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好老师 > 225章 好你个杨彪

三国好老师 225章 好你个杨彪

作者:野怪逆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19 来源:笔趣阁

早朝。

一群人正在商量怎么安排董太后的身后事,刘宏端坐在上首,一言不发。

他跟董太后的关系随着刘协、刘辩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愈加疏远。哪怕董太后跟他一样属意让刘协当皇太子,他也不喜董太后。

不为别的,就是不想董太后干政,尤其是在立储这件事上。不管刘宏以前多么的不是个玩意,但是帝王的本性,还是让他无法接受任何人插手这等大事。

更何况,他还没死呢,就着急忙慌的立储,这搁谁,谁开心?

董明并没有参与到董太后身后事的商讨这件事中去。虽然按照目前的情况来,他这个太常应该出来主持大局。

可是他没有。

一来,眼下这个情况,他实在不愿意在这种时候,在这件事情上分散精力二来,刘宏似乎也有其他的打算,这件事是直接安排给蔡邕的。

不得不说,在这件事上,君臣二人,难得的有了默契。

董太后的身后事其实也没啥商量的,旧例礼法都在那呢,依着葫芦画瓢来就行了。之所以会有争论,主要还是蔡邕这个文化人,想要节省一些。另外一派,以袁逢、杨彪为首,希望能够奢华一些。

两边其实都没有错。法理人情,都能说道说道。所以一时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

两边跟菜市场买菜似的,吵吵了小半个时辰才消停下来。这并不是说两边达成了一致,而是蔡邕熄火了。

蔡邕说到底还是一个儒家人,做官他不擅长,更不是一个政客。吵到现在,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行了,这件事就折中吧,按照既有的礼制来。”刘宏摆了摆手,活了一个稀泥,然后将话题转到了另外一方面:“皇太后的事情就这么来吧,该给的哀荣,朕不会屈了她的。”

说着,他看了一眼一直给袁逢等人帮腔的董重,继续道:“经此一乱,朝中可有之人越来越少了。不知道各位爱卿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

“臣有本奏。”董明直接接过了话头。

“说说看。”

“三月份,即将开启科考。原本计划的是,录取前一百名。但是眼下情况特殊,臣特请扩大录取范围,择前两百名录取,授官。先观政,而后派往地方。将地方官员,调回洛阳,以充实朝官。”董明侃侃而谈:“当然,三鼎甲除外。他们可以先在太常观政,一年之后接触实务,三年之后授官。”

刘宏闻言反问了一句:“三年授官,那么何种官职呢?”

“以六百石为佳,看其能力,因材施用。”董明显然早就做好了准备。

“准了。”刘宏也没给其他人说话的机会,直接就答应下来。

真要说起来,在场的众人也不会反对。毕竟科考的利益都已经瓜分完了。哪怕是除了何进这一档子事情,在这件事上,董明和刘宏都不会把该他们的利益给吞掉。毕竟,真的吃不下这么多名额。

不过原本的利益份额,肯定是要有所调整的。

董明和刘宏想这么干,还在场的世家和外戚也做好了让步的准备。当然了,这种事,不可能在朝堂上说,只能私下里说。

“只不过这件事情,太缓。远水解不了近渴,太常还有其他办法吗?”刘宏又问了一句。

董明闻言想了想,然后摇摇头道:“如今地方不稳,不宜抽调官员入朝。以微臣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科考。”

其实他有办法,但他就是不说。

不管是再一次征辟党人,还是精简机构,都能暂时解决如今人手变少的困境。但是这两个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

征辟党人,党人不一定愿意来,丢脸的还是朝廷至于精简机构还不是时候。

董明能想到办法,其他人自然也能。

蔡邕立刻就开始推荐自己的朋友。他的朋友,能力怎么样先不说,至少德行是非常不错的。刘宏几乎是照单全收,全都下令征辟。

袁逢等世家出身的官员也不甘寂寞,各家都扔出来一些之前雪藏起来的人才。

刘宏仍旧是照单全收。

热闹了一上午之后,散朝。

但是董明、蔡邕、朱儁、皇甫嵩、袁逢、杨彪、董重等人却没有离开。被刘宏召集到了偏殿,他新的寝宫里。

朝堂之上,不过是走形式,这种小会议才是正事儿。

“朕的时间不多了。”刘宏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你们也不用说那些没用的话,朕的身子骨,朕自己明白。”刘宏制止了众人想要吹彩虹屁的行为继续道:“如今朝中混乱,地方不稳。百姓艰辛,盗匪横行。各地叛乱更是此起彼伏,国家日益凋敝。这些年,更是天不怜大汉,干旱、洪水、瘟疫几乎连年发生。各位,这大汉走到如今这个地步,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事情出来了就捂着盖着,捂不住了,就杀人泄愤。这要是不出问题都有鬼了。

