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冠 > 第11章 国破家亡,蜇伏

华冠 第11章 国破家亡,蜇伏

作者:横霸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18:03 来源:笔趣阁

三八年一月底,昆山城南外,天还没亮。

天上挂着一轮弯月,城外简易公路,南北向,微微冷月光线洒在略带雾气的夜色里。

道外开阔,晃眼,月光下,银色一片,全是农田,蓄满了水,路基两边排水沟里,长满了野草,水田反射着冰冷的月光,天地连成一片,薄薄的雾气缭绕,在寒风中飘荡。

简易公路两旁,茂密柳树桉树,光条条的柳条下垂,桉树并不落叶,一阵寒风刮过,再次飘落几片黄叶,打着旋落到水田中,激起一阵微微涟漪,破了天地宁静。

李远背着德式墨绿双肩军用背包,带着军人特有气质在凹凸不平道路上,目标正对着北面的昆山城。步与步之间的距离几乎完全相同,始终靠公路右侧激行。

路上两条车辙间零星顽强枯败的狗尾巴草,一个多月前的战争,甚至寒冬,并未让顽强的生命低头,哪怕冒出地面部分已经完全枯萎。

鬼子一个月多月前黑夜里占领昆山城。

南北向公路,汽车不多,偶而农人小商贩骡、驴、马、牛车穿行,牲口在路中间踩出的脚印层层叠叠。

鬼子物资运输东西方向上海到南京,大部会走铁路、水路。

李远看似走的随意,却隐隐带着丝丝凌烈寒气,昆山已经不远,在他身后,两百米左右,两个同样打扮,迈着相同步伐的军人,不紧不慢的紧随其后。

三人成侦察行军队形。

对于三个长期居于北方的人来说,南方跟北方冬天比不算冷,甚至可以算暖和。

自鬼子占领昆山城一番烧杀抢掠后,公路上白天都没有多少人,更别说黎明前的夜里。

即使如此,还是有一些为了生计而行走的几个挑菜进城的百姓,希望能早点进城,卖个好价钱。

国家破亡,在他们眼里不算最大的事,天大地大肚皮最大。

老百姓紧张的打量着过自己军人模样般的人,没敢打招呼,直到三人走远,才长舒了口气:这些家伙多半是溃兵!惹不起。

老百姓想法并不复杂,生存第一位,那些溃兵看不上卖菜的农人,都是中国人,应该没人抢他们。

至于富人,就不知道了。

城墙出现,一条河道环绕古城,南面一条石桥通往城门,城墙燃烧着火堆,城门紧闭,早到的农人放下担子停在日军城南检查站远外。

城墙外旱田居多。

军人的身影并没停下,在接近石桥一里处,四下打量后立即向西上田埂,田埂上原本也种有耐寒的萝卜、白菜,收割后露出大片斑驳土地,田埂也仅留一条巴掌宽的小路供行走。

远处城墙上,打着火把的鬼子及刚组织治安军在来回巡逻。

三人汇合在一起,小心避开城墙上巡逻队视线所及范围,摸到城墙不远处,护城河拦在前面,一头绑着铁爪的绳子,扔过了护城河,勾在对面一颗小树上。

黑影无声无息从绳上滑过护城河,用特殊方法收了绳子。

李远当先慢跑纵身而起,刺刀插进城墙砖缝,交替而上,翻上城墙,很快,三人无惊无险越过城墙,再次借着绳子,无声无息滑进城内。

城内防守并不严密,也许,在鬼子看来,中国人早吓破了胆,几天前占领了中国人的首都,一切都那么顺利。

李远熟悉的顺着河道靠近一小院后门,顺着院子间修建的防火墙,攀上二楼窗户旁,熟练打开,翻身上窗台,窜进房间。

倾听半晌,没有任何异样,打开房门,从过道来到临街房前。

来到窗前,慢慢将窗户向上提,推开一小缝,木制转轴轻微吱呀声,顺着窗与框间的缝隙中观察下边街道,半晌,没异样。

回屋里找把椅子,将背包里毛巾取出快速擦轼,坐下闭目养神。

“真冷,这鬼地方明明没咱旮旯地冷,可这冷风邪了门似的直往身子里钻。”跟进来的黑影报怨。

“排长,南京真死了几十万人?”另一黑影开口询问。

“天杀的鬼子,报纸上说的可不一样。”

李远摸出一包烟,发给两人,阴沉的语气不紧不慢:“**不离十,南京具体情况,不太清楚,军政部留守处会有最新消息,今天也许能得到我们49军准确消息,我总觉得他们似乎刻意在隐藏什么。”

最先开口的是二排长杨勇,因为被鬼子炮弹炸伤了腿,无法跟团部撤退,留在了昆山,现在的伤好的差不多了,另一个名叫杨平,李远手下,一班班长。

“军统的人什么时候能靠得住?”杨勇坐在另一张椅子上。

三个人,抽完烟后不再说话,各自去房里找床睡下,直到天色渐渐亮起。

三个人先后起床,没有洗脸,吃了带着的干粮,从带着的水壶里灌了两口水。

李远从楼梯下到一楼,轻轻将门栓取下,楼上杨平从窗口观察着街道,用脚在木质楼板上轻点两下。

听着楼上传来邦邦两声,表示安全,李远打开一楼的门,探出头望望外边行人,闪身出门,然后把门拉上关好。

天已蒙蒙亮,前面是个小巷,快步穿过小巷,来到大街上,急速在大街上穿街过巷。

昆山被日军占领,为了生存,老百姓还是得到处奔波,冬日的阳光漫漫洒在不多行人的身上,并不能使人感到有更多的暖意。

李远穿着的灰色旧西装,迈着军人特有的步伐,这改不了;警惕的四周打量,避开鬼子巡逻队,城里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少,大多是投靠鬼子当了维持会走狗,或者是侦辑队。

