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五十四章 孙翊班师(4000)

替汉 第五十四章 孙翊班师(4000)

作者:三合一咖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20 来源:笔趣阁

在毗陵县城墙上的百姓虽然有不少都认为孙翊战败了,但退去的没有多少。

在他们心中,还是期望着最后确定的结果,他们期望是孙翊打赢了。

因为今日交战的这两方中,一方是守护他们的孙军,是他们的子弟兵。

另一方则是平日里恶名昭彰,烧伤抢掠的山越贼子。

虽然这些山越贼子前身也是江东的民众,但自从成为山越之后,他们就已经站在了江东数百万士民的对立面,两方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孙策未入主江东之前,江东群雄如刘繇、王朗、华歆等皆是清谈治学之辈,对凶狠的山越束手无策。

在那个时候,正是山越最猖獗的时候,也是江东百姓受苦受难最深的时候。

江东何县不被山越攻掠过,又哪一县的民众没有与山越有血仇呢?

所以孙翊今日与山越决战,若是胜了,既是为自身除去这个祸害,也是为整个江东百万生民除去祸害。

整个江东都知道孙翊在毗陵县与山越决战,整个江东都十分关注这场决战的结果。

江东大部分生民没有什么深谋远虑,他们不知道这场决战前孙翊做了哪些谋划,就算知道了也看不懂这些谋划的含义。

但他们知道很简单的数据对比,五万对十万—而且还是正面对决。

在这场决战之前,很多人对这场决战并不看好。

但孙翊是吴侯,目前江东的主宰,战不战的决定权在于孙翊,他们的不看好不能阻止这场决战的发生。

心中既寄希望于孙翊击败山越还江东一个清明,又觉得这场决战孙翊没有多少胜算。

这种矛盾的心理在这段时间以来交杂于整个江东生民的心中。

特别是毗陵的百姓——他们就在战场附近,他们心中的这种想法更加强烈。

这也是为何刚刚他们普遍认为孙翊战败的理由,因为心中本来就不看好。

这也是为何他们在有所猜测的情况下,还不退去的理由。因为他们心中是真的希望他们的主宰,能为他们解决山越这个祸害的。

当这种忐忑期盼的强烈情绪还在众人心头流荡的时候,

在毗陵城中的“医疗队伍”离城两个时辰之后,此时太阳快下山,天色已经微暗,有眼尖的庶民发现了远处扬起了一片很大的烟尘。

比今早吴侯所率的五万大军出军营时,大军行进中引起的灰尘更大。

一开始只有少数人发现,但随着那一大片灰尘与毗陵县城慢慢接近,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这一异象。

除了灰尘向毗陵城慢慢接近,还有那大军特有的行进中所引起的巨大的脚步声。

这巨大的脚步声每一次响起,就像一声闷雷敲在城墙上的众人心头,让人压抑的很。

就连那一大片灰尘也像滚滚乌云从远处飘来,似乎要把他们淹没一般。

这不会是山越大军来攻城了吧。

想到这一点,城墙上的许多人心中都生起了退意,他们在害怕。

山越贼子那可是杀人不眨眼的,许多人已经回转身体准备下了城墙逃往城中。

但城墙上总有理智的人,他们发现那片灰尘行进的方向并不是自己这里,而是一旁不远处的孙军大营!

这些人心中渐渐浮现了一个想法,难道是?

虽已黄昏,但是余晖尚在,随着逐步的接近,在余晖的照耀下灰尘露出了隐藏在它其中的一切。

从灰尘中显露出来的一条如惊天巨蟒般的队伍。

在队伍之中的,是一队队山越降兵,他们衣衫褴褛,垂头丧气,本来在江东百姓心中那犹如猛兽豺狼般的他们,此刻就像一只只落水狗正在缓慢匍匐着。

而在山越降兵左右的是一队队甲胄精全的孙军,他们昂首挺胸,雄赳赳气昂昂,手持长枪,腰挎长刀。

经历一场大战之后的他们身上煞气满满,但这时看起来一点都不可怖,反而让人觉得有些亲切。

山越降兵居中,孙军居于左右,整支队伍看过去绵延看不到边际,粗略估计,得有十数万人,

但从队伍中的情况来看,孙军是在将这些山越兵押往军营中!

除此之外,在整支押俘大军之外还有不少骑兵正在来回巡游,拥有精湛骑术的他们,在驾驭马匹的同时,手中还都扛着一面旗帜,

旗帜在风中迎风飘扬,而那旗帜之上龙飞凤舞般雕刻着一个“孫”字!

