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三十二章 一日三报

替汉 第三十二章 一日三报

作者:三合一咖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20 来源:笔趣阁

从淮南而来的信使进入帐中后,见帐中气氛有点沉闷,有些紧张。

他小心翼翼的将怀中的军报递上。

曹操接过军报,展开看了起来。

刚看的第一眼,曹操就惊呼出声道,

“三郎何其速也。”

曹操惊呼之下,下意识的不再称孙翊为小儿,反而美称其为三郎。

这封军报上正是奏报孙翊平定庐江的事。

曹操大为震惊,方才才刚刚收到孙翊的讨李文书,

现在就收到了孙翊平定庐江的消息,这样给曹操一种孙翊朝发文书,暮则平李的错觉。

因此曹操才会惊呼出声。

但很快曹操就反应了过来,并不是孙翊一日平李,而是文书与军报到的时间太巧了。

当日他离开许都时,许都朝中大事都委任荀彧办理。

孙翊的讨李文书乃是报送朝廷的,那时孙翊也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了许都,因此讨李文书是先送到许都,再由荀彧转呈到官渡来。

而这封军报乃是扬州刺史刘馥呈报上来的。

刘馥知晓自己目前身在官渡,且自己离许都前曾下令,有关于军事之事都直送其案前,无须先行递送朝廷。

因此讨李文书虽先发,却辗转多日,军报虽晚报,却径直快马往官渡来。

在这个因素之下,造成了讨李文书和孙翊平定庐江的军报一日同达官渡的巧合,以至于一开始让自己以为孙翊一日平李而产生惊呼。

孙翊虽然不是一日讨平庐江,但从刘馥中的军报可知,孙翊从出征到平定庐江只用了半个月。

就这个速度也足以配得上曹操的那句“三郎何其速也。”

随后曹操又细细看起军报上的详细内容来。

随着孙翊平定庐江,原先被江东方面特意遮掩的一些事也都露出了水面。

因为庐江已定,遮掩已经没了用处,流传出去反而更能体现孙翊的才能。

在看到孙翊潜藏形迹,分兵诱敌,奇袭皖城的时候,曹操赞道,

“三郎得兵法虚实之要,机变无方,无愧为孙子后人,亦无愧父兄之威名。”

在看到孙翊拿下皖城后宣言,“只诛首恶,不罪旁从”时,曹操叹道,

“三郎宽纵十数人而尽收庐江全郡人心,识人心,懂权谋,虽年幼,守成亦是无忧矣。”

最后看到刘馥军报中特地点出的在亲征庐江前,孙翊力排众议,先定庐江时,曹操默然。

无赞无叹,只是凝眉。

他对曹丕的训斥还是刚刚发生的事,曹丕如今还在地上跪着。

孙翊先征庐江这一点,意味着什么,再是明显不过了。

孙翊识兵法,于战阵之事精通,说明其有名将之姿,但这不足以让他忌惮,至多孙家再出一位孙坚、孙策罢了。

如今他手下战将千员,其中称为名将者,异姓有于禁、张辽、徐晃、乐进等,亲族中有曹仁、曹纯、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

乃至小一辈的曹真、曹休都有良好的名将资质。

更何况他曹操便是这世间一等一的兵法大家,因此自己刚才对孙翊的称赞,其实是更多是长辈对小辈的一种称许。

孙翊懂得收揽人心,安抚士众这一点说明他为守成明主,但这一点他的儿子曹丕若是做起来,一点也不会比孙翊差。

而且只是仅仅为守成明主的话,进取难免不足。

就算生在江东,将来最多只会给自己一统天下带来麻烦而已。

因此自己才会仅仅是喟叹,叹的是将来江东恐不易下。

但孙翊在群臣大多支持平叛先山越,后庐江的情况下,在自己根基未稳的情况下,在境内山越如火如荼的时候,君心独断,决意先拿下庐江。

自古以来,这样的主君不是疯子,就是天才。

如今看来,孙翊就是天才,战略天才!

他赌对了。

孙翊深知庐江对江东之地意味着什么,深知江东日后的出路是什么,在江东内乱初起的现在,他就已经考虑到了将来。

同时孙翊也深深的在防备着自己,对孙翊这样一位明主来说,防备自己是因为了解自己。

他方才还笑孙翊只有小谋,颇为轻视,现在看来是看错他了。

孙翊有远略,身为主君,只要有这一点,就已经是十分优秀了。

更何况他还兼之兵略及权谋之术。

庐江一战从表面上看,孙翊是在与李术争时间,但其实在那位三郎的心里,恐怕他想要相争的对象,是他曹操!

孙翊与他争的是将来!

只是这本来就是大争之世,既然孙翊要争,自己又何曾会怕。

他曹操这十数年来,马下踏过多少英豪,岂会惧一十七岁少年乎?

曹操心中思绪百转,一个优秀的战略家总是能从一件事中发现更多的东西,曹操就是这种人。

想到这些,曹操看到还在跪着的曹丕,心中叹了口气,亲自扶起他重新入座。

只是心中不禁想到,若是孙翊是其儿子该多好。

他曹操一世人杰,自问论功业,论韬略,皆超过孙坚,但却没孙坚会生儿子。

孙坚有两个令其羡慕的佳子。

芝兰玉树,错生孙亭,何其憾也。

曹操扶起曹丕后正要入座,却发现那个信使还在帐中跪着,问道,“汝还有何事未报?”

