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三十一章 曹操训子

替汉 第三十一章 曹操训子

作者:三合一咖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20 来源:笔趣阁

孙静来回在堂中踱步,脸上多是愁苦焦急。

自从孙暠作乱的消息传到吴县时,他的心里就已经如寒风刺骨。

之前虽早有猜测,这个逆子会有大逆不道之举,但猜测终究是猜测,心中难免还会有所期待。

期待着他的长子,真的不会那么愚蠢,会在这个关头举起叛旗。

但万万没想到,孙暠竟然真的那么傻。

一时间,孙静都怀疑这是不是自己亲生的了。

孙暠以为孙策一死,就没人可以压制他了,他根本就没想过如今的江东政治格局是如何的。

很多人都以为孙策武略超凡,但孙静知道,自己的这位好侄儿虽然政治手段没有他的武略那么非凡,但也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自他那位好侄儿统一江东以来,一方面重用宗亲,让他们分别执掌重兵镇守各地,拱卫吴县,

另一方面孙策构造了“宗亲外戚掌郡,异姓将领镇县”的基本格局,

让宗亲和异姓将领互相制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让任何一方的势力大过另一方。

孙策虽死,但是这种格局还在,继续守护着江东新主孙翊。

孙翊就算只有庸人之姿,依靠这种格局,短时间内也不会出现被人篡位的情况。

更何况如今看来,孙翊的政治手段比其兄高明了不知多少!

更何况吴县还有张昭、周瑜、程普等一众英才辅助孙翊。

就算没有这些人,在告丧文书到达海昏时,那太史子义当即就上表效忠孙翊。

只要孙翊一封调令,太史慈就会立即引兵东向勤主,那时孙暠还能敌的过神亭太史吗?

孙暠在没有了解孙翊真正能力的情况下,就堂而皇之起兵作乱,就是等于亲自把自己送上门来给孙翊立威。

愚蠢至极,还妄想替代君侯。

此时孙瑜孙皎两兄弟都在。

孙瑜是孙静第二子,字仲异,与孙暠同时归随孙策,始以恭义校尉领兵众。

与孙暠不同的是,孙瑜为人谦虚,谨慎,守礼好客,因此往日很得孙策赞誉。

当孙静知道孙翊庐江大胜以后,就一直在堂中来回踱步。

孙暠之乱也让孙瑜、孙皎两兄弟感到震惊,他们从没想过自己的大兄竟然如此胆大妄为,不顾亲情宗法,竟然敢起兵兵向会稽。

只是毕竟是自己大兄,两兄弟之中孙瑜问孙静道,“父亲,大兄难道真的没救了吗?”

孙暠被黄盖所擒后,就被押送到了吴县,至吴县时,孙翊正在庐江,

因此张昭将孙暠关押在吴县大牢内,并且不许任何人探望,想等孙翊回来再作处置。

孙静听到孙瑜的问话,饶是一时自律颇深的他此刻也是失声道,“救他?怎么救?”

“自作孽不可活,汝大兄放下此等大错,旁人已经是无法施救的了。”

“如今他是死是活,就看君侯如何决断了。”

终究是兄弟情深,刚成年的孙皎向孙静言道,“君侯孝顺,况此也算是吾孙家家事,不如父亲去求求太夫人,或许太夫人愿意为大兄美言两句。”

孙静叹了口气,“若是以往,太夫人的话也许会有作用。

只是君侯庐江大胜,威望日涨,声威不是往日可比,君侯又对汝大兄之叛十分愤怒,此事恐怕难有转圜余地呀。”

孙瑜也是担忧孙暠生死,他言道,“本来大兄犯下大错,身为臣子不该想着为其开脱,但吾兄弟几个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

身为弟弟的我,实在不忍心大兄就这么身首异处。”

“太夫人心善,大兄有罪在先,不求免罪,只求免其一死,太夫人会心软的。

且君侯重情义,重情义之人必重孝道,太夫人若是肯去求情,君侯或许会网开一面。

昔日讨逆在位,太夫人也多番为必死之人求情,讨逆无一不宽之。君侯跟讨逆相比,更为宽仁,想来大兄不会必死的。”

孙瑜的话让孙静的态度有点松动。

虽然孙静对孙暠所为感到愤怒,心痛,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又哪里会真的坐视不理呢?

