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二十八章 廉颇的千古名言

于是廉颇和蔺相如就商议妥当,由蔺相如作为陪臣与赵惠文王出席渑池上的秦赵两国之会,故此才有了在宴会上,秦王哄骗赵王弹瑟并让史官记录下来,蔺相如为了国家威严,不惜以“五步之内可溅秦王一身血”来威胁秦王,使得秦王心不甘情不愿为赵王击了一下缶等精彩表现。

正是由于这些表现,渑池之会后,赵惠文王回国论功行赏,认为蔺相如功劳卓绝,于是便将蔺相如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这才有了后来的廉颇不满蔺相如、蔺相如论秦昭襄王和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并定下刎颈之交等事。

渑池之会决定成行之后,蔺相如陪同赵惠文王参与,但是廉颇也不是什么也不做的,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留守国中,统领军队辅助赵国太子稳定人心以防备敌国来犯。

但是这只是武将本分,在这次赵惠文王出行之时,廉颇还说出了一番精彩的说话,成为了后世不少文臣武将的榜样。

那就是在廉颇率军护送赵惠文王及蔺相如等一行人到了边境,双方即将分别的时候,廉颇向赵惠文王谏言道:“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这话的意思就是,廉颇预计赵惠文王这次出行,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全部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赵王一行人超过三十天还没有回国,那就应该是出事了,那么廉颇希望赵王为了国家着想,允许其扶立太子登位,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赵惠文王听了廉颇这番说活,认为相当在理,于是便同意了廉颇的建议,而当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硬怼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早命人探知赵国国中防御严密,太子也在廉颇的辅助下稳守国中,故此秦昭襄王知道就算扣留下赵惠文王一行人,也于事无益,最后只能让他们一行人安全归国。

所以后世不少人认为,蔺相如敢在渑池之会上那么强硬地怼秦昭襄王,其背后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在于,赵国国中已有廉颇和太子做好准备,秦昭襄王就算想对赵惠文王做什么,也是没什么用的。

所谓古有明训,有了廉颇这个历史明证在此,后世之人只要稍稍学过历史,自然懂得其中的道理。

故此若是这次北伐的局势真如诸葛老大所料,曹叡被逼困守洛阳,而勤王之兵久久不能越过马铁所部骑军的封锁,将洛阳从大汉包围中拯救出来的话。

那么曹魏不在洛阳的群臣和曹氏宗族,凭着廉颇这个例子,另立新主可谓是完全没有顾虑的,看看后来明朝时候鼎鼎有名的大臣于谦怎样做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这可不是为己谋私,完全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就算是将来旧主复辟,也极大可能免于秋后算账的。

就看于谦前后之事,就算南宫复辟,朱祁镇也不是很想杀于谦,甚至最后无奈杀了于谦,也没有将其灭族,按理说于谦既然是以谋逆罪被处死,那么抄家灭族也是常事。

而到了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就是那个宠爱比自己大十七岁的万贵妃的成化皇帝)即位后,更是为于谦平反,不但赦免于谦儿子于冕之罪,让其回京为官,还恢复于谦的官职、赐祭,并在诰文中宣扬于谦的功劳。

等到了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朱佑樘(缔造了“弘治中兴”的弘治皇帝)执政的时候,更进一步,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赐在墓建祠堂,题为“旌功”,由地方有关部门按年节拜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