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汉 > 第五十九章 到家了(5000字)

替汉 第五十九章 到家了(5000字)

作者:三合一咖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0:20 来源:笔趣阁

一支蜿蜒数里的大部队正在官道上快速移动着,在这支部队中间的是一架装饰华丽的车驾。

车驾周围有重重士兵守卫着,在这之外,还有一队队的骑兵拱卫在侧,来回巡视,一起负责着保护这辆车驾中贵人的任务。

这支正在行进中的大部队,就是从毗陵班师回吴的江东中军。而在车驾中被团团保护起来的的贵人便是孙翊了。

在宽敞的车厢内,孙翊正认真看着手上的一份文书。

这份文书乃是名为秦松的一位江东臣子所上奏。

秦松可能不如张昭那般出名,但在孙策渡江初期,张纮、张昭、秦松、陈端这四人号称为孙策的四大谋主,当初一起为孙策提供了不少良策。

身为元从之臣,秦松在江东臣子中的分量是极高的。在孙策死之前,秦松就已经是军议校尉兼吴县县令。

汉末这时期很多官职都比较让人不好理解,但其实也有个规律。

那就是四个字的官职,主要看前两个字,前两个字才是他真正的权力职责范围。

例如孙策的讨逆将军,虽然是杂号将军,但因为是讨逆两个字,可以说叛逆皆可讨,这个杂号将军就算杂号将军中比较贵重的了。

身为三国杂号将军专业户的赵云,担任过翊军将军一职,这也是杂号将军。

但因为是翊军称号,所以他执掌着刘备的中军,算是刘备的首都安保总司令。

论位分,肯定没有四征四镇这些重号将军贵重,但也不能说这个职位低了,权力还是很大的。

而且刘备可喜欢赵云了,赵云经历了很多杂号,但那些杂号可都是刘备为赵云原创的,感情深厚呀。

而秦松的这个军议校尉,笼统来说那就是一切军务皆可议,这个权力可就很大了。

秦松还兼任吴县县令,吴县算是如今江东的首都。

这个时候一县县令与一郡太守是军政一把抓的,所以秦松就是后世中北京市的市高官兼市长兼公安局长兼........,反正该兼的他都兼了。

由此可见他在孙策心中的地位实在是非同一般。

如今就是这样的一个重臣,五日来已经连续上书了两次,建请孙翊起兵北进。

而类似这样的臣子上书,宽敞的车厢内有一大块角落里,满满的都是,几乎与坐着的孙翊等高了。

孙翊在认真看完秦松的上书后,心中由衷地赞叹了一句“文表好文笔”,然后就将秦松这份文书扔到了那一个角落里。

孙翊的随意一扔,将那角落叠起来的一大摞文书击散,像一座小山般堆积的文书就像雪崩一样,瞬间散落开来,无数文书掉得整个车厢内都是。

车厢内的谷利一惊,就要俯身去捡起来放好,岂不料孙翊说道,“捡起来作甚,孤恨不得将这些文书付之一炬。”

孙翊认真观看秦松的文书是出于对这位江东重臣的敬重,但这不妨碍孙翊对秦松上书的内容嗤之以鼻。

近来奏请孙翊起兵北上的文书多不可数,一开始是张昭率先上书,而后是群臣跟进。

在一开始时,大部分臣子还能有理有据的分析进取淮南的利弊。

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见孙翊对这些上书不置可否,一些臣子开始满口胡诌,书中大肆夸扬己方的优势。

而对曹操那方势力的分析也不再客观,到了今日,有的臣子甚至都已经开始说,

“君侯神威天授,若引兵北上,淮南士民魂魄顿失,长吏者将委城郭而逃,匿伏山草者必不计可数矣。”

这是这些文书中最夸张的一种说法,但其余文书表达的意思也没好到哪里去。

在奏请孙翊提兵北上的臣子中,还保持着客观的仅仅是张昭、陈端几人而已。

孙翊仰躺在车厢中的软塌上,闭目沉思。

随着孙翊连续两场大胜,特别是毗陵一战大败山越后,那种让人心情澎湃的战果让江东臣子都信心爆棚。

大胜之后会大幅度的提振己方人心,但凡事有利必有弊。

这时候江东开始慢慢出现了一种骄心,而这愈来愈高涨的骄心正是引发此次奏请北进的诱因。

当然孙策遗留下来的这些臣子质量都不错,如秦松等人,能被孙策奉为谋主,肯定不是盲目之辈。

更何况这件事是由张昭牵头的,张昭是个智者,若仅仅是因为大胜之后引起的骄心,不会让这些臣子如此热烈的发出请战之议。

群臣如此热烈奏请北进,还因为此时天下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江东内部不说,短短四个月内江东三乱皆平,而江东的主力大军并没有受到重创,元气尚在。