转出大街,再次闪身,进了一条小街,街上行人依然很少,临街的一些商铺,卖布匹,中药,油盐酱醋等。

早开门的倒有几家,卖包子馒头的居多。

路边蹲着一个农夫模样的人,旁边放着两担子菜,大冬天也就一点萝卜、白菜、红薯,在等顾客上来挑选。

鬼子占领昆山的时间并不长,没有组织起大规模的汉奸维持会,部队推进太快,特高课正在想方设法从东北调集大量人手过来维持治安。

所以,只要不遇上鬼子的巡逻队,基本上还算安全,就算被辑队发现,也不算什么大事,鬼子现在需要的是治安稳定,活动在城的形形色色的人太多,鬼子没那么多精力。

侦辑队也不敢大张旗鼓的到处抓人,因为,留下来的**锄奸队并不会给谁留情。

同样,城里充斥着三教九流活动的影响。

今天是李远跟军政部留守人员联络的日子。

三天前,来过一次,熟门熟路,远远看见华昌商贸公司的铺子,放慢了脚步,四下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主要是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这次到来,李远提前了一个小时!

转角处路边一个擦皮鞋的摊子,这是一个留守外围人员,表示一切正常,李远停在不远处。

这么早出来擦皮鞋,也不怕引人注意!

华昌商贸公司就在前面。一栋三层高的老式木质建筑,在大门正上方,挂着华昌商贸公司几个大字。

三楼中间窗户打开半边,示意安全,从哪看,商贸公司都还算正常。

李远没有从正门进去,绕过华昌商贸公司这条街,从一条小巷到了街道后边,房子前后贯通的,后街是小巷,中间是排水河沟,很凌乱,不起眼的后门堆放着木材、一些可能是被主人家淘汰下来的旧家具。

李远掏出怀表看了看,约定的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小巷里面有几条野狗,在垃圾堆里翻寻,警惕的看着远处人影,嘴里发出低沉呜呜声。

李远从挎着的包里面取出一副手套戴上,仔细观察着周围环境,看准华昌商贸公司后门上一片突出的屋檐,一个箭步向前一冲在墙上蹬了一脚,攀上了屋檐,顺着屋檐来到了二楼的窗户边上,注意听了听屋里面,没有任何的声音及动静,街上也非常的安静。

慢慢的移到了第三间窗户下面。从小腿上拨出一把刺刀,从窗缝插了进去,拔开了窗栓,敏捷的钻了进去。

街道边还是原样,没有任何的动静。

虽然肯定有人看到,在这乱世,没人敢去节外生枝。

进入二楼房间后,李远插回刺刀,从腋下拨除了他的那把勃朗宁手枪,来到门口,五分钟左右过去,门外没有任何的动静,打开门,顺着墙来到了靠前面街道第二个房间门口,又握着门把手,并没有用力的向里面推,门没有从里边栓死。李远离开门把手一侧来到门轴的一侧。

李远右手握枪、左手推开门。一位30多岁的中年人,正坐在桌子前面,似笑非笑的看着李远,桌子上放着一些报纸及文件。

诧异的看着说:“为什么每次你来都不走正门,总是非得要翻窗子”。

中年人收回目光,将面前的一叠纸整理好,拿起一个牛皮袋子,将报纸文件装在袋子里面,递给走进来的李远。

在桌子上的盘子里取出一个倒扣的杯子,提起暖水壶,倒上开水,推到桌子边缘:“李兄弟,不要每次都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哥哥的心脏不好,你总得让哥多活几年才好。”

这话不好接,李远说了一句:“谢谢”。

来到窗边上顺手打开了窗子,看看下面偶而经过的行人,问道:“军部消息如何?”

“49军损失很大,兵员不足,刘军长在武汉,中央计划将预5师补过去,都是地方募的新兵,但是没装备,还在谈,你们49军的功劳大家都看到的。现在各部人员损失都很大...”顿了顿看李远没有接话的意思,继续说:“伤员们情况怎么样?”

李远正在思考,漫不经心回道:“还不错。”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一去不复返。

近20万东北军群龙无首,并在主战、主和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最后竟发展到内部残杀,不顾大局的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九等人杀死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第105师师长刘多荃为替王以哲报仇,将部队开进西安搜捕少壮派军官,诱杀了对促成东北军联共抗日有功的旅长高福源,内部残杀的悲剧愈演愈烈。

危急关头,**代表周副主席苦口婆心多方做工作,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1937年3月东北军高级将领轻率地接受了蒋介石提出的东北军东调的“乙案”,钻入了各军不相统属、部队分割使用的圈套。

东北军迫不得已,遂东调,分驻豫南、皖北、苏北地区,4月到6月,南京政府对东北军进行整训、缩编,化大为小,化强为弱,由每军四师的甲种军缩编成每军二师、每师二旅的乙种军编制,仅骑兵第2军保留三个师。表面上看军更多,但实力却削弱了。

105师改编成49军,同时辖105,109两个师。一直想分化东北军的蒋介石绝不会让49军补充,真补进一个师,估计他也不会安好心。

这事,让李远早想透了,但他仅仅作为一个联络排长,没法说事。

对面中年人停止说话,象想起了什么,从抽屉拿出两个牛皮纸筒,“这是你们的军费200银元,上面特意补助的。”

“谢谢。”李远并不客气。

“李兄弟,你身手这么好,要不,留下来跟兄弟一起在敌后打鬼子?”中年人带着笑意招揽。

“再说吧,我们只会打仗,你们那套,我不太习惯!”说的是我们,这却是警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