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好老师 > 412章 变化

三国好老师 412章 变化

作者:野怪逆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19 来源:笔趣阁

跟田丰算是交底,聊完了之后,董明便强迫他回家休息,自己来到了班房里。入眼就看到了钟繇。

他刚来洛阳的时候,就在荀攸那里见过钟繇,两人也算得上是旧相识。眼下在尚书台遇到,倒是此前从未想过的画面。

钟繇长得很帅,董明也纳闷了,为什么来到汉末之后,遇到的这些人,几乎没有一个人长得丑的。

除了张松。

也没有一个个头矮的,各个一米八以上的大高个,又高又帅又富的。

除了张松。

钟繇哪怕是在一众高富帅中长相也属于上乘,真要说起来也就比荀彧差一点。关键人家不光的长得帅,才学和能力也是一流。

两人见面,钟繇正在埋头处理政务,不过他处理政务就比董明悠哉多了,一点儿也看不出在干苦工的模样,反而有些乐在其中的感觉。

“元常,好久不见了。”董明上前给钟繇打了一个招呼。

钟繇抬起头,看到是董明之后,脸上挂上了笑容:“伯照,经年不见,风采依旧啊。”

瞧瞧,多会说话。

“把你从长安叫回来,还让你受到了袭击,明于心有愧啊!”董明说的倒不是场面话,是真的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人家钟繇本来在长安待的好好的,再熬几年回来就能混个秩比两千石,四五十岁的时候能成为中公。

现在可好,大老远的跑来,还人袭击了,想想都难受。最关键的是,加入了变法一派之后,他的上升之路就有些狭窄了。除非是到了变法成功,大家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才有机会摸到中公的位置。

至于三公那就别想了,董明、刘备、曹操、袁绍有一个算一个年龄都比他小,参与变法都比他早,功劳都比他多。

沮授、田丰两个人也比他更有机会先登上三公之位。

钟繇笑着摇摇头:“不碍事的,也是在下自己愿意过来,若是在下不愿意,也不会因为公达一封信,便赶来了。至于遇到袭击....此事只能说是命中注定之事,伯照不用挂怀。”

董明点点头。

钟繇这个人有一点很有意思,那就是他有些迷信。这种迷信不是因为他笃信鬼神,而是来源于他小时候的一次经历。

钟繇幼时相貌不凡,聪慧过人,曾与叔父钟瑜一起去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钟繇相貌,便对钟瑜说:“这个孩子面相富贵,但是将有被水淹的厄运,请小心行走。”结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过桥时,钟繇所骑马匹突然惊慌,钟繇被掀翻到水里,差点被水淹死。

当然了,差点被淹死也有好处。那就是钟瑜觉得这相面的先生说的话,既然应验了后半句,那前半句的富贵应该也是会应验的咯?

本就喜欢钟繇他,从此便开始资助钟繇学习,一直到后来钟繇被举为孝廉。

也因此,钟繇很相信算命的那一套,特别信命。

见他将自己被袭击的事情当成了命中注定的事情,董明也不好多说什么。这个时代他也不会去说搞什么破几旧,玩什么扫除迷信,干掉牛鬼蛇神啥的。

这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只要钟繇不影响到政务就行。

跟钟繇简单的聊了几句之后,董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很快就有政务转送了过来。他也不说话,埋头开始处理。

第一件,就是简雍的折子,他想要一些现钱,同时也希望能够带走商业司一批人手。除此之外,他还申请在武威建立大汉钱庄的分部。

董明想了想,给了答复。资金没有太多,只能拨五百万,其中现钱一百万钱,剩下的都已物资的形式兑现,具体需要什么简雍自己去想。

商业司的人手肯定不可能让他调走的,地主家也没余粮,下面都是事儿要忙活呢,怎么可能把人调走。不光不能调走,董明还给他下了死命令,三年之内,武威郡参加洛阳科举会试的士子不能低于三十人!

