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好老师 > 419章 想当工部尚书

三国好老师 419章 想当工部尚书

作者:野怪逆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19 来源:笔趣阁

刘辩听到董明的话之后,眉头微不可查的皱了一下,很快舒展开来,他脸上仍然挂着笑容,不过嘴角却不自然的向下走,很显然,他对董明跟自己唱反调,有些不高兴了。

但是不高兴归不高兴,他还不至于表现出来,毕竟刚才说了,大家畅所欲言的。再者他也清楚,董明大多数时候都是对事不对人,他既然开口说要设立一个常设衙门,那肯定就有他的考量。

不妨听听。

“尚书令为何觉得需要常设一个新的衙门呢?”刘辩问道:“毕竟大运河工程规模再大,也有竟时。常设一个衙门,岂不是有些多余了?这也是一种浪费啊。”

“陛下、诸位同僚,请听明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一定要设立一个常设的衙门。”董明站起来,对这种人抱拳。

在场的人看着他这个做派,心里明白,这位又要开始群喷模式了,保证能把所有反对的人说辩驳的哑口无言。比方说袁逢,每次事后都扼腕叹息,当时要是怎么怎么说的话,那该多好,肯定能够辩倒董明。

“尚书令请讲。”刘辩对董明伸伸手,舞台交给你了,请开始你的表演吧。

董明笑了笑,走到了中间,朗声道:“先说一下,这新设的衙门,并不是为了大运河而设的。在下认为,应该专门设立一个新的衙门,负责全国的营造之事。大运河就是这新衙门的第一个大型的国有工程项目。既然有第一个,那肯定就有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无数个!比方说修建跨越长江黄河的大桥,打通巴蜀之地的通道,修补长城,给长城贴瓷砖....”

“咱们总不能每一次有大型工程,就重新设立一个衙门吧?又或者从两千石抽调一个人专门负责吧?陛下,微臣实话实说,像大运河这样动辄十几年、几十年的超级工程,微臣这边还准备了好几个。所以,咱们需要一个有领导超大工程能力和经验的衙门,专门负责这些。能力和经验总不能凭空而来吧?得需要一个一个工程喂出来。想要喂出来这样的有经验有能力的衙门,就必须得是个常设衙门。”

“伯照此言倒是有几分道理,不过这新衙门必须的主官必须得是两千石不成?”蔡邕皱着眉头问道。

董明闻言点点头,道:“主官必须要是两千石,不过这主事儿的倒不用,有个千石就行了。”

董明这话一落,刘辩的立刻就高兴了,蔡邕也点了点。眼下大汉朝两千石的官职,除了一些两千石的郡守之外,大多数两千石的官职都是摆设。政务处理都在尚书台,审核都在刘辩这里,执行都在蔡邕那里。蔡邕下发到各个具体衙门的时候,都是下面的人在做事。三公九卿干嘛呢?养老!有大事的时候出来商议一二。

简单地说,坐到了两千石的位置,您就跟实务不沾边了,进入了决策圈。权力和地位不能说没有,但是要说捏在手里面实实在在的权力,那还真没有。

将军除外。

眼下朝廷册封的将军,**成都是有实权的,无他,人家手里面有兵。比方说黑山贼张燕,人家就是大汉将军,而且还是个听调不听宣的将军,横的一批。

不光如此,这位平难中郎将还监管黄河以北的山区民政和治安事务,每年也可以向朝廷举荐孝廉,派遣计吏来洛阳上计。去年上计的时候,张燕直接就是最高等的评价,他的计簿尚书台连翻看都没有翻看。

惩罚人家?不好意思,人家在山里面聚众百万,朝廷真的没那个实力和精力。

当然新的衙门肯定不可能是武职,在董明的计划里,这新的衙门只负责居中调度,调配物资、人手,监管工程进度和质量。真正施工的人是建设兵团和各地方的民间力量。

说白了,就是建设兵团加各地世家。

“既然如此,那这新的衙门什么时候成立?要等到大运河开凿吗?”刘辩又问了一句。

袁逢摇摇头:“到时候就晚了,筹备衙门需要时间,需要磨合,还需要一些小的工程来练练手。今年就设立好新的衙门,明后年才有可能开始大运河工程。”

