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四十四章 他会变吗

替汉 第四十四章 他会变吗

作者:三合一咖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20 来源:笔趣阁

这时,谷利禀报孙翊道,“二公子来了。”

孙翊转头望去,果然看到了身穿太守锦袍的孙权正驾马朝这里赶来。

孙翊挥挥手,守卫他的重重人围顿时出现一条道路,孙权没有敢驾马冲进来,在人围外就下了马匹,然后快步跑了进来。

他慌忙的来到孙翊身前,对孙翊拱手大拜,口中急忙解释,

“臣才刚刚接任庐江太守一职,积累的政事太过繁杂,故而臣才如此晚来,望君侯见谅。”

对于孙权来说,本来以为孙翊继位后他可能就要被冷藏了,毕竟他的身份有些尴尬,如果他是孙翊的弟弟就好了。

所以在知道孙翊任命他为庐江太守时,他的内心是很激动的。

他才十八岁,他也有自己的志向,他不想自己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一辈子,他很珍惜这个机会。

今日孙翊命人传召他城外相见,他本应该马上前来,但庐江太守一职虚悬太久,积累的政务太多太乱。

他一时无法抽身而出,耽误了他不少时间,导致他让孙翊等了许久。

他担忧孙翊因为这件事对他不满,剥夺了他太守的职务,把他又闲置在吴县。

孙翊见孙权脸上满布慌乱之色,嘴角含笑,握住孙权拱拜的手,轻轻说道,“仲兄,无妨。”

接着他又说道,“吾明日就要回吴了,今日特地在城外传召你,只是为了叙兄弟之情,不然我在郡守府中召你就好。”

孙翊的语气很温和,孙权见孙翊没有不满,便也放心了。

“多谢君侯……”

孙权话还没说完,便被孙翊打断,孙翊对孙权说道,“今日你我不是君臣,只是兄弟,唤我三郎就好。”

说完后孙翊直接翻身上马,对着孙权说道,“跟上来。”

然后孙翊就驾马朝更远的城外而去,谷利及亲卫们也都纷纷上马,百余轻骑跟随孙翊而去。

孙权有些不解,但他不敢迟疑,急忙上马,朝孙翊的方向追去。

孙翊来到一片开阔的草地处,他直接整个人仰躺在马上,闭目休息,脑中想着一些事。

自穿越以来,他对孙权的态度就有些复杂。

在一开始,他念及将来,也为了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毅然决然的出手干预孙策的立嗣之事。

结果证明他成功了,他击败了孙权登上了吴侯的宝座,继承了江东基业。

后来他因为初登大位,根基未稳,所以以治丧之事剥夺孙权军权,将他放在半闲置的位置。

这些事孙翊没有做错,当初那场江东立嗣暗流涌动,孙权也是有支持者的,毕竟他为长,又早早有声名在江东。

孙翊那么做是为了自身和江东的稳定考虑,所以孙翊至今认为自己没错,更不会因此对孙权怀抱愧意。

这本就是大争之世。

但难道就此真的将孙权投闲置散一辈子吗?

孙翊认为没有必要。

如今他已经稳固了他的地位,他的威望虽然还不如孙策在位时那般强大,但距离那一天不会太远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的存在对孙翊的地位已经没有太大的威胁,孙翊将孙权继续投闲置散已经没有了大的意义。

诚然历史上的孙权对外二三其心,卑躬屈词,将孙策在位时积累的孙吴进取、荣耀之心败了个干净,为将来孙吴整体转入守势慢慢等死埋下了隐患。

诚然历史上的孙权对内醉心权谋,六亲不认,责杀陆逊,捧杀二子,自毁长城,为了将来孙吴数十年的内斗奠定了基础。

有些人认为江南人进取不足,内斗严重,那这个是古来就有的吗?

恰恰是孙权这里开端的。

春秋有楚吴越三国争霸中原,秦代有项羽八千江东子弟兵横扫天下,汉代有孙策三千劲旅平灭江东群雄,何谈江南人不思进取。

现在不是隔江犹唱后庭花时的南宋江南。

孙权是有很多不足,但在保守江东基业这方面,他做的很好。

虽然孙权被非议心性薄凉,但他没有辜负孙策临死时的嘱托,守护住了江东。

这是个功过参半,毁誉也参半的人。

但是他现在还不是历史上那个猜忌擅杀的吴大帝,孙翊当初夺嫡也只是为了将来。

现在的孙权是孙翊的二哥,是薄有声名的孙家二公子,他是有能力的。

若仅仅因为历史上的固有印象就对孙权猜忌不已,严加防范,这样的话孙翊将来遇上曹操,又怎么会有信心战而胜之,而且这不符合孙翊的利益。

唯我独尊,不是忌惮,而是自信。

过了一会儿后,孙权来到了孙翊身前。

孙翊见孙权来了,翻身下马,从马背上取过一套戎服,直接扔给孙权,让他换上。

在孙权换上戎服后,同样是一身戎服的孙翊,示意谷利给孙权递上一把剑,

而后孙翊抽出随身携带的宝剑,对着孙权说道,“仲兄,吾等兄弟二人好久没击剑竞技了,三郎手痒的很。”