而且还不会宣传,动不动就是饿殍千里,你换一个有能力的政府,不管多大的事儿,百姓之道死亡人数都不会超过三十五人。

但话肯定不能这么说,董明本想开口来着,但是蔡邕却一脸激昂的说话了。

“陛下!臣以为,如今天下凋敝,罪在我等!”蔡邕中气十足的说道:“洛阳也好,地方也好。自陛下以降,百官怠惰,人浮于事。实事则避之不及,名利则趋之若鹜。百姓流离失所,民怨四起,则天之罪也!人也?其无罪乎?”

董明低着头,叹了一口气。

蔡邕说的倒是大实话,但是这老哥哥,不能只发现问题,骂骂人就结束啊。给出解决方案才行,哪怕这个方案有些空泛,难以实施都行。

虽然蔡邕几乎就是在骂人了,但是刘宏仍然听的点点头,听到最后还有些意犹未尽,问了一句:“那依太尉所见,该当如何呢?”

“臣以为,天下大治莫过三代之志。圣人曾言”蔡邕一开口,董明就知道,这老哥哥上头了。

什么三代之治,什么推行周礼

你扯这些,都属于没用的蛋。孔丘当年周游列国最后成了补习班老师,不就是因为人家不吃这一套吗?董仲舒能成功,也不是儒家厉害,而是汉武帝需要儒家。需要儒家的天人感应,需要儒家的纲常礼教。

一切还不是为了保证天子的威信和社会的稳定?为了能够迎合汉武帝的需要,傻子都能看出来董仲舒吸收了多少学派的学说,魔改了多少儒家经意。

蔡邕说的唾沫横飞,同样儒家出身的袁逢、杨彪两人也频频点头。当然,他俩只是觉得蔡邕不愧是当世大儒,这一通发言可以说是旁征博引,鞭辟入里。

但是哪怕是他俩也不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他俩跟蔡邕不一样,年纪轻轻的就开始做官,日子久了早就明白一件事。

做官,施政,真要靠儒家那一套,大汉朝早就凉透了。

刘宏也是耐着性子听着,他从小接受的教育,记得最清楚的就一句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等蔡邕说完了之后,刘宏用赞赏的眼神看着他,笑着点点头,然后将目光移向了袁逢。

后者清了清嗓子道:“臣以为,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贤良方正之人,取代如今大多数尸位素餐的大臣。”

这又是一句屁话。贤良方正与否,还不是世家自己说了算?

刘宏点点头,又看向了杨彪。

杨彪早就憋着搞一个大新闻了。他看到轮到自己发言了,一脸郑重的出列,然后缓缓的跪了下去。

两千石的大臣,侯爵,这种场合躬身行礼就足够了。他这么一跪下,所有人都愣住了,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这是做什么?!快快起来。”连刘宏都吓了一跳,连忙走上前,将杨彪扶了起来。

杨彪顺势起来,然后道:“臣以为眼下吏治,民生凋敝,大汉朝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

“臣认为,眼下大汉朝需要效商君故事,推行变法!”杨彪掷地有声的说道。

董明闻言猛地抬起头,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杨彪。他是真的没想到啊,杨彪竟然能够说出这句话来。

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肯定不会有这么一档子的事情的。一来,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刘宏死的太突然,董卓又来的太及时。杨彪压根就没有发挥的空间二来,原本的历史轨迹中,也没有董明这个人。杨彪虽然是坚定的儒家士人,但是哪怕他也不会否认,因为杨修的缘故,他受到了董明新学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会让他倒向新学,但是不妨碍他吸收新学中他觉得有用的部分。儒家作为诸子百家中包容性和可兼容性最强的学说,吸收一点新学过来,没啥问题。更何况,本身董明就给新学裹上了儒家的保护层。这更容易让杨彪吸收道自己的思想当中去。

变法,是他一直在琢磨的事情。只是,他从董明的著述中发觉,如果让董明来变法的话,肯定会过于激烈,于国朝不利。他就不一样了,老成持重,缓缓变法,对大汉朝更好。

当然,这都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

殿内,随着变法两个字从杨彪嘴里吐出来,在场的众人都沉默了。袁逢则在心里将杨彪骂了一个狗血淋头。

好你一个杨彪,还藏着这一手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