至于怎么做到,那就自己想办法吧。

至于在武威建立大汉钱庄分部这一条董明直接就准了。本来有了系统接手钱庄的操作系统之后,钱庄就要扩张的。先一步在武威建立一个分部,也没什么。

处理意见给出来之后,董明将它放到了一边,继续打开第二本。

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洛阳令希望增加一些人手。最近洛阳的常驻人口越来越多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大小矛盾,案件的发生,有些忙不过来了。

董明想了想,直接给了建议,在洛阳令下面新设一个部门,专门调查案件和抓捕犯人,洛阳令只要最后审判即可。

简单的说就是将执法和司法给分开。这样一来权责分明,还能减轻洛阳令的压力。至于洛阳令会不会不满?他不在乎,反正这解决办法他给了,让刘辩去头疼便是。

眼下他的变法重点还是在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上的变动都是小打小闹,不是他所关注的。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董明不会去碰政治体制的。

第三本.....

董明处理的也很快,颇有些游刃有余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他有些膨胀,总觉自己好像内政能力值突破了一百点的样子....

处理政务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从陈留回来之后,董明一心扑在政务和变法上,整整一个月,就只回家了两天。

倒是让荀沂好是吃味了不少。不过荀沂却也是个懂事的女子,并没有抱怨什么,反而把家里管理的井井有条,让董明很是放心。

八月底九月初的时候,渤海高家被刘辩迁到了洛阳,为先帝守陵。高家在渤海郡的土地田产全都收归公有。

这一大块耕地如今都到了农业司的手里。高家靠着食盐的买卖,在渤海郡积攒了厚实的家底,光耕地,就有数万亩地。

而且还是大亩!

此时一大亩地,大概相当于后世半亩地多一些,大概三分之二的样子。换算成平方的话,一大亩应该是四百七十平方左右。

此时一个五口之家,大概需要一百亩地才能活下来。高家数万亩地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几千人安身立命的本钱。

几千人,眼下一个县城才不过数万人罢了。

好在现在这些耕地都到了农业司手里。当然了,农业司肯定不会将这些耕地分给百姓,那不是帮他们,是害他们。

杨隆找董明商量过这件事,董明给他的意见是,弄一个集体农庄。眼下没有大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只能靠人工和耕牛。

可以雇佣百姓,农业司给牛和耕犁,让百姓去耕种,得到的粮食农业司只要三成,剩下的七成都给百姓。

这样算起来,就好像是收了三成的税收一样,完全不如朝廷定下的三十稅一划算。事实上,这样反而可以保证百姓们能够拿到手七成的粮食,要是把耕地分给他们,他们交完各种捐、课、税、赋之后,能留下一半都不错了。

这样搞,朝廷收到的粮食也多了,百姓手里的粮食也多了。中间层层过手的人肯定是利益受损了,不过就是渤海一地,倒也无所谓。

如果在全国这么搞,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起义,杀到洛阳来清君侧,弄死董明这个跟所有人抢饭吃的罪魁祸首了。

除了这件事之外,值得说道的还有科考的事情。八月中旬的时候,科考司终于拟定好了下一届科考的方案,在朝堂上通过之后,便通传天下来了。

总的来说改变的有三点:

第一点,就是多了童子试、县试、乡试这三层选拔的过程,让科举制变得更加完善。当然了,眼下的科举制虽然在考试的流程上跟原本的轨迹上的科举制很是相似,但是在考试内容是有了很大的改变。

儒家依然占据主流,但已经不是唯一。法家、墨家、黄老之学的内容都有所涉猎。更不要说这里所说的儒家,还包括了董明的新学。

第二点,在时间上,一个考试按照顺序考的话,从童子试到乡试全都一次考过的话,需要三年才能来洛阳参加会试。当然了,前两科没有考上的士子,自动获得下一届会试的考试名额。

