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二十七章 自封公侯的风险

之前我和诸葛老大推导局势多时,曾经假设过这种情况,若是如此,对大汉来说就是最理想的事情,如果曹魏朝野和宗族真的是立了曹植登位,那么曹叡就算是再明智,也只得向大汉求和,好快进回师与曹植好好理论。

到了那个时候,大汉就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学学当年曹操对袁绍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的做法,稳坐钓鱼台,让曹叡和曹植两人好好斗上一斗先。

说真的,诸葛老大也曾说过,若是这种情况发生,大汉还真的不怕曹叡和曹植两人会和好再一致对外。

因为涉及名位之争,尤其是皇帝之位如此敏感,看看后世明英宗朱祁镇和景泰帝朱祁钰的例子就可以明白了。

故此后世诸多皇朝末年,就算起义军蜂起,但是各起义军的首领称号,大多是什么总管、什么将军之类的,鲜有称王、称公或是称侯的。

这是因为,王、公、侯这三级爵位都是皇朝顶级贵族,若无皇帝分封,自封这三级爵位的话,那么就等于显露自己不臣之心了,之后就算兵败投降,也没有哪个势力会接受的。

或许有人会说,那自封伯、子、男这三级爵位呢,这三级爵位由于地位在贵族里面极低,即使自封也没有什么号召力,反不如总管、将军之类的称号,既能表明自己只是暂领一地,又能凭此号令属下办事,比伯、子、男这些称号更是灵活自如呢。

当然了,基本上起义军初建之时,大多是没有活路的行为,故此先称什么将军之类都是常事,除非之后的形势发展真的是一日千里,那才会考虑是否称王称侯,不然的话,大多是保有将军一级的称号,静待天时,看看天下究竟归谁,再择自己满意的一方投诚,以换取定鼎之后的贵族爵位。

但是如若自行称公或是称侯了,那么等着自己的就是一条不归路了,真的是只能一往无前,毫无退路可言的了。

故此曹魏一方真的撇开身陷洛阳的曹叡,另立曹植的话,那么曹叡的选择就真的是只能不计代价与大汉议和,然后再挥军与曹植争一下皇位谁属的了,不然的话,自己真的是无处容身的了。

至于曹植一方,如果真的发展到这个情况的话,也自是只能与曹叡硬扛到底,毕竟不论如何,就算投降,曹叡肯定是不会给他什么好下场的。

当然了,诸葛老大与我推导这个形势的时候,认为发展到这个地步的话,基本上不大可能,因为曹叡还算明智,而且其自知本身有一个大缺点,那就是曹叡登位以为,还没有子息。

也就是说,曹叡并没有合法的继承者,不然的话,只要他有继承者的话,仿效当年曹操的做法,将继承者托予心腹之人,入驻邺城,那么北方自平。

但是其没有继承者的话,那么一旦自身陷入险境,留在洛阳外的一众文武及曹氏宗族会怎么操作,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了。

毕竟早在战国之时,著名的“将相和”事件里面就有提过,秦昭襄王欲集中国力攻打楚国,便想与赵国和好,于是派出使臣邀请赵惠文王到渑池相会。

此前赵国与秦国因为“完璧归赵”等事,已经是嫌隙丛生,如今秦昭襄王突然相邀,赵惠文王顿时心生疑虑,不想赴约。

只是当时按照国力,却是秦强赵弱,所以廉颇和蔺相如就劝谏赵惠文王,说如今秦国如狼似虎,若是赵惠文王不应秦昭襄王之约,不但得罪秦国,更显得赵国对秦国感到怯弱,反而会立刻找来秦国的进攻,赵惠文王听了此话,只得勉为其难应下此约,准备动身出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