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牛吏之帝王崛起 > 545.全军整编

牛吏之帝王崛起 545.全军整编

作者:天下九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13:20 来源:笔趣阁

“什么?没有人肯走?怎么会这样?”刘秀听了邓禹的报告有些意外,他没有想到,诏命下了大半天,竟然没有一个大臣提议要走。士兵倒是遣散了不少,毕竟符合条件的人有很多。

刘秀是个眼明心亮的人,他不相信所有人都这么忠心不二。朝中这么多大臣,有不少是和他刘秀政见不合的,他们应该巴不得离开才是,如今见了这道圣命,却仍然不行动,只能说是他们心里有顾虑,不敢走。

“朕为布衣时,尚可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得豪杰之心。如今身为天子,下了明旨,竟还是不能取信于人。难道在他们眼中,朕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刘秀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他没有因为众人不肯离开他而欣喜,反而有些生气。

邓禹道:“陛下不是小人,而是真正的君子,是那些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罢了。”

“如今该如何?难道要朕当众立誓么?”刘秀有些无奈,“朕不是不敢立誓,而是觉得太荒唐太可笑了,要是传扬出去,岂不是一场笑话?”

邓禹想了想说道:“陛下不必如此,以臣之见,此事也好办,只是不知陛下肯不肯。。。陛下莫不如先放一个人走。”

“谁?”

“不其侯伏湛。”

伏湛一直被关押在军中,刘秀并没有处置他。邓禹的意思是拿他来做个样板,让大家放心离去。

大家都知道伏湛的两个儿子叛逃,他本人更是当面顶撞皇帝,狠狠地开罪了刘秀,如果他都能安全脱身,别人就更不在话下了。

这是要借鉴刘邦封雍齿的典故了。

当年刘邦定天下后,对功臣论功行赏,这个要仔细评定每个人的军功,过程比较漫长。刘邦陆续封赏了二十几人,其他人的功劳还在评定之中。这时群臣争论不休,人心惶惶,担心不能得到封赏。

刘邦在洛阳南宫,见到诸将总是坐在沙地上争论,就问张良:“他们在谈什么?”张良道:“他们在谋反。”刘邦吓了一跳,说道:“天下刚定,他们何故谋反?”

张良回答:“他们担心不能得到陛下的封赏,又怕因为曾经的过失被陛下诛杀,所以聚到一处谋反。”

刘邦当然急了,便向张良问策,张良出了个主意,让刘邦先封赏一个平时最痛恨的人,以安定诸将之心。刘邦想了想道:“那就是雍齿了,他数次让我受窘受辱,我很想杀了他,我们的恩怨所有人都知道。”

张良觉得这人合适,刘邦便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听说之后都放了心,再也不聚在一处议论了,“连雍齿都被封侯,我们当然也会得到封赏,再不用担心了!”

这是刘邦的博大胸襟,也是他的帝王之术,这两点刘秀也具备。

听了邓禹的建议,刘秀站起身来,说道:“就依仲华,赦免伏湛,让他走!”

南皮城的由来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齐桓公帮助燕国打击山戎,行军到这个地方,在此交易皮革,制造皮革用品,故此称之为皮城。

南皮位于燕齐边境,边境之城都比较重视城防,因此南皮的城池比较完固。南皮皮革业兴旺,贸易发达,人口不断增长,在春秋时就是一个大县,到汉朝时也是可与渤海郡治浮阳相媲美的大城。

刘秀将大队人马带入南皮城中,却以精兵陈于城外。

从南皮城的城头望出去,只见城墙之下是密密麻麻的军帐,帐外向南方向筑着栅垒,架着强弩,有士兵日夜守卫。

那里驻扎的是原本守护邯郸未央宫的南军精锐。这是刘秀的亲兵,将士多是朝中大臣的子弟,还有各军中选拔出来的精锐,这支军队完全忠实于刘秀。

在整编全军的紧要关头,刘秀需要一支可以信任的部队保障安全,避免被耿弇趁机偷袭,南军担当起了这个重担。

在南皮城以南十余里之外,可以隐隐看见敌军的大营,耿弇只是扎营在南皮城外盯着,并没有攻城的打算。攻城只会徒增伤亡,太不划算,他要就近守着,等着刘秀大军崩溃,找机会发起致命一击。

后晌时,大臣们奉了皇帝旨意,聚集于城头之上,谁也不知道皇帝让他们上城做什么。难不成让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守城么?