在余晖的照耀下,那个高立于空的金色孫字,显得是那么张扬。

待看清巨大灰尘中的一切后,那些人仰天大笑起来,他们吼道,“君侯胜了,君侯胜了!”

吼声中充满了快意。

这些人的吼声迟疑了一部分人的脚步,这部分人也立马也转身朝城外看去。

随即他们也激动的大笑起来,重复着“君侯胜了,君侯胜了”这句话。

越来越多人的叫嚣君侯胜了,这让更多的人止住脚步,回身朝城外看去。

一传一,十传百,于是乎在不久后,这面城墙上的人全都兴奋的喊叫起来,然后传到其他城墙......

许多已经下得城墙来的毗陵百姓,在听到这喊声后,生生的止住了脚步。

然后思索片刻后,不顾身边家人的劝阻,狠狠挣开身边的婆娘的手,又返身朝着城墙上跑去。

怕个鸟,反正就算山越来了,躲在家中也不能免祸,大不了就跟他们拼了。

可是君侯如果真的赢了.......

有些人因为跑得着急,在上台阶时还不小心跌倒,但是他们很快爬起继续朝城墙上跑去。

然后拼命挤入人群中想到前方一看个究竟,但本来城墙上人就多,现在人人又都是情绪高涨的时候,哪里有那么好挤。

但这时候能不能看到已经不能妨碍“君侯胜了”这个事实流传了,城墙上如此高涨的气氛已经说明了一切。

而在人群中的那几位刚才谈论孙翊为何失败的士子,此刻脸上都涨个通红。

刚才他们因为这些谈论可是得到不少赞誉的,但如今,感觉脸有些疼。

几位士子中看向他们之中的一位身材纤弱的士子,刚才这个谈论就是他起头的。

此刻他的脸也最是通红,看着好友那不怀好意的眼神,这位带头大哥立马抽了自己一巴掌,

他倒也坦然,充满懊悔地说道,“吾等都太小看君侯了。”

听闻这话,其他几位士子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怎么连君侯都称呼上了,刚才可是叫孙翊为吴侯翊的。

见几位好友打笑自己,这位带头大哥讪笑了下,而后摸了摸腰间的配剑,他又看了看几位好友腰间的配剑,

心中想道,看来这剑用不上咯。

他又想到早上时,在城墙下看到的那些菜刀、棍棒、锄头、甚至还有铁锅,

心中想道,那些恐怕也用不上咯。

真当他们这些士子和城上这些百姓,仅仅是为了想知道君侯是否会获胜吗?

刚才虽然有不少人离去,但留下的人更多。

若有万一,南人多骁勇之辈也,不分士民。

这时候这位带头大哥见几位好友还在发笑,他有些着恼。

正想发火的他,听到耳边那声浪一阵高过一阵的“君侯胜了”的数万声欢呼声,他没崩住,也仰头哈哈大笑起来。

胜了真好。

....

城墙上的数万百姓此时已经沸腾,他们现在已经不再满足于喊“君侯胜了”这四个字了。

他们已经开始喊着“君侯万岁,我军威武”这句话,而且气氛比刚刚还高涨。

数万人的声浪,又是登高而呼,很快就传到了正在行进中的孙军这里。

听着那清晰可闻的“我军威武”这四个字,本来就垂头丧气的数万山越降兵,瞬间把头压得更低了。

十万大军被五万人正面击败本来就已经很丢脸了,又被这数万百姓持续不断的提醒着,只要是有血性的男儿都受不了。

反观孙军,听着“我军威武”那四个字,感受着毗陵百姓着话中那毫不掩饰的赞誉兴奋,他们一个个变得更加昂首挺胸起来。

他们心中有种奇怪的感觉在酝酿。

这种感觉很舒服,好像让他们激战一天的疲累感,身上伤势带来的疼痛感都减轻了不少,比有肉吃更让他们舒适!

有些士兵知道一些典故,他们心中想道,这难道就是“锦衣归乡”的感觉吗?

好爽呀!