刘辩对大运河的开凿有些迫不及待,听到袁逢的话之后,立刻道:“那就今年就新设这个衙门吧!尚书令,这计划是你出的,这新衙门的设立,你看怎么来比较合适?说出来大家商量一下,商量好了之后,下一次朝会就拿出来。”

董明点点头,对刘辩道:“新设立的衙门,可以叫工部,主官两千石工部尚书,这是一个虚衔,不管事儿的。真正主事儿的是工部的副官,千石官,工部侍郎。”

“其属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郎中各一人,八百石;员外郎各一人,四百石。工部郎中、员外郎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虞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虞衡、山泽之事,而辨其时禁。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工部主事三人,屯田主事二人,虞部主事二人,水部主事二人,皆为百石官。”

董明说的很慢,但是声音洪亮,咬字清晰说的很是顺畅,没有丝毫的停顿,一看就知道是早就有所准备的。其实这玩意没啥好准备的,就是系统给他的资料,他照本宣科的背出来罢了。

其实就是三省六部制中,工部的设置,稍微改了一下。董明这是根据唐朝时期工部的配置来安排的,倒不是说这个就很好,真要往后,按照后世的建设部啥的来做,那肯定更科学。可是那不一定适合当下的政治结构,反而是三省六部制,要更加适合当前的状况。

当然了,这也是董明自认为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工部只要设立了,就是一个信号!变法的触角终于延伸到了上层建筑的领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等众人都消化了之后,他继续道:“工部单独设立监察官,六百石,直接对陛下负责。监察官有数量不等,每个工程至少一个监察官,工部内部也要有一个监察官。各工程监察官主要监察工程质量、保证施工者依照工期完成建设任务。工部内部监察官,则负责内部反腐,内部监督。与御史不冲突。”

董明最后一句话是说给夏允听的。夏允笑着对他点了点头。

董明又说道:“除此之外,还要配一批小吏,这些小吏没有品秩,但是要有月钱。按照洛阳的物价来算的话,平均每月应该有八千钱的月钱才是。不过微臣想的是,既然发月钱,那就整个天下所有的小吏都给发月钱,多寡按照各地的物价水平来计算。不过这是另外一件事了,先说工部的事儿。”

“工部大概需要一百来号人,设立之后,第一项大型工程肯定不是开凿大运河,那样有些难了。”董明顿了顿,道:“第一项工程,是河北水网连接工程。”

“这是什么?”刘辩印象里好像没有这个东西,将大运河的资料拿出来翻看了一下,也没有发现。

董明解释道:“这是大运河其中的一部分,不过这一段对规模对整个大运河来说,算是个小工程了。河北水网连接工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淇水入黄河处下大枋木使成堰,遏淇水入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古道以成渠,以淇水、荡水、洹水为上源,利用纵贯河北平原的清河故道至青县附近,注入滹沱河,这一部分微臣称之为白沟渠。”

“第二部分,从青县东北引滹沱河水北入泒水。这一段就比较简单了,只要将两条河连起来即可,具体的规模还得去实地考察一下,不过这是工部的事儿了。这一段工程是平虏渠。”

“第三部分,南起泉州县,上承潞河,下入鲍丘水,这是泉州渠,不过还需要从沟河口向东凿渠入濡水,凿出来的这条河称为新河。这两者加起来都是泉州渠工程。”

“最后一部分,凿渠引漳水,自河北曲周南,东至大名西北,注入白沟,借以沟通邺和四方的漕运,此为利漕渠。”

“诸位大人可以想一下,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和利漕渠的开凿,完全可以贯通河北平原的运河网工程,使得整个河北平原的水道运输更加便利。对农业、商业、军事、出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他们还会成为整个大运河工程的一环。”

“陛下,诸公,你们觉得如何呢?”

董明说完,对刘辩行了一礼,然后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觉得如何?

