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六十章 东部

替汉 第六十章 东部

作者:三合一咖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20 来源:笔趣阁

孙翊在回到吴县后,并没有在群臣面前表态是否要北进,就连山越一事的后续处理,包括本来他十分上心的庞统投效一事他都没有提及。

在回到吴县的当天,他只是好好抚慰了群臣一番,便回到了吴侯府中。

群臣虽然十分关心北进一事,但见孙翊暂时无意处理此事,便也按捺下心中的急切。

孙翊是君,他们是臣,孙翊对北进一事不表态,他们这些做臣子也不能太过积极了。

他们虽然有私心,但本意还是为江东的未来考虑的,如果急切太甚反而会适得其反,要是引起孙翊的反感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些臣子不知道的是,他们的这些行为已经引起了孙翊的反感了。

孙翊心中是反对此刻北进的,但孙翊目前对吴县的这股奏请北进的浪潮,还没有一种稳妥的解决办法。

孙翊打算扶植新兴的政治势力来制衡淮泗集团,但这也是将来的事了。

现在急需面对的事是,他要如何处理这股汹涌的奏请北进浪潮。

孙翊不是没办法,他可以动用他目前在江东的无上权威,力排众议,将这股浪潮一脚踢进江东这片汪洋大海里。

孙翊还可以私下寻张昭、秦松、陈端等重臣说明他的心意,让这些重臣放弃北进主张,没有了这些重臣的打头,这股浪潮迟早会慢慢的隐藏不见。

前为权用,后为谋用,孙翊可以权谋并用,将这股浪潮给压制下来。

谷利甚至还建议过挑几个领头的大臣,将他们下狱治罪,以儆效尤,从而遏制这股浪潮。

但这个办法被孙翊断然否决。

这次事件中领头的几个大臣是张昭、秦松等人,他们劳苦功高,恩望深重,孙翊继位以来兢兢业业,尽心辅弼孙翊。

于公于私,孙翊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一这样做了,顷刻间就会寒了大部分臣子的心。

这不是臣子们自己甘愿为奴才的满清时期。

而且孙翊拿什么理由将他们治罪?

这些臣子奏请孙翊起兵北进虽然是有私心,但是他们大的出发点还是江东的未来考虑,这才是他们这次奏请北进的主要原因。

他们本来就有议事建议之权,而且出发点还是以公为本。

当然了,孙翊要是想的话,罪名都会有的。

只是一旦这么做了,就肯定会形成一场大的**,甚至会引发一场党争。

最后的结果就是淮泗集团遭受重创,江东士族势力开始抬头,孙翊想扶植江东士族,但他只是想江东士族制衡淮泗集团,可没想他们坐大。

党争那种东西,比山越的危害还大,孙翊是不会这么没远见的。

要是孙权在位,他站在孙翊的立场上的话,就会这么做,他本身就是一个权谋大家。

而孙翊不是不懂权谋,只是有些事不能单单依仗权谋行事。

孙翊不想这么做,因为这股浪潮奏请的不是一般的事。

这股浪潮表面上是建议孙翊北进,但实际上是江东大部分臣子在为孙翊规划江东下一步的战略目标,也是淮泗集团在向孙翊表现他们的政治需求。

战略,一个势力的命脉所在,怎能仅仅依靠权谋来等闲处之。

孙翊运用权谋是可以压制住这股浪潮,但是这股浪潮只是被孙翊压住了,变成了一股藏在海中的暗涌。

假设以后孙翊攻打荆襄不利,这股浪潮就会重新涌现,并且更加势大,可能会对孙翊进行反噬。

权谋心术是一个君主手中的武器,但他是双刃剑,要慎用。

如果偏信权谋的效用的话,看看历史上后期东吴的政局就知道了,那就是一团乱麻,血淋淋的那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至理名言。

但如果不用权谋来处理这事,孙翊一时间又没有好的办法。

因此他对这股浪潮表现得见若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想将这股浪潮冷却一下,冷却虽不是治本之法,但却让他有时间能找一位大才问计。