说完,孙翊剑指孙权。

孙权看着孙翊的这方动作,心中沉抑。

周围满布的孙翊亲卫正灼灼而视,若是自己对孙翊执剑而向,或许这就是一个大逆不道的口实,毕竟孙翊现在是吴侯,不再是他可以教训的三郎了。

孙权心思深沉,向来考虑的很多。

更何况他知道自己尴尬的身份很容易引起孙翊的忌惮,他推己及人,若是自己是孙翊,又怎么对自己毫无戒备之心呢?

孙翊如今可是江东百万生民,数千里疆土的主宰,高处不胜寒呀。

孙权觉得孙翊今天所为,或许另有深意,更想深一点的话......

孙翊见孙权脸色犹疑,迟迟不动,心中知道孙权在顾忌什么。

他在孙权深沉的目光下,举起右手,用左手轻轻摸了下右手的手腕。

这个动作只有孙权和他才懂得内中的含义。

孙权见孙翊做出这个动作,神色一怔,脸上的深沉之色褪去了不少,代替的是动容的神色。

眼中的犹疑猜测之意也少了不少,多的是温和怀念之意。

当初孙策在袁术底下效力,孙氏家人都住在曲阿,那时孙翊顽皮,好武爱击剑,孙匡孙朗年纪小,孙翊就只能经常找孙权一起击剑。

虽然孙权更爱静静地一个人读书,但在孙翊的请求下,每每都会答应和孙翊一起击剑。

不过孙权不是孙翊的对手,每次都被孙翊用剑柄击中手腕导致手中剑掉落而落败,时间久了,孙权就恼怒了,誓言不再陪孙翊一起击剑。

但每次孙翊前去找孙权的时候,都会发现孙权的书桌旁一直放着一把剑.......

孙权没有履行他的诺言,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手腕处都是青紫一片,孙母发现问起来了,孙权只推脱是睡觉睡得.......

也许后来孙权跟随孙策四处征战,孙翊留在府中照顾老母幼弟,导致两兄弟的感情淡了不少,但少年时,他们的感情也是很深的。

孙翊会想起属于前身的一些事,而这件事在前身的记忆中与孙策教他骑射这件事一样清晰,也许在前身的记忆中,这件事很珍贵吧。

孙翊见孙权因为自己的这个动作脸有动容之色,挽了个剑花再次问道,“仲兄,何如?”

孙翊这一问让孙权心中最后的几分犹豫消失,那件事对孙翊来说珍贵,对他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毕竟是一母同胞,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

他举起手中长剑指向孙翊,轻轻应了声“嗯。”

随后不等孙翊做出回应,直接持剑欺身朝孙翊冲去。

在即将近身时,孙权才大笑着提醒道,“三郎,看剑。”

孙翊听后也大笑起来,举剑迎上了近身来的孙权。

仲兄,你还是如儿时那般打不过就使诈呀。

片刻后,一声锐利的金器交割声响彻在广阔的草地之上。

孙家兄弟击剑竞技,从来只用真剑,既是勇武,也是信任对方会点到即止。

一旁的谷利看着持剑交阵的两人,双目微垂,见惯了皇宫内权力斗争的他,对这样的情景反而有点喜欢。

但,总会变得。

因为他是孤家寡人。

.......

最后还是不出意外的孙权落败了,孙翊孙权两兄弟躺在草地上休息。

孙翊将手枕在脑后,看着碧蓝清澈的天空,他对孙权问道,“父亲一心想扶保的大汉,如今怎么会变成这样了呢?”

“流民遍地,田野荒芜,外族时时侵犯,天下生灵涂炭。”

“天子提掣,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裂疆土,虽汉之天下名义尚在,但已与周之末年七国分势无异。”

“张师在教我经书典籍的时候,他经常喃喃自语,煌煌大汉,何至于此。”

“仲兄知道原因吗?”

孙翊的语气有些飘忽。

孙翊的问话让孙权想了想,他慢慢答道,“桓灵二帝失德,宠信阉竖令他们掌政,从而引发党锢之祸,致使贤人良才远离庙堂,奸佞小人充斥中枢。朝政之崩由此始,朝政乃天下之要,朝政一旦崩坏,天下自然也就崩坏了。”

孙权的回答令孙翊轻笑一声。

他翻掌为握,似要把天上的太阳握在手中。

“天下之崩,不在于朝政崩坏。天下之基,在于人心,天下的人心散了,天下自然就散了。”

“那仲兄知道什么是人心吗?”