第三点,就是福利了。考过了童子试,就获得童生的资格。成为童生之后,没有可以在县衙领取一石粮食。

考过了县试,就是茂才。本来打算是叫秀才的,不过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称茂才。茂才可以免一人赋税徭役,除此之外每月可以到县衙领取三石粮食。这些都是实惠的,除了实惠之外还有面子,茂才以上可以,只要没有犯罪或被除去功名,就可以见官不拜。

当然了,说是这么说,恐怕没有人傻不愣登的这么干。

过了乡试是举人,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进京赶考参加会试。第二个是接受朝廷的分配,从百石官开始做起。当然,考不过进士,又不想做官的,仍然可以保留三年举人的身份。

三年之内,免除全家赋税。

都是好政策,至少在洛阳,所有的读书人都奔走相告,稍微有些家资的普通百姓家庭也会咬咬牙供家里最聪明的孩子念书,别的不说,至少考一个茂才回来,也是好的。

所有人都关注新的科举制度的时候,董明在意的却是随同这一份计划同时被提交上来的,机巧科开科的计划。

这也是科举的一部分,不过是针对技术人员的。董昭做的还算是详细,只不过在待遇上就比进士科差多了。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每一次也没那么玛法,就是直接来洛阳参加一场考试即可。识字的就写出来,不识字的就带着作品过来,由科学司的那些科研人员组团打分,最终取前十名,录入科学司。

剩下的人,科学司会包揽差旅费,要是不想回去,也能在科学司找到一份工作,虽然只是吏员,但是科学司包吃包住,每个月还有几百个大钱零花,也算不错了。

能做成这样,董明其实已经很满意了。

九月初十,张俭父子二人在菜市口被砍了脑袋。同一天,许能找到了董明。许久不见的许能整个人变得干瘦,皮肤也变得黢黑起来。不过整个人的精气神很是不错,看得出来这些日子虽然瘦了一些苦,但是也成长了许多。

两人见面的地方,是董明的家里。

饭厅,就他们两个人,相对而坐,桌子上是四菜一汤,还有一壶酒。

许能先满上一杯,二话不说就喝了一个精光。喝完之后,他将酒杯放下,有些豪迈的摸了摸嘴唇,笑着对董明说道:“老师好久不见了!学生刚一回来便往您这来了。本来还想着您会不会不在呢,今儿个真是赶巧了,竟然遇到您休沐。”

董明笑了笑:“怎么回来了?是路过,还是述职?”

“述职!”许能一脸高兴:“学生算是升官了吧。”

“怎么说?”董明记得许能是科学司的人,应该是六百石都不到的小官。

许能吃了一口菜,又给董明满上,解释道:“宪和先生将学生调过去了,任武威功曹。”

董明闻言一愣。

功曹属于僚属,是郡太守自己聘请的,一般来说都会选择当地人,这样方便开展工作。可是据董明所知,许能好像是巴蜀之人才对,去西北当什么功曹?

简雍怕是石乐志吧?

董明有些不明白简雍这一波操作是怎么回事。

许能这个时候解释道:“学生虽然是益州人氏,但是家母乃是武威人,我家舅舅在武威颇有人望,已经被宪和先生延请,做了武威主簿。”

董明这才恍然大悟,不过他还是问了一句:“武威....地处偏僻,靠近边镇,且出产不多...武威郡太守,品秩应该只有一千石的样子,你去做了功曹,跟现在相比不算升官吧?还去了边地,怎么想都不划算。虽然朝廷将武威郡守的品秩提到了两千石,但那也要看宪和做的如何了,若是做的不好,估计也就一千石,跟中原地区一个富庶的上县县令差不多的级别。”

此时各郡郡守虽说都可以秩比两千石......但实际上,根据郡的大小、没恶,太守的级别有中二千石至八百石六级。

“学生对自己,对宪和先生,对变法,对老师都有信心。”许能大声说道。

董明笑了:“好!既然你要去武威,那么为师便跟你说一下,到了武威只有该如何施为吧。”

许能闻言大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