而正在骑马的孙翊也听到了这八个字,在听到“我军威武”时,孙翊只是淡淡一笑。

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他们可能不懂什么民族大义,也没有深谋远略的智慧,但是却知道最基本的恩怨观念。

山越在往日是猛兽,夺他们粮食,杀他们家人,抢他们妻子,这就是不共戴天的怨。

而孙军在孙翊的带领为他们清除了这群猛兽,这就是恩,救命救济之恩。

在恩怨对比的影响之下,毗陵士民有这些反应很正常。

这一战既是为了孙家,也是为了江东百姓,孙军大部分本就是江东子弟兵,所以这一战也有保护乡梓的重大意义。

如今打胜了,这些死战不退,拼死杀敌的孙军对这数万百姓的赞誉和夸赞当之无愧,他们担的起这个荣誉。

而在听到“君侯万岁”这四个字时,孙翊一下子就不能淡定了。

万岁虽然这时候不是专属于天子的称呼,但能被这些百姓称呼为万岁那也是证明了,孙翊如今在这些百姓心中的地位极高。

他驾着马在队伍外来回奔跑着,从队伍的前方又跑到后方,这样来来回回好几次,脸上浮现着抑制不住的笑容。

胯下的骏马似乎感受到主人此刻心中的喜悦,也撒着欢得不断嘶鸣着。

前世的孙翊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本就还有些年轻人的心性。

这一战的获胜又让他心中的大石头放下,如今在听到这数万百姓对其的崇拜和拥护,这可是数万百姓呀。

那种声浪就像可以冲刺云霄,让孙翊心中的喜悦一下子就不可自抑了。

孙翊一向就是个颇为自律的人,但此时的他十分恣意,尽情的释放着一个年轻人该有的情绪,他毕竟不是木头人。

虽然这会显得有些得意忘形,但此时的他,有资格享受这种“得意忘形”。

跟随孙翊的程普一众校尉看着眼前这个恣意任情的君侯,脸上都浮现笑容。

孙翊自继位以来给人表现的一直是成熟睿智的感觉,令他们心悦诚服。

但他毕竟还是个十七岁的少年郎,只是因为继位之后千钧重担都压在他稚嫩的肩膀之上,因为这些,他才抑制了自己的很多天性而已。

程普这些老臣,其实是有些心疼孙翊的——他在这个年纪,背负的太多了。

如今借此大胜,他终于能够好好放松一下了。

这样才有那当年吴县中最明亮的那个少年的风采嘛。

奔跑过后,孙翊驾马来到程普身前,他扬鞭遥指毗陵,口中兴奋的说道,“程叔,这就是民心所向。有此民心,三郎何惧来日!”

程普笑着应道,“从今以后,君...三郎就不仅仅是吾等的君侯了,而是全江东的了。”

程普的话让孙翊更加开心,他又驾马跑走了,像一个被家长夸赞后快速跑走的孩子。

程普看着那迎风飘扬的红色战袍,他心中默默说了一句话:

若伯符还在,他定会以你为傲。若文台还在,他也定会以你为傲!

....

汉建安五年八月初八,牵动无数人心神的毗陵一战终于有了结果。

八月初五,吴侯孙翊领兵五万与十万山越大军战于毗陵城外。

战报中言道:日加辰时,两军相战,吏士奋激,踊跃向前,心精意果,各竟用命。

弓弩并发,流矢雨集,锋刃所解,皆敌甲胄。吴侯翊临阵击鼓,以齐战势,跨马朔陈,亲踏敌阵。

解烦破阵,立无生寇,吴侯剑指,宗帅授首。流血漂地,贼军大溃。

十万贼子,扫地无余,山越贼首,成鬼行尸。

吴侯翊斩敌二万余级,其余跪地投降者七万余口,伤者不计其数,获财物兵器甲胄等犹如山积。

吴侯先前所言:“跳梁者,虽强必戮。”今日得证矣。

特以此战果告布天下,咸使闻知。

莫谓来日言之不预也。

这封战报在八月八日那天由毗陵城中发出,有无数孙军送往天下各地。

当这个消息传遍江东之后,整个江东瞬间沸腾了。

士卒提振,百姓兴奋,一下子之间,在江东各地出现了无数对孙翊的歌功颂德之声。

吴侯孙翊的威望一下子就在江东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八月初九,吴侯孙翊命程普为荡寇中郎将领毗陵县令,全权负责山越降兵收编一事。

复又任命陈武为治军校尉,留屯毗陵辅助程普后续练兵事宜。

八月初十,吴侯孙翊率黄盖、韩当、董袭等一众校尉领兵三万班师回吴。

一路上民众夹道送行,竞以牛酒诣军,夹道士民皆亲切地呼唤孙翊为“三郎”。

……

后当这封战报传到中原时,曹操知道这件事后久久无语。

良久后他叹息一声对郭嘉说道,“三郎一战收尽江东军心,民心,虎儿已经长大咯。”

“天下英雄何其多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