孙翊前世只是一个大学生,在今世他也只是对军事谋略有天赋,对于政治谋略最多只算中人之资。

因为他虽然聪慧,但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帝王道术教育,这是他目前的一个短板。

不过幸亏,目前有一位深谙帝王之道的大才,而且他也值得孙翊信任。

在孙翊回到吴县的当夜,一辆马车从吴侯府驶出,朝吴县城中的驿馆而去。

孙翊今晚要拜访的,他所认为能解决他目前困惑的大才就是张纮。

张纮是跟随着刘琬的使团一起到吴县的,到了吴县后,张纮并没有住进往日他的府邸中。

在今日孙翊班师时,他也并未在城外迎接的臣子队列之中。

他目前是刘协亲自任命的会稽都尉,名义上还没回归到吴县的政治体制当中。

现在天子使者刘琬尚在,张纮是个爱惜羽毛的人,他不会这么没有分寸。

等刘琬走了,那自然没那么多顾忌了。

只是张纮这样一个爱惜羽毛的人,为了孙家,特别是为了孙翊,羽毛已经掉了不少了。

孙翊从小到大就表现的对武略有天赋,但这不是代表他文采不好,相反的孙翊文采一直不错。

那封毗陵战报就是孙翊亲自写的,虽说不上才华横溢,但也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

但是这时代士人是以经学为本,张纮更是经学大家,身为他嫡传弟子的孙翊自小就有光环在身。

可惜,在经学一道上,孙翊就是怎么教都教不会。

张纮授业近十年以来,他的五门经学,孙翊没一门是算入门的,而张纮就孙翊这么一个弟子,眼看他的经学传承就要断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孙翊,主要是这时代的经学,晦涩难懂。

特别是张纮最擅长的《易》学,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更被一些名儒士人认为是帝王之学集大成者。

可是这门学问对孙翊来说,别说精通了,看懂都很困难。

偏偏张纮还总是能从其中发现为君之道,惊的小时候的孙翊一愣一愣的。

但让孙翊真正敬爱这位恩师的原因是,张纮教会了小时候的他怎么做人。

小时候的孙翊因为孙坚横死,从此性情大变,性峭急,喜怒快意皆写于脸上,喜怒无常。

朱治曾经因为此事数次斥责孙翊,谕以道义,但小时候的孙翊还是我行我素,没有半点改变。

孙策因为担心孙翊这样的性格会给他带来大祸,因此特地让张纮教导他。

张纮这位恩师并没有因为孙翊的不治经学而对其过多苛责,也没有因为他的顽劣不堪而放弃他,反而循循善诱,教导以善,规劝以道。

在张纮的教导下,孙翊的性格慢慢改变了。

在原本历史上,孙权继位后任命孙翊为丹阳郡守,丹阳郡可是山越最猖獗的一个郡之一,但自从孙翊到任后,山越绝迹,百姓安宁。

而且孙翊十分敬重士人,他到任后以礼罗致名士盛宪的部下妫览,戴员二人。

在他遇害那日,徐夫人劝诫过他不要外出,但孙翊认为长吏皆有要事在身,不宜失信让他们久待,因此还是外出,并且亲自送客,从而被害。

从这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孙翊事例可以看出,孙翊在张纮的教导下已经改变了性格,可是没想到他最后还是被害死了。

原身孙翊十分敬重爱戴张纮的,师徒之间的感情很深。

张纮精通帝王之道,与孙翊感情深厚都是孙翊深夜来拜访张纮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在如今的淮泗集团中,张纮是为数不多的不赞成此刻北进淮南的人,张纮此番并没有上书言明他的态度,不过他的态度孙翊很清楚的知道。

很多人以为鲁肃的榻上论是江东孙氏的第一个战略蓝图,但其实并不是,最早为孙氏提出“荆扬可一”的这个战略构想的是张纮。

当初孙坚身死,孙策安葬完孙坚后就在江都居住,就在那时,孙策数次拜访张纮咨询世务。

张纮本来不想理孙策,但是孙策数次拜访,执礼甚恭,就算被张纮拒绝多次孙策也不气馁。

终于在一次拜访中,孙策涕泗横流,加上先前数次的拜访令张纮感到孙策的心志很坚定,

因此张纮终于被孙策感动,他开始为孙策规划了一个战略蓝图。

这个战略之中,张纮不仅为孙策规划了要以江东为根基,还为孙策设定了攻伐江东的大致路线。

最后提出“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扶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徙外藩而已?”

这个战略层层递进,先江东后荆襄,最后全据长江窥伺中原。

张纮还表明若做到这一点,孙策的功业可以和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到了那一步,又怎么会仅仅是朝廷外藩呢?