只是孙静还有些疑虑。

“若是君侯知道吾请托太夫人为此等家贼求情,就算君侯碍及太夫人情面免暠儿一死,但恐怕君侯心中最后会迁怒吾等呀。”

面对孙静的疑虑,孙瑜摇摇头,“不然。君侯自小就看重亲族,对兄弟者长者尊敬,幼者爱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且那时群臣疑吾等宗亲,君侯不但不疑,还以人主之尊弹压下群臣之疑,这更说明君侯信爱宗亲。”

“况我们为大兄至亲,若是不去求情反而会被非议薄凉,君侯万万不会因此怪罪,还会因此为喜。”

“君侯是明主,父亲勿太多忧虑,去即可。”

孙瑜的一番话入情入理,听的孙静频频点头。

他转头看向这个以往被他有些忽视的仲子感慨地道,“不管你大兄最后是生是死,但前程肯定尽毁了,以后我们这一支的荣华还需要仲异你来继承了呀。”

孙瑜连忙拱手,脸露谦虚.....

翌日,孙静这段时间来第一次出府,往吴侯府而去.......

.....

孙翊平定庐江的消息不仅在江东流传,也已经传到了中原。

官渡,曹军大营。

正在帐中议事的曹操突然收到了一封许都来的文书。

曹操是在四月中旬离开许都的。

曹操在四月时听闻袁绍派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因此亲自领兵来救。

在这之间,曹操采纳荀攸声东击西、分兵诱敌的策略,破袁军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又在延津南以粮草辎重乱敌,斩杀了袁绍大将文丑。

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不足一个月内,曹军连连击杀这两人,大大振奋了己方军心,又狠狠搓了袁军的锐气。

同时袁军初战失利,也令袁军大为震动。

在这之后,曹操就引兵还官渡,待守袁绍主力大军前来。

现在是建安五年五月,曹操军中还有半年左右的军粮,又打了两次胜仗,所以曹操此时的心情还是不错的。

曹操拆开自许都传来的文书,这封正是孙翊出征庐江当日,张昭写就的那封报送朝廷的讨李文书,书中写道:

“严刺史昔为朝廷所用,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

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鯨鲵,退为先贤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

术恐惧之,或复诡说以妄朝廷。陛下所居,天下之中,海内所共仰,愿敕执事,勿复听受。”

曹操看完后,忍不住大笑起来,他对帐中众将言道,

“孙翊小儿,此书名为送报天子,实乃状白孤也。

书中矫言昔日严刺史之死为李术所害,但孤岂不知,李术有此为,乃其兄孙策之意也。

矫言欺孤,是其伪。诳语为先贤,是其诈。

惟有最后的勿复听受,乃是其真意。

孙翊此书意在占据讨李大义,以大义阻我不救李术。好方便他从容讨伐李术。

昔日孙翊继位,众臣皆不知此小子如何,孤今知矣。

乃一有小谋之辈尔。”

曹操语气中对孙翊多有轻蔑。

曹操说完,又将手中的文书看了一遍,最后脸露笑意,调侃的道,

“昔日讨董,文台义冠中夏,诸侯中,其之功劳最大。

后文台之子孙策声起东南,数年间遂据江东,声名不输乃父。”

“此二人,皆为武勇之辈,一脉相承。吾之前以为孙家概出此辈尔。

不料这孙翊,比起父兄来,武功未现,这小谋一面倒是先显露出来。

但谋略要想发挥最大作用,终究是要以实力为基础,似这讨李文书,或可延误吾一时,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不知其能平定庐江吗。”

曹操认为孙翊想平定庐江不会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就算是能平定,耗费时日也会颇多。

李术非庸人,庐江非小郡。

况且江东还有山越叛乱牵绊着江东的大部兵马。

不知道孙翊是想先平定哪一个。

曹操并不知道孙翊已经兵发庐江了。

虽然江东送来了讨李文书,但发布文书不代表会马上出征,更多的是像一种战前预热。

就像陈琳写就的那封《为袁绍檄豫州文》,是几月前就发布的,但直到现在,袁绍的主力大军还在河北。

而孙翊半个多月前在吴县亲征,曹操也是几天前才知道。

但探子只能探听到孙翊大军北上,至于北上庐江还是丹阳就不太清楚了,要等下一步的探报到来。

想到孙翊是孙坚的儿子,曹操看向坐在诸将中的一位紫服少年,温言问道,

“子桓,若是你为孙翊,面对江东当前乱局,你会如何平叛?”

