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二十章 何为兵者

替汉 第二十章 何为兵者

作者:三合一咖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20 来源:笔趣阁

枞阳县外某处,孙军营帐。

在到达枞阳的当日,孙翊除了安营扎寨,第一时间就是派出了斥候打探李术军情。

因为李术的封闭郡境,导致庐江郡内有些军情传递不出来,而先前吴县派往庐江的探子打听到的消息也很有限。

孙翊之前只知道李术封闭各县县门,以及能战兵马大约在一万左右,其余都是守城的民兵。

有些更具体的军情是要大军进入庐江境内后才能更好打探的。

李术虽然封闭了县境,并且逮捕驱逐了忠于孙氏的官吏。

但凡事无绝对,李术封闭不了乡里,而且对那些持观望态度的乡里地方豪族李术可没有下手。

那些持观望态度的乡老在孙翊大军未来前,当然是对李术效忠的。

但当孙翊派出斥候与其接触后,告知其孙翊大军到来后,这些只为家族利益考虑的人精的心思也就动摇起来了。

肯定不至于说立马就效忠孙翊为马前驱,但也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对孙军释放善意透露出一些消息。

毕竟不管江东局势如何,如今明面上孙翊拥有六郡,而李术只有一郡,孙翊的整体实力更为强大这是肯定的。

李术想让庐江郡为一个整体共同抵抗孙翊,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做到的事。

曹操奉迎天子占据大义,本人权谋魅力又都是超一流水准,结果官渡之战时,他那方的臣子暗通袁绍的单位是以百计数的,曹操都无法做到的事,李术何德何能为之。

当然了,孙翊不求庐江郡内有谁主动暗通他,只要透露一些消息来就好。

如果不透露?孙翊派出的是斥候队,一队百人,他们可是带着刀去的。

至于乡里的豪族是否知道一些军情,这是毋庸置疑的,天下任何郡县中的基层官吏大多就是从这些乡里豪族里择取的。

至于他们告密,告就告呗。

反正他们派人前往皖县最快也要两三天,那个时候孙翊的一万大军也许早就主动出现在李术的面前了,两三天时间,孙翊可耗不起这个时间。

孙翊为了军情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分别派人不同地域的几个乡,然后斥候将得到的军情送回后交给吕范。

吕范甄别互相验证后,择取有用的作为正式的军情报给孙翊。

这也是这时候通用的打探敌方军情,势力情况的方法,毕竟这时候没有百度百科,也没有热搜,总不能叫斥候跑到敌方君主面前当面问他吧。

最好的信息来源就是这些乡里豪族……

在得到吕范整理出的李术军的军情后,孙翊感到颇为头疼。

先期孙策让李术镇守庐江时,因为庐江为军事重镇,因此给了他一万大军,这一万大军战斗力虽不如吴县外的中军,但也相差不远。

后来李术决意反叛孙翊,不仅在各县征召民兵,为了保证各县的守卫力量不太薄弱,从这原来的一万大军中分出五千分镇各县。

由这分镇各县的正规军为守城中坚,辅以民兵守城,以达到加强各县防务的目的。而剩下的五千大军则守卫皖县,由他亲自指挥。

其余各县的守城兵卒两千到三千不等,如今庐江郡的守卫总兵力约为3万。

这与之前得到的庐江郡加上民兵总数为2万人这个军情相差太多,这意味着庐江每个县的守卫力量要比之前预估的更强!

李术的应对方略说来无非八个字,坚城据守,拖时待机。

李术的应对方略可以说是很朴实,一旦吕范汇总出李军的军情后,稍微有点作战经验的人都看得出来。

只是应对方略虽然朴实,却正好命中了孙翊的七寸。

李术想拖时间,但是孙翊如今最缺的便是时间。

自孙翊离开吴县以来,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一封来自吴县对如今江东境内山越情况的汇报。