山越更是一战被打的再也站不起来了,一直附着在江东大动脉之上的毒瘤即将被彻底清除。

没有了这个毒瘤的时刻威胁,江东完全可以抽调出更多的兵力出来。

四个月以来,江东的整体实力不降反升,孙翊又表现出了足以让江东群臣自傲的武略,令他们心神振奋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这一切都是江东内部局势的变化。

而从外部局势来说,天下间最引人关注的曹操与袁绍的对决也发生了大的变化。

不同于四个月前曹操主力还未北上,也不同于刚开始时曹操连斩袁绍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进而击溃了袁绍的先锋部队,大大挫伤了袁军的锐气。

如今在官渡的局势是,随着袁军的主力渐渐汇聚到官渡,袁绍亲自在官渡督战后,曹操的大军被袁绍的大军按在官渡猛打。

就在今月初,曹操因为前两次的胜利起了主动出击的想法,两军刚一对阵,正面对决下,曹营猛将齐出,精锐士兵齐出,结果被袁军打的不要不要的。

曹操无奈之下只得退回官渡大营,凭营坚守。

虽然战报上只有短短的“合战不利”,但是能把曹操打的守营不出的,能仅仅是不利两个字吗?

而且这还是曹操严重挫伤袁军锐气的情况下。

也是这个原因,曹操才有主动出击的想法,但尽管是这样,曹军还是被袁军打成这样,如果没有一开始的挫伤袁军锐气呢?

不仅如此,近来中原兵马调动频繁,孙翊更是记得历史上这时候,就连那几乎是一片废墟的关中,钟繇都要派出两千匹军马前去给曹操。

曹操还特地回信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可见曹操这时候被打成什么样了。

袁绍用他强大无匹的实力告诉了天下人,虽然先前输了两阵,但他认真起来,依然可以把曹操压制的死死的。

这就是占据河北之地,巅峰时期的袁绍,袁大将军。

打个简单的比方,现在孙翊、刘表、曹操这三方势力加起来,整体的综合国力才能与袁绍匹敌。

占据河北之地的袁绍实在是优势太大了,现在天下的格局就是袁绍是无可置疑的天下第一霸主,还是一超多强那种。

曹操后面都被打得写信给荀彧,表示想回许都冷静一下......

论谋略袁绍当然比不上曹操,论手下人才整体的质量,曹操更是甩袁绍几条街。

但是没办法呀,袁绍综合国力比曹操强太多,要是硬钢,曹操肯定打不过袁绍。

当然了,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对曹操来说当然不好受,但对江东来说就是绝好的时机了。

因为这四个月来,曹操为了对付袁绍,把大部分的精兵强将都调去了黄河防线。

这时候中原地区不能说没有啥能人,但是防守力量肯定是最弱的时候,这种时机,比孙策当初所遇到的还要好。

正是因为有这种在江东众臣看来千载难逢的时机,他们才会纷纷上书奏请攻取淮南。

他们并非无智之人,相反一个个权衡利弊,把握时机都不差。中原兵力空虚,这是众臣如此热烈的直接原因。

但在孙翊看来,他除非自己想死,才会在这时候跑去背刺曹操。

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域;不谋一世者,不足于谋一时。

这句话一直记在孙翊心中。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此次群臣北进淮南之请如此热烈,几乎是全部有头有脸的都上书了,还在于如今江东的政局中,是淮泗集团一家独大。

淮泗集团顾名思义就是,主要是淮泗人士组成的一个政治集团。

而这个政治集团在孙策当政时期,是一家独大的。例如这时候,在江东能叫得上人名的臣子,几乎都是淮泗人士。

至于江东士族集团开始冒头,那也是孙权掌权之后的事。这时候他们在先前孙策的清理之下还在瑟瑟发抖,基本没啥发言权。

重用淮泗集团是孙策早期的用人策略,因为孙策认为相比于江东士人,淮泗人士更值得信任。

当初孙策重用淮泗士人有一点考虑就是,淮泗士人南下之后,是无根之萍。他们不同于江东士族在江东传承百年,在当地有着莫大的影响力。

跟随孙策南下的淮泗人员在离开家乡后,因为没有地方根基,所以他们只能依靠孙策,从而大大加强了他们对孙策的忠诚度。

孙策不是不懂政治,只是他更喜欢打仗。

这个策略在早期有他的好处,但他的弊端在现在慢慢体现出来了。

为什么孙翊想着在平定内乱之后,就要好好梳理江东内政。因为这时候江东武力很强盛,但是在内政方面可以说是畸形。

一个势力当中,几乎是有且只有一个政治团体,这难道不够畸形吗?

