柔克,昭纯刚。”

“若是子布在此,恐怕就不会如东部这般温言相谏了吧。”

听到孙俨这么说,张竑也不禁有些郝然。

同样是劝谏孙俨不要太过相信江东本土臣子,张竑是点到即可的劝谏,而张昭的话,刚正的他,可是会动不动死谏的。

孙俨知道,自己有意提拔江东本土臣子这事,不仅张竑会劝谏,换做吕范,周瑜、张昭、甚至吴国太知道了,都会劝谏的。

这些都是真心为孙俨好的人,他们会对此事劝谏,不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地位会受到威胁,而是担心这些江东本土臣子不可靠。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担心,实在是如张竑所说那般,孙策入江东之初,被这些江东本土之士族豪强,给搞得焦头烂额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孙氏对江东本土人士的不信任与偏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自找的。

孙氏本吴郡人士,亦是江东本土出身,当初孙策想以江东为基,也是有这层因素的考虑。

世人皆知孙策强权,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初入江东之初,孙策是怀抱着很大期望来临江东的。

在孙策入江东之初,严明军纪,军民奉命,不敢掳掠,鸡犬蔡茹,一无所犯。

这是孙策一开始对江东本土士族及豪族释放出的善意,结果孙策的这番善意,不仅没有得到回报,反而遭到了报应。

孙策在初统江东后,对当地名士,皆是以师视之,特地将他们请来一起谈经论道。

结果这些名士当面羞辱孙策,引得孙策大怒,但这点,孙策最后忍了。

江东一地山越猖獗,盗贼遍布,但那些名门望族,豪族豪强,却总能在这么猖獗的贼势中安然无恙,这要是他们之间没有互相勾结,谁信。

去年要不是那些不服从孙氏的江东士族豪族作乱,孙策最后也不会无奈退兵。

最过分的是,江东大部分士族豪强,为了颠覆孙策在江东的统治,竟然勾结山越,盗贼在各地作乱,

当初孙权被孙策命为宣城长,结果到任当日就有贼寇来袭,这要没人通风报信,怎么可能。

扰乱自身的统治,孙策已经对他们忍耐到极致,而他们最后还要对自己的家人动手,这就让孙策忍无可忍了。

于是孙策大肆挥舞起了屠刀,杀到最后,

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

而那些人反对孙策的统治,不是孙策治理江东治理的不好,仅仅是因为孙策不是士族出身,他们看不上他的出身。

今年孙俨纳恽氏,举陆逊都得到了良好的反应,一方面是因为孙俨经过种种胜利后权威卓著,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孙俨乃是当世大儒张竑之徒,在身份上,已经可以被江东的士族所接受了。

这些往事孙俨不是不知,只是他身为一方势力的主君,他就不能太过偏用某一个利益集团,

这样不利于他的统治,更不利于他吸收更多的人才。

但面对张竑的劝谏,孙俨最后还是说道,“东部放心,孤用他们,却不会信他们的。”

听到孙俨如此这么说,张竑方才安下心来。

而在师徒两说完后,韩当已经敲响了战鼓。

随着吴军战鼓的响起,早已集结在黄鹄山下的吴军大阵,瞬间朝着黄鹄山蜂拥而去。

吴军十阵,第一阵将领为蒋钦。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其于周泰乃是同郡人士,但与周泰不同的是,在孙策还在袁术手下之时,蒋钦就已经投奔了孙策。

所以蒋钦乃是孙氏真正的元从之臣。

论忠心,蒋钦自然无须质疑。

而论能力,孙策到江东后命蒋钦为别部司马,并带兵与孙策一同转战征伐,平定三郡。

其后他又随从孙策平定豫章,被调任葛阳县县尉。

后来蒋钦又历任三个县的县长,这三个县皆是遭贼猖獗的县,

而在蒋钦到任后,每县的贼患不过旬月,皆被平之,因此功,他被升为西部都尉。

去年,会稽郡冶地的贼寇吕合、秦狼等作乱,蒋钦领兵讨击,生擒吕合、秦狼,五县随之被平定。

因此功,他又被孙策转任为讨越中郎将,为了以示信重,孙策更是将经拘、昭阳两县作为他的封地。

所以,蒋钦是当今江东诸将中,极少的拥有封地的将领之一。

而蒋钦在鼓声一响起之后,就立马率军朝着黄鹄山杀去。

随着蒋钦率军进攻的行动开始,收到信号的董袭也已经磨刀霍霍,

欲向夏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