虽然孙翊已经分布诸将,镇卫各郡,但山越的兵势越来越强,人马越来越多,各郡也只是堪堪自保而已。

吴县有张昭和周瑜的居中维持,暂时无忧,但那只是权宜之计,坚持不了多久的。

至于攻城,庐江郡的每个县都不太好啃,不说人马损耗,就这样一个一个攻过去,那要到猴年马月。

孙翊将吕范整理出的军情分别交予帐内的吕蒙、潘璋、徐盛等小将观看。

随后孙翊将期待的目光看向吕蒙这个历史上大放异彩的白衣都督。

吕蒙是孙策薨逝那日护送孙翊的人,孙翊那日就对起上了心,只是后面继位后事务太多,慢慢的将其暂时遗忘了。

后来孙翊想初步整顿中军,将军中小将统兵者比较少,兵马比较弱的的合并,以便整合兵权。

不料吕蒙得到这个消息后,怕自己这个别部司马被裁撤,便偷偷找关系赊来军器物资整顿军容,并且加紧操练所领部卒。

到了孙翊检阅那日,吕蒙的兵马阵列赫然,兵人练习,在一众小将所统的兵马当中,鹤立鸡群。

孙翊见之先是大悦,后来看到吕蒙部卒军装崭新,又想到吕蒙家贫,孙翊何等敏锐之人,一猜就知道了大概的缘由。

不过孙翊不动声色,借此时机夸赞吕蒙治军有方,将其调来了自己身边任用。

至于潘璋和徐盛原来都是孙翊亲卫中人,偶然之下孙翊发现了两人,言两人勇武,分别任为别部司马,留在身边随时听调。

孙翊的期待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吕蒙见到整理出的军情后,眉头紧锁,而后将军情分别递给了潘璋和徐盛二人。

潘徐二小将看后也是脸露难色,沉默不语。

最后军情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孙翊的手里。

孙翊见吕蒙都无好的应对策略,心中感到失望。

果然,吕蒙现在还不是日后的白衣都督,现在有的只是急智而已。

吕范见帐内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压抑,斟酌了言语后,对孙翊进言道,“观那李术布置,各县分兵把守,又封锁了皖县旁的曾江,意图是固守不出。”

“我军兵只有一万,分兵则兵少,合兵攻一处则耗时日久,此次出征我军并未携带太多军粮,只够半月之用。”

“国内山越又越发势大了,君侯,我们退兵吧,等我们回去和程公三君先合兵一处,先把山越之患平息了,到时候再北进。”

吕范先把当下敌我双方态势汇总分析了下,冒着可能会引起孙翊发怒的风险,最后提出了眼下最中肯的建议。

听到吕范提出“退兵”之议,孙翊的眼神不自觉的黯淡了下。

先庐江,后山越是他基于对未来的考虑提出的平叛战略。

如今他率一万大军出征,入庐江未打一仗便退走,退走就意思着这个战略失败了,难道当初是真的异想天开了吗?

可是这个战略是得到周瑜支持的呀,说明这个战略有可取之处。

也许是因为自己不是实施战略的最佳人选吧。

见孙翊丧然不语,潘璋坐不住了。

他出身贫寒,遇到孙翊之前只是一小小的伍长,是孙翊赏识他,拔擢他为别部司马,让他掌管五百兵马,如今更是特意许他帐内议事,这对他是莫大的看重。

知遇之恩,当以命报之。

北进是孙翊亲自带兵,不打一仗就灰溜溜退去,那就是对孙翊一种莫大的欺辱。

如今见孙翊被吕范这么“欺辱”,潘璋登时反驳道,“军粮不足可以叫丹阳郡送来,有了军粮吾等就可以等待战机,此次北进未必无功。”

听了潘璋的话,吕范顿时就发火了,对孙翊他言语之间还算客气,对潘璋可就没什么好脸色了,

“丹阳郡运来?如今丹阳郡内山越阻隔官道,莫说是粮食,就连吴府君的政令现在都已经出不了郡城了,又怎么运粮食到北境来。”

接着吕范怕孙翊被潘璋的言语说动,急忙跪下对孙翊言辞恳切道,“君侯,李术是想活活拖死我军,莫要中他计呀。”

潘璋觉得吕范真是个没胆气的人,又要开始反驳吕范,却被孙翊挥手阻断。

孙翊听完吕范的话,心中长叹一口气,语气却平淡地说道,“子衡之虑孤知道了,放心,孤不是莽撞之人。若明日一早,孤还未有破敌之策,那就退兵吧。”

听到孙翊如此说,吕范大喜,幸亏君侯英明,肯纳忠言决定退兵,他欣喜地道,“君侯英明。”

至于孙翊说的明日一早无破敌之策再退兵,这在吕范看来就是决定退兵了。

军情态势如此,一夜之间又岂能突然想出什么良策。

除非孙翊如其先祖孙武一般,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不世出的军事天才。

只不过相比这个可能性,吕范还是相信会退兵的可能会大点。

至于孙翊第一次领兵就无功而返,吕范不觉得有什么。

要知道就如被称为战无不胜的孙策,第一次领兵时,还差点被山越贼首祖郎击杀了,相比孙策的第一次,孙翊的第一次领兵知难而退,全兵而还,反而显得很睿智了。

见孙翊决定退兵,潘璋还要再说什么,却被一旁的徐盛拉住,摇头示意其不可。

潘璋见状深深叹了一口气。

孙翊摆摆手让众人退下,众人领命缓缓退去,只有朱然宿卫在帐外,随时等候吩咐。

在众人都走后,孙翊拿起书案上的《孙子兵法》咬咬牙将其掷于地上,口中恨恨道,“要你何用!”