并且张纮根据实际还为孙策提出了第一步,“当与同好俱南济也。”建议孙策应该在江淮之间扬名,收揽豪杰,再而南下。

从孙策后面的发展历程来看,是紧紧按照张纮为他规划好的路线一步步前进的。

孙策能在数年之间创下江东基业,除了他本身的才能之外,张纮的这个战略更是起到了无比巨大的作用。

当时是公元192年,孙坚刚死不久,孙策只身一人居于江都,亲人远离,孙河、吕范乃至于周瑜当时都不在他身边。

父亲的旧部被袁术占据,孙策怀抱着报仇的愿望四处碰壁,还被陶谦忌惮,多次责难,就像一个孤苦无依,被人遗忘的乳虎。

那是孙策最无助的时候。

在那时,是张纮为孙策规划了将来一步步该怎么走,是张纮给了孙策希望,所以孙策对张纮的感情非常深。

孙策对张纮许诺道,“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于君,策无复回顾之忧。”

能让当时如惊弓之鸟的孙策倾心托付家人的,张纮对于孙策来说不仅仅是能臣,亦是良师,更掺杂着一些父子之情。

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孙翊也是身为张纮的弟子,偶然之间听张纮提起过。

正因为知道这件事,孙翊才笃定张纮不会也劝他北伐,因为张纮本身就是“荆扬可一”这个战略的首倡者。

而且就算今夜拜访张纮,张纮也没有好的办法能稳妥的解决这股浪潮,但只要他能表态支持孙翊,孙翊处理这件事的压力就会少了很多。

张昭是如今淮泗文人集团的领军人物不假,但是张纮才是江东淮泗文人集团的奠基者。

张昭、陈端、秦松等淮泗人士文臣,全都是张纮举荐给孙策的,吴县一半以上的带有淮泗背景的官员,也全都是张纮一手提拔的,

孙策时期的江东第一重臣,就是有这样的分量!

想着想着,孙翊就来到了驿馆外。

驿馆并非只是一座房子,而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建筑群。

张纮回吴县后虽暂时不参与江东的政务,但也有意的和刘琬的使团分开居住了,孙翊这次来的,便是张纮的所暂时居住的地方。

孙翊下了马车,此刻已经是深夜,但孙翊知道张纮此刻还没睡。

近十年的师徒之情,张纮的作息规律孙翊十分清楚。

眼前的这座宅院很清静,甚至连个门房都没有,没有门房,自然无法事先通报。

孙翊只得自己推门而入。

孙翊在进入宅院后,径直往一处响着微弱烛光的房间走去,待走到这处房门前时,孙翊对谷利言道,“尔等外围警戒就好。”

谷利脸有难色,他不知道张纮这个人在孙翊心中的分量,身为孙翊亲卫右部督的他,第一职责就是保证孙翊的安全。

在他看来,让孙翊与一个他不了解的人独处,这不安全。

见谷利脸上的难色,孙翊笑了笑,对其言道“难道尔认为吾恩师会加害我吗?”

说完后便挥手屏退了一众亲卫,谷利无奈之下只得领命退下。

孙翊站在门前停顿了一会,就要见到张纮了,他此刻的心情有些复杂。

但随之孙翊就推开了房门,在推开了房门的那一刹那,房间中那个正在读书的青衫老者,有些愕然的抬起了头。

在看到是孙翊深夜来访后,张纮脸上的愕然不见,紧接着浮现的是一片慈爱之色。

而孙翊看着他身前的张纮,眼前的形象与他脑海中有些模糊的记忆瞬间重合。

尽管一年多没见,但是有些人有些事是无法淡忘的。

孙翊拱手朝张纮深深一拜,口中尊敬的称呼道,“东部。”

江东二张,张昭被唤为张公,而张纮则被孙氏兄弟尊敬的称呼为东部。

东者主也,部者属也。

张纮一直是孙翊心中最尊敬的那个人,从来没有变过。

张纮看着眼前这个一身白衣如雪的弟子,眼中浮现了思念之色,一年未见,他的这个弟子风姿气度更甚从前呀。

他朝孙翊招招手,温和的声音随之响起,

“入秋了,外面有些凉,快些进来吧。”

孙翊顿时有些凝噎,他轻轻应了声,“恩。”

孙翊关上门,而后来到张纮身前跪坐下,张纮为孙翊温了一杯酒。

伸手接过张纮温的酒,孙翊仰头一饮而尽,而后他对张纮说道,

“弟子有惑。”

张纮闻言合上手中的书本,他用一双睿智的眼睛看着孙翊,反问道,

“有惑,还是有怒?”

孙翊默然,他坦然答道,

“皆有。”

张纮笑了起来,他说道,“三郎,你还是太年轻了呀。”

随后他拿起书本轻轻敲了一下孙翊的脑袋,又淡淡地说道,

“不过不碍事,为师回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