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四十二章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南蛮平定之后,诸葛亮却没有如有些人认为的一样,在南中地区留官置兵如汉族其他地方一样治理。

而是提出了“不留兵,不运粮”的治理南中理念,这是因为诸葛亮经过亲身考察,认为留兵镇守南中有“三不易”。

其一曰:“若留外人,则当留兵,兵留则无所食,一不易也。”,也就是说留下外人为官,则要留兵驻守,留下士兵驻守则要运送粮食。

其二曰:“加夷新伤破,父兄死丧,留外人而无兵者,必成祸患,二不易也。”,这是说南蛮新破,死伤甚多,有的父死兄丧,如留外人但没有士兵驻守,必定成为祸患,引发汉族和南蛮的争斗。

其三曰:“又夷累有废杀之罪,自嫌衅重,若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也就是说南蛮怕汉族秋后算账,滥用罪名杀害南蛮部族,而南蛮部族在这次叛乱中犯罪太重,如果留下外人,终不会得到南蛮部族的信任。

有此“三不易”,诸葛亮决定不留外人在南中为官为兵,只任李恢为建宁太守、吕凯为云南太守,又收降爨习、孟琰等,与孟获一起授予官职,笼络南人。

南中既定,诸葛亮便移南中万多家劲卒、青羌到蜀地,分成为五部,号为“飞军“,非常勇猛。

又将相对瘦弱的士卒,配给大族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设置五部都尉,号为五子,所以南人有四姓五子的说法。

而这些夷人都十分刚毅、斗狠,与大族、富豪关系很差;蜀汉便劝大族捐出金帛,聘请夷人作部曲,聘请越多,便可世袭官位。于是夷人渐渐臣服属于朝廷,建立起夷、汉并列的部曲。

除了征发夷人入伍为军外,南中地方上贡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北伐提供了相当多的物资。

纵观诸葛亮南征之后的南中地方,虽然小规模叛变没有停止,但相较东汉时期及蜀汉初期,南中却相对的平稳,而多次小型叛乱亦被马忠、李恢、吕凯等快速平定,对蜀汉北伐的大局没有造成影响。

是故,虽然不少史料中孟获口中所说的“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此话,被后世不少人诟病,认为此话中的“南人”,只能指孟获自己所部而已,其余的南蛮部族就很难说了。

但是毋庸置疑,诸葛亮南征及之后的“和彝”政策,确实是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使得南中地方“纲纪粗安”、“彝汉粗安”。

加上诸葛亮大力开发南中,从益州地区引来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引进牛耕,以改变当地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提高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从而吸引了许多原以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增多了南中地方的实际管治人口。

人口增多,财政收入自然增多,使得蜀汉政权的财政宽裕不少,诸葛亮治理南中的成果,不但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并从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专心对付曹魏,开始了北伐曹魏的战争。

如此算来,诸葛亮此次南征,不仅没有耗费国家大量资源,还使得蜀汉的国本增强不少了,让蜀汉原来的一州之地,差不多变成了一州半之地(算上南中地方,其实蜀汉的疆域与东吴疆域差不多大小,故此后世的一些国力对比,可能是没有计算南中地方的资源和人口的。)。

这些成果,可谓是诸葛亮镇抚南中的大成功,因为后世清朝光绪年间暂居四川盐茶使者的云南剑川人赵藩,才在武侯祠中撰写一联道:“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盛赞诸葛亮平定南中和治理蜀地的功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