刘辩还是挺无奈的,每次董明问诸位觉得如何的时候,他都觉得没啥好说的。想来下面的这些臣子们,也跟他一个感觉。您把什么都说的清清楚楚的,我们能怎么觉得?

要么反对,要么查漏补缺。

可是也没有反对的计划啊,那就只能查漏补缺了。好在这一次,董明只说了一个大概,有很多细节上的东西还可以讨论。董明坐下来之后,刘辩就带着其他人围绕着整个河北水网连接工程四大段五个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包括工期、分配、人员调配、需要多少人手都商量了出来。只要工部筹建完毕,这边就能给出一个详细的施工计划。到时候只要不是个傻子,那一定能够按时按量完成。

当一切都商量好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事实上,还有很多事要说,且不说大运河了,就是河北水网连接工程,也有很多事情没有解决。前面说的那么热闹,都没有触及最核心的地方。

利益分配。

工程由工部负责和监管,但是工部一百来号人不可能上去开凿水渠吧?他们能做的就是外包给建设兵团和地方。建设兵团那一部分且不说,外包给地方的,给谁,怎么个外包法,这些承包的人要担什么责任,尽什么义务,有什么好处?

重点就是最后一点了,有什么好处。

君子不言利,可在场的这些人都是当官的。能坐在这里的官员,哪一个配称君子?官员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在做事情的同时,分配利益,尽可能的让每一方都满意。这样才能长长久久。

这事儿得有人起个头,大家才能商量,君子不君子的不重要,但是表面还是得粉饰一下。大家要的是个面儿,面子里子都照顾到了,那就是皆大欢喜。当然了,若是面子照顾不到的时候,能照顾到里子也行。

不挑。

这事儿,肯定是董明挑头,他不在乎这些。利益均摊,大家一个马勺吃饭,谁也别亏了谁,能把事情办妥了就成。不过今儿个太晚了,刘辩、袁逢、蔡邕这样老的老、小的小的已经扛不住了。

尤其是蔡邕,身子骨不太好,熬到现在,已经支持不住了。

众人散了之后,蔡邕也没有回家,就近在班房里睡了。董明自然也没有回去,但是他也没有睡觉,倒不是他不想睡,而是他不能睡。

袁绍、夏允、阴循、刘备四个人联袂而来。

“为了大运河来的?”董明见阴循也在,便知道这些人是为了大运河工程来的。更具体的说,前面三位是为了各自的家族来的,倒是刘备,董明不太明白他是来做什么的。

袁绍点点头:“某家也不拐弯抹角了,河北水网连接工程,袁家承包一部分;大运河工程,过了徐州之后的工程,我袁家包了。”

阴循笑眯眯的说道:“某家也是这个意思,不过我们阴家没有袁家那么财大气粗,只要一小段即可,靠近南阳就行。”

“你呢?”董明看向夏允。

夏允笑了笑:“这事儿某家可不敢想,夏家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我来找伯照是为了工部的事情,不知道工部的人手是从外面招,还是在朝廷里挑?”

“这事儿,在下可不知道。”董明笑着回道。

夏允笑道:“总之,工部成立之后,还望伯照能够帮衬一二。”

具体需要董明帮什么,夏允没有说,兴许是不方便说吧。不过董明却也清楚,不外乎给夏允的子侄安排一两个职位,混一些功绩罢了。董明对这个倒不是不反对,只要有能力,他不怕人说任人唯亲。

这事儿董明答应下来,基本上就算是成了。因为不管这衙门最后谁来主事儿都得承董明的情。再一个夏允加董明,捎带着袁绍,三独坐合伙给一个人要个几百石的官职,刘辩就算不愿意,也得捏着鼻子同意。

当然了,这人也得真的能用才行,不然董明虽然不至于拒绝,但也不会当回事儿。

他们三个人说完之后,刘备开口道:“某家想当工部尚书!”

“啊?!你想做工部尚书?”刘备的这句话让董明既意外,又觉得好笑。

“玄德...就算你想做工部尚书...也得跟陛下说啊,跟伯照说有什么用?”夏允忍不住提醒了一下。

“某家想先征得伯照的同意。”刘备笑得人畜无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