就拿如今的这件事来说,之所以群臣群情鼎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都是淮泗人士。

淮南那一带就是他们的故乡,他们虽然先前跟随孙策南下创业,但心中对于故乡的眷念是无法割舍的。

如果一旦有机会能够回到故乡,而且是以占据者,胜利者的姿态回到故乡,那种诱惑对这时代的士人来说,那根本是致命的。

而且一旦他们将本身的政治影响力,和对地方的影响力合二为一了,他们的权势无疑会更为坚固。

因为有这种潜在的内因,群情才会如此鼎沸。一眼看过去,基本整个吴县臣子都上书了。

其他地方不是没有,只是因为距离,还没送来而已。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淮泗人士。

难道其中没有一两个慎重的人吗,没有一两个建议慢慢商议的人吗?

肯定有,只是在这种能够荣归乡里,加强权势的诱惑力下,他们的慎重、谨慎被慢慢改变和掩盖了而已。

那么这对孙翊一个君主来说,这算什么?

这些吴县的中流砥柱,臂膀心腹是在营造大势,对自己进行逼宫吗?

当然,这些臣子都是忠于孙翊的,他们的本意也并非如此,但不管什么原因,他们目前的所作所为就是已经构成了这种趋势。

重要的不是有没有想犯上作乱的心,而是有没有犯上作乱的这个实力。

也许目前淮泗集团无论如何营造大势,依照如今孙翊的威望都可以压制。

但为君者要想到以后,如果再放任不管,任由淮泗集团继续这样壮大下去,迟早有一天会酿成大祸。

而且孙翊压得住,他的后代呢?

任何势力中,都不应该存在一家独大的局面,百花争鸣,互相制衡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

现在还仅仅是江东六郡就这样了,等以后有了荆襄,有了中原,有了更多的地盘,难道也只用这些淮泗士人吗?

这样的势力一定不会长久的。

孙翊想当的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的开创者,而不是某个政治集团的代言人。

这件事让孙翊警示起来,他觉得看来是时候要扶持新的政治团体了。

就在孙翊凝眉沉思的时候,车驾停了下来,其身旁的谷利适时对其说道,“君侯,到吴县了。”

听到到达吴县了,孙翊从沉思中摆脱出来。

不管后事有多少艰难险阻,一件件处理就好。

现在最主要的就是,他到家了!

孙翊起身掀开车辇上的门帘而出,一束阳光照射到了他的脸上,长时间呆在车厢内的孙翊,有些不适应阳光。

他下意识的眯了眯眼。

待他适应之后睁开眼时,看到了车辇下,城门前站着的密密麻麻的人。

今日为了迎接孙翊归来,吴县中大小文武官员都到了。

他们见孙翊出现在他们身前,一时间全都弯腰拱手朝孙翊拜道,

“恭祝君侯大胜,君侯万安!”

数百人的声音整齐而高亢,语气中带着抑制不住的欣喜,与敬佩。

孙翊看着大臣中站在前方的张昭、周瑜、朱治等人,他们风采依旧,与当初自己离开吴县时并无不同。

只是回想起几个月前,从吴县誓师出征的情景,他们的脸上的忐忑已经不见。

那句由张昭带头喊出的“恭送吾主,吾主万胜”就像音犹在耳一般。

一时间,孙翊竟生出些恍如隔世之感。

人还是这些人,只是人是事非了。

想起出征时臣子们为其唱的那首战歌,孙翊再看着这些好久不见得臣子,他心中轻轻说道,

“不负所望,孤携胜而归矣。”

在孙翊正要下车辇时,一个小巧可爱的身影从远处扑来,直接跃上车辇,爬上了孙翊的身上。

软软的带着一点奶香气的身体,不一会儿就窜到了孙翊怀中。

与此同时,一声软糯的声音在孙翊耳边响起,

“三哥哥,灵泽好想你呀。”

孙翊抱着这个冒失的小女孩,听着小女孩那软声软气的声音,心中疼爱之心大盛,他轻轻说道,“三哥哥这不是回来了吗?”

小女孩听后不言,只是紧紧的挂在孙翊身上,身子在孙翊的怀里扭来扭去的,似乎在寻找一个舒服的位子。

孙翊眼光朝女孩跑来的方向看去,看到了他这一世的亲人,

慈祥的孙母、温婉的大桥、俏丽的徐氏、脸色苍白的孙匡、有点畏缩的孙朗。

他们此时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便是都在朝着孙翊这处看来,孙翊从他们的眼中,看出了思念。

这一刻,孙翊感觉,回家的感觉真好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