此时帐中诸将或为曹姓,或为夏侯姓,都是曹操亲族,因此曹操问话并无顾忌。

少年就是曹操如今的长子曹丕。

自从建安二年长子曹昂被张绣所杀后,曹丕就成了他事实上的长子。

无论曹昂生前多么优秀,都已经逝去,曹操是个务实的人,追思曹昂的同时也在培养着曹丕。

曹丕年八岁时,就能属文。稍大后,有逸才,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

同时曹丕还善骑射,好击剑。

是一位允文允武的佳公子。

因为曹丕少而优异,尽管今年他才14岁,曹操也并未将其看作孺子。

况且那孙翊今年也才17罢了。

面对父亲的发问,相貌清秀的曹丕并不怯场,他沉思一番后答道,

“平叛之要在于分轻重,平叛之法在于明主次。江东三乱中,李术者,只图自守,不足为虑,可先安抚之。

孙暠者,以下叛上,行背叛亲族之不义之事,不得人心,就算一时喧嚣,终究难成大患。

反观山越,跨县连郡,拥众数万,他们攻城掠地,气焰嚣张,实乃心腹之害,应当卒除。

若我是孙翊,当先平山越。

山越若平,一可提振己方士气,稳定人心。二可震慑不轨,敲山震虎。

到时再分兵讨庐江李术与孙暠,或可不战而胜之矣。”

曹丕的回答条理清晰,明辨时事,令帐内的许多人都不由得暗暗点头,觉得明公的这位长公子年纪虽轻,见识却已经是不凡。

曹丕回答后就看向曹操,他想知道他一向尊敬崇拜的父亲,对他的这番回答是否满意。

但看到的却是他父亲略显失望的神色。

曹操觉得,若是治世,曹丕的平叛策略算得上极佳,但如今是乱世,为人君者不应该只注视到内部。

曹操问曹丕道,“山越势大,非数月不能平定,若在此期间,李术投降于我,我派兵进驻庐江,汝如何处之?”

曹丕一下子哑然。

但随后还是很快就反应过来,“父亲如今正与袁绍对峙,东南之事恐不能兼顾之。”

曹丕的话让曹操更为失望。

“你是觉得就算李术想投降于我,我也会专心对付本初,不会施以援手吗?”

曹操叹了一口气,语气渐渐变冷。

“若真是如此,我何必命钟繇镇抚关中,我又何必两派扬州刺史守备淮南?”

“关中、淮南皆残破之地,如今我与本初生死大战在即,我又何必浪费人力物力去那两地?”

“只谋一时者,不可谋一世。本初虽天下最强,但他代表不了天下。

这一仗孤胜了,河北之地可规。但是天下还有荆州,还有关中,还有益州,还有江东,甚至还有那蠢蠢欲动的塞外异族。”

“击败本初是孤之愿,但不是孤的志向。”

“孤的志向是整个天下!”

“为父可以告诉你,若是孙翊首攻庐江,孤不会救李术。若是孙翊先平山越叛乱,吾必会令刘馥伺机收纳庐江。”

“为父还可以告诉你,吾与李术早有联络,就算他杀了我亲自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吾还是亲自写信诱揽他。”

“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李术他手里有庐江这个战略要地。

吾一旦占据庐江,届时庐江、广陵就会是江东头上的两把利刃。

只要以后我可以抽出手来,就可以凭借这两把利刃,将孙翊活活的绞死在江东之地!”

“因此若是孤为孙翊,断不会置庐江于不顾,否则来日必成心腹大患。”

“而这些就是远略,你一直以来所欠缺的东西。”

“吾这样说,你可懂了吗?”

曹操说到最后,语气已经越来越严厉。

爱之深,责之切,曹操对曹丕的期望很高,因此他对曹丕的要求也很高。

今日他考较曹丕,而曹丕的表现显然没达到他的要求。

曹操乃中原之霸主,当今天下排名第二的诸侯。

久居上位的他一旦发怒,这种气势哪里是曹丕这个小年轻受的了的。

曹丕吓的一下子跪到了地上。

帐中众将见曹操对曹丕发怒了,都纷纷出来为曹丕求情。

在曹操发怒,曹丕胆战,诸将求情的时刻,帐外有人来报,说是有江东的军情到。

曹操眉头一拧,江东?

难道是孙翊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探到了吗?

孙翊是会先庐江还是山越呢?

好奇之下,片刻后,曹操将探子唤了进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