可别跟我说,三郎连山越也平定了,说了你会小命不保的。

信使怀中的确还有一封书信,未呈报给曹操。

他刚进来时就见帐中气愤沉闷,如今又见曹操看完军报后,眉头深锁,他一个泥泞之人,早就心中惧怕了。

怕这封怀中的书信再呈递上去,曹操会大怒,那样他小命会不保。

但是又不敢隐瞒不报,因此在这纠结着。

如今见曹操主动问起,信使心下一横,从怀中又取出一封文书来。

曹操眼角一抽,没想到还真的有。

但他还是接过了文书,看了起来。

这封文书不是想象中的江东军报,而是吴侯孙翊写给曹操的一封信。

孙翊命人送到刘馥处,刘馥收到后,就和军报放在一起送来了。

曹操有点诧异,孙翊怎么会突然写信给其,好奇之下,他展开书信看了起来:

“曹公在上,叔弼问安:

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公虽未相会,但同结盟好。翊感惟先人旧谊,又闻明公威名,欲凭自结。

然近日翊讨灭李术凶恶,从其房中得曹公与其二三信笺。

本不欲观之,但李术狡诈,吾恐曹公赤诚之心为其所欺,故失礼而查之,望明公不以为怪,垂察吾诚。

观查信笺而知,明公与信李术竟已逾一年,翊实惶恐。

孙曹两家,早有先辈之盟,今有联姻之谊。明公若慕江南风光,可直致信于吴县也,何须问及外人李术乎?

若明公厌豫州区宇而羡江南山水,何不卸甲解胄,来吴县居?

翊思中原风光,足下与翊可相与易也。

再者江南国弱,明公若来,翊无余物可以赠,今有竹筏数艘及药赠之。

彼来道远,马力不足,可乘竹筏。

或不服水土,药可自疗也。

明公尊驾莅临之日,翊设十万旌旗相迎。

唯恐长江漫漫,君勿迷途也。”

曹操看完孙翊写给他的书信,愣了好一会儿,然后捂着肚子大笑了起来,

边笑边对帐中群臣笑道,“竟不知三郎为此等妙人呀。”

曹操觉得孙翊这封信中的内容真是有趣至极。

能将自己暗中联络李术说的如此清丽脱俗,又在信中最后表露江东实力震慑自己。

整封信礼节虽全却不卑,诚意满满却软硬兼施,而又趣味十足,令人生不起厌意。

能写成这样一封信得人,除了腹有韬略之外,那个人还要有个有趣的灵魂。

曹操突然有点想见见这个子侄辈了。

曹操好久才止住笑声,两叹道,

“若早知三郎为人,吾当日命孙策送孙权、三郎入质一事就不应不了了之。”

“若早知三郎有此趣处,当日吾以曹氏女配孙家郎一事,三郎何能逃之乎?”

“如此佳儿,适当为婿呀。”

当初孙策新并江东,曹操采取安抚策略,以曹洪的女儿许配给孙策幼弟孙匡。

如今按照曹操的意思,若早知孙翊是这样的人,当初他会直接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众将无不惊讶。

明公如此看重孙翊吗?

曹操对曹丕说道,“子桓,你当即替吾拟一封文书,报送文若。当初孙翊遣使让朝廷允许其袭爵,吾将此事按下了,为的是以观后事。

如今后事已经看到了,孙翊之势已成,已不可抑也。吾现在还是应该专力北方,既然如此,吾就顺水推舟,允其袭爵,暂且安抚之。”

曹操停顿了下,又补充道,“除了允许孙翊袭吴侯爵位,朝廷还要加封其为昭武将军,并且孙策先前担任的会稽太守一职也由孙翊袭任吧,以示朝廷恩德。”

曹丕及帐内诸将都颇为惊讶,昭武将军虽为杂号将军,不如重号将军贵重,但毕竟是将军封号,不是一般人能获得的,况且孙翊今年才十七岁。

曹操此举,就等于宣告,朝廷同意孙翊为江东新主了。

从此孙翊就是名实兼备的江东之主!

曹丕虽惊,但还是很快领命道,“唯。”

曹操手捏孙翊写的书信,说道,“既然三郎认为曹孙两家为世交,那我这个做叔父的,就不能太小气咯。这就当作孤送其的一份大礼,聊做锦上添花矣。”

说完后,曹操好像想起了什么事,马上坐回位子上,拿起笔墨。

既然孙翊写信问安,那他这个做叔父的不回信,乃是失礼。

一会儿,曹操就已经写好了回信,他令还在帐中的信使快马将回信送回淮南,由刘馥转交给孙翊。

信使恭敬接过信笺,缓缓退出。

曹操又再次拿起孙翊的书信看了起来,以他这个文学大家的眼光来看,这封信的文字造句实在是普通,但禁不住内容对他胃口呀。

江东,三郎。

东南从此多事矣。

曹操突然好奇起来,孙翊看到了他的回信,会是什么反应,

他的回信很简单,只有十六个字,

是为:

“足下今日,已成孤忧。

善持善持,淮南相见。”

三郎,你会怕否?

....

今天只有一章(4000),因为要陪姐姐逛街。

剧透一下,希望别打我。

下一章为:“平平无奇”庞士元,“老老实实”鲁子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