孙翊的这个问题孙权没有回答。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会。

人心这个东西,有人说是军心,有人说是士人之心,有些说是泥庶之心,还有人说是功臣之心,自古以来没有定论,孙权心中也没有定论。

见孙权回答不上来,孙翊手握剑柄站起身来。

“我听张师讲过一个故事。昔年他在雒阳求学时,尝应人请,在席间他觉察到主家仆人有欲食之色,他好奇之下问之何故。

仆人答道,“已三日不曾食矣。”,而后张师就停止进食,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了那个仆人。同坐因为此事嗤笑于他,张师答道,“岂有终日奉食,而不知食何味者乎?”

仲兄,天下本无终日奉食而不知其味的这个道理。但如今天下,就有这种道理。”

而且很多人觉得是理所当然。

但翊,不觉得。”

孙翊的话让孙权脸色肃睦,他也已然起身。

孙翊剑指脚下草地,对孙权继续说道,“你知道吾今日为何特地选在此处击剑吗?”

“就在数年前,你我脚下这片还是水草丰茂,稻谷满布的良田,现如今,展目望去,却只剩一片枯草而已。”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往日种植稻黍的庶民,如今都已经不在了。”

“田野广大,何止万亩。万亩之田,可养万户。”

“万户安在否?杂草之下白骨便是也!”

孙翊的语气越来越激烈。

“吾刚到庐江时,听到过一首歌谣,大兵如市,人死如林,持金易米,米贵于金。”

“吾亲视过城外田野,在那里见过一位骨瘦如草的女孩正趴在泥泞间吃着蝗虫。

当时她见到我时,眼中布满了惊惧之色。她在害怕我,她跪下来求我,一直向我磕头,她怕我抢她的蝗虫吃。”

“她求我放过她,

她更怕我,吃了她。”

说到这,孙翊笑了起来,笑容中没有欢喜,充满了嘲笑,他觉得这个天下很可笑。

“这就是煌煌大汉。”

“这就是我治下的子民。”

止住笑容后,孙翊举剑指了指他脚下,又举剑遥指皖城外的流民,对着孙权说道,“这就是煌煌大汉何至于此的原因。”

“很多先贤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什么是人心,人心就是粮食!”

“难道如今的大汉武力不强盛吗?有智之士不够多吗?当今天子不够贤明吗?只是因为如今的大汉让天下的百姓没饭吃,所以他一定会亡。”

孙翊握住孙权的手,第一次吐露了自己的志向,“大兄在位时以建功立业,为汉室外藩为念,吾不同。

吾要廓清天下,扫清寰宇,吾要以战止战,弭平战乱,吾要济世救民,改天换日,重建一个太平盛世,我要重聚天下人心。”

“这样的大事吾一个人是做不来的,我希望仲兄你能竭心尽力好好辅助于我,和我一起完成这番功业。”

孙翊今日说的话让孙权内心十分震动。

他没想到孙翊有如此远大的志向,他也没想到孙翊对如今天下那些见惯不惯的惨景抱着如此深的愤恨,他原本以为孙翊仅仅是要宣武威于天下罢了。

你的确比我更适合做这江东之主。

孙权对孙翊深深一拜,口中承诺道,“唯。”

孙翊扶起孙权,嘱咐道

“吾明日就要回江东了,平定山越后,吾会好好理清江东内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动兵之举。

庐江既是江东屏障,又是收揽流民的要地,你要好好看顾好。”

“庐江虽西有刘表,北有曹操,但刘表坐守之徒不足为虑,惟有北方曹操有雄韬伟略,手下名将又多,你要好好防备。

吾会留下子衡辅助你,子衡久在战场,对于军阵之事你要多听他的。”

孙翊的嘱托让孙权心中一暖,本来他身为兄长,应该是他多多嘱咐孙翊的。

孙权再次对孙翊承诺道,“三郎勿忧,有仲兄在,庐江一定会为你守好。”

孙权的守城孙翊还是很放心的,因此孙翊说道,“善。”

孙权抬头看了看天色,对着孙翊说道,“三郎刚刚说今日不论君臣,只是兄弟,此言可当真?”

孙翊答道,“吴侯一言,重若泰山,自然当真。”

孙翊的回答让近来一直沉郁的孙权笑了起来,他拔起插在草地上的剑,对孙翊说道,“那就再来一场吧。”

孙翊一愣,现在的孙权与刚刚谨小慎微的他很不同,但孙翊随后退后数步,再次剑指孙权,笑道“弟弟奉陪。”

现在的孙权才有点那敢于射虎的少年郎的意气嘛。

将庐江交给这样的孙权,孙翊真的放心了。

一旁的谷利见到再次交战在一起的孙氏兄弟,脑中回想起刚刚孙翊的那番话,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世上还会有人为自己这样的蝼蚁着想吗?

他现在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他希望孙翊不要变。

因为这样的帝王,正是如今天下所需要的。

他也愿意为这样的帝王,效死。

但愿吧。

......

汉建安五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吴侯孙翊率一万大军从皖县踏上了回吴的路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