对于让朝臣自择去留的诏命,没有人当真,或者说没人敢当真,虽然普通士兵一队队地被遣散,但是作为关东精英的代表,士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心思都深着。这些朝廷大员们不认为皇帝会如此大度,任他们自由来去。

其实刘秀的大度有口皆碑,他的招降战术屡次成功,正是仰仗了大度的声名。他可以原谅任何敌人,甚至是他的仇人,只要招降他们于国家有利,刘秀都毫不犹豫地接纳他们,并给与他们应有的待遇,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事后也从来不翻旧账。

但是刘秀也是公认的锱铢必较、绝不饶恕,那就是面对背叛的时候。刘秀对背叛几乎是零容忍,他可以饶恕敌人,可是绝不饶恕背叛他的朋友,比如李轶,比如彭宠,比如刘扬,比如邓奉,比如邓晨,对付背叛者,刘秀完全失去了他的大度,而是变得十分计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朝臣们都摸清了皇帝的路子,谁还敢轻易选择离开?离开就是背叛,按照刘秀的老规矩,背叛者是绝不会有好下场的。

因此,所谓自择去留的诏书,已经被这些人精当作是清除异已的诱饵,大臣们相信,只要他们之中有人敢离开这座城,必定会在某个地方受到秘密处置。

众人在城头站着,没有人说话,各怀着心事,都在等着皇帝出招。

这时,有宦官来传皇帝的圣命:赦免伏湛,即刻送其出城。

这道命令像石子投到水里一样,激起了一阵波澜,原本静默肃立的人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伏湛得罪刘秀,众人皆知,按理说他早该死了,可是皇帝留着不杀,所有人都以为刘秀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处死他,以达到震慑众人的效果。

万万没想到,刘秀会在这个时候宣布赦免伏湛,并要当众送他出城。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要在城外杀死他吗?

让朝臣们聚集在城头,是要围观对于伏湛的处置吗?

先赦再杀,是对于伏湛的戏弄和污辱吗?还是刘秀要借此观察众人的态度,以分辨忠奸吗?

没有人能猜得透皇帝的意思,他们只能拭目以待,看刘秀一个人怎么把这场戏唱下去。

这时城门缓缓地打开,一辆马车从城门里出来,一个老者峨冠博带端坐车上,等到出了城池,老者忽然示意停车,他从车上下来,转过头来向着城头张望。

这时城头上的众人已看清,此人正是不其侯伏湛。

伏湛拂了拂袖子,正了正衣冠,端端正正地拜倒在地,向着南皮城行了臣子面对君主的大礼,随后他站起身,重新坐上车子。车夫扬起鞭子,赶着车子向南奔去。

城头上的众人眼看着那辆马车穿过城外的南军营地,士兵们就好像没看到一般,理也不理。随着马车越走越远,在空旷的原野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背影,众人还在城头伸颈张望,好似在期待着什么意外之事发生。

仿佛老天要满足大家的期望,忽然自南方来了一队骑兵,只有二三十个人左右,慢慢地接近了伏湛的马车。

从这些人打着的旗子可以看出是敌军,而他们在迎上伏湛之后,稍作停留,便从左右护着车子,将其一直护送到远处的耿弇营中。

伏湛就这么稳稳地出了城,安全到了敌军大营,皇帝竟然真的将他放了!

城头诸人都有些傻了,这么说来,这个诏命是。。。真的?他们真能决定自己的去留?

皇帝真的大度到这种程度,可以容忍这么多人公开地背叛他?

众人还在疑惑之际,忽然有人高喊道:“臣愿还乡,请陛下恩准!”

这是在太常任职的一位博士祭酒,家在魏郡,孤身随军北上,他已与家人分离,本以为此生再也不能还乡,没想到竟然有这个机会。所以他一见伏湛真的走了,立即跳出来表示要还乡。

有宦官答道:“陛下早有诏命,去留随意,你愿还乡,直接出城便是。”

于是那位博士祭酒便走出了城门,像伏湛一样,离城向南,越走越远,直至被对面敌军迎入大营。

有了先行者,其他人就没了什么顾虑,大臣们纷纷自南皮城中出走,甚至军中将领也有离开的。年轻位卑的靠着两条腿走出去,年老位尊的甚至有代步的马匹。他们大部分被耿弇派人接了去,还有一部分出城直接走掉,根本没理耿弇的茬。

过了两天之后,刘秀将整个队伍整编完毕,大臣们走掉一半,士兵们走掉在大半,十几万人还剩下六万人。

只是这六万人再不是两天前各怀心思的六万人,而是对刘秀忠心耿耿的,没有异心的坚强部队,是他多年苦心培养的精锐中的精锐。

一下子甩掉了七八万人,刘秀并没有实力受损的不安,相反却觉得有些轻松,流言终于止住了,军中一切都很平静,他可以心无旁鹜地率军北上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