孙家是春秋兵法大家孙武嫡系子孙,孙翊手中的这份更是孙武亲手所写,其中还有历代孙家先贤的批注。

其他家儿孙启蒙之书是《论语》,《孟子》啥的,孙家儿孙的启蒙之书便是这《孙子兵法》。

孙翊对其第一次出征尤其看重,因此将这份传家之宝随便携带,希望能给自己加点buff,现在看来,一点用都没有。

将《孙子兵法》掷于地上后,孙翊趴在身前的案上沉思。

他不怕颜面丢失,也不怕威望受损,丢了的颜面,受损的威望后面可以慢慢通过其他弥补回来。

相比这些,孙翊更在意这跟着他北讨叛逆的一万儿郎的性命。

孙翊不是妇人之仁之人,慈不掌兵这个道理他懂,他为了势力的将来,再心狠的事都做的出来。

但不会因为个人荣辱,而平白视一万条人命为无物。

这是他做出退兵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想到就这么退走,孙翊心中还是充满了不甘,难道他的第一次就这么没了?

想着想着,孙翊趴在案上,缓缓睡去。

心中满是愁绪的孙翊此时做了一个梦。

孙翊在梦中,他梦到了他大兄孙策慈爱着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好为之,好为之。”

正当孙翊要去拥抱孙策时,孙策突然变成了一个头戴赤帻的魁梧壮年男子持刀伫立。

在孙翊朝他看去时,壮年男子的一双犹如猛虎的铜铃大眼朝他瞪来,口中喝道,“痴儿,还不醒来。”

在赤帻魁梧男子之后,孙翊的梦中又出现了一个身穿麻衣,眼睛中充满睿智的老人,他正捧着一份竹简,口中喃喃自语道,“兵者,诡道也。”

孙翊正好奇他是谁,老者见到孙翊,突然气不打一处来,拿起手中的竹简就朝他砸来。

就是这一砸,惊醒了孙翊。

孙翊从梦中惊醒,看了看案上的文书已经都散落一地,孙翊擦了擦头上的冷汗,心中想道,那个老爷爷好暴躁呀。

孙翊擦完冷汗后,俯身去捡散落在地的文书。

俯身的一瞬间,他又看到了那个吕范整理出的李术军情军报,上面的内容他早已烂熟于心。

但这时候因为文书散落,原本摆正的文书,现在孙翊看去却是从另一面看去的。

文书中的内容没变,只是角度不同,但就是这样,却让孙翊看的呆了。

呆呆看了好一会儿后,孙翊脸上的神色从茫然渐渐变为了悟,最后变为了狂喜。

原来还能如此,原来还能如此。

兴奋之下的孙翊捡起文书仔细看了起来,越看心中越有自信。

谁说这场仗没得打的,有,有,他孙翊发现了胜机了!

难以抑制兴奋的孙翊站起身来,来回踱步。

他李术应对策略很好,但却犯了三个错误,孙军现在的境况很不利,但却有两点优势。

真正的战争天才,总是能从错综复杂的军情中,敏锐地发现那一点稍纵即逝的胜机。

如今的孙翊就是发现了讨伐李术的那唯一一点胜机。

孙翊连忙对帐外的朱然喊道,“义封,义封。”

朱然听到孙翊相召后,连忙进入帐内,进帐后就看到刚才还有点沮丧之色的孙翊,如今一副智珠在握,神采飞扬的样子。

君侯这是咋了。

见朱然进帐,孙翊对其道,“你快去召集子衡等人,就说孤有破敌之计了。”

孙翊的话一出,朱然更加愕然,这才过去了不过两个时辰,就有破敌之策了。

孙翊见朱然发愣,心急的他不禁催促道,“还不快去。”

得到孙翊催促的朱然连忙回过神来,忙不迭的出帐去唤人。

出帐后,朱然看着高高而挂的明月,心中想道,吕君等人估计才刚睡下,这,这要是有起床气咋办呀。

但想到孙翊的命令,朱然还是跺跺脚,踏着月色而去。

在朱然离开后,孙翊坐在了位子上,这时候他看到了刚才被他掷于地上的那个传家之宝,他连忙捡起来,在怀里蹭了蹭,蹭去灰尘。

“老祖宗,错怪你了哈,后辈无状,不要见怪,不要见怪。”

说完孙翊将传家之宝当作宝贝般小心翼翼收入怀中。

而后一双英眸朝帐外看去,那是皖县的方向。

李术你想以静制动,那孤就反客为主,

就让孤送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吧。

兵者,诡道也。

孙翊的目光睿智而深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