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铸刚明 > 第三百零一章 河套移民近况

重铸刚明 第三百零一章 河套移民近况

作者:青史昭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36 来源:笔趣阁

西南之事定下后,朱由检就放松了下来,这一件大事基本上可以说是定下来了,朱由检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高兴起来的朱由检仿佛有着很无穷的精力,接下来一段时间,朱由检接连召见了六部在京的主事人,每一次召见几乎都是半天。

每一次走出皇宫的诸位大臣都感觉从皇上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一些事情都变得通透起来。

而随着朱由检对于朝廷这段时间正在推进诸多大事的插手,或许是因为朱由检给他们的压力,或许是朱由检的指点,这些事情的进展不由得加快起来。

在这之前南方有相当一部分的官员上书请求在江南暂缓一些政策的实行,朱由检全部将这些人斥责一番,责令他们必须予以配合,诸项事宜必须快去推进,不得拖延。

在朱由检的强力要求下,这些政策开始真正的越过长江,向南方各省推进。

在之前的操作中,诸位中央朝廷官员们明显的感受到南方的阻力明显比北方要强。于是不得已之下多位尚书、侍郎现在直接南下南京,全面指挥南方的工作,就连田尔耕也去了南京主持南方的锦衣卫工作。

这些事情交代完毕后,朱由检又开始召见朱燮元等从西南进京的将领,开始一个又一个谈心,并且详细的交代西南的一些必须要注意的事情,有些事情还是需要做出一些改变的。

就这样时间渐渐过去了大半个月,这一日,黄立极向朱由检提交了他们划分好的湖北、湖南两省的省域,这是他们考虑了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皇帝当时的意见。

朱由检看了看,大体上和他当初划分的差不多,变化也就是几个县的划分,有些县从湖南划归湖北,当然也有相反的。

朱由检听完黄立极的解释,朱由检觉得很有道理,这就像汉中归陕西管而不是四川一样的道理。朱由检不得不同意这些人的考虑还是跟周全的。

朱由检也就直接同意了,当天朝廷就向天下颁布了这一条分省的政令。

这件事情在地方上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毕竟之前了解情况的六部九卿级别官员并没有湖广的,中央和地方上可还是有不少湖广籍官员。

对于他们来说湖广被拆分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好消息,本来朝堂上湖广出身的官员就不多,他们的势力本就不大,再也不能喝江南出身争雄。

要知道他们湖广一系的官员在数十年前在官场之上还是极有份量的,尤其是在万历初期,他们湖广一脉可以说是风头无俩,可惜后来沦落到所谓的齐楚浙党,现在就更加的凄惨惨了。

若是湖广被拆分,本就不强的湖广势力还要一分为二,那他们湖广出身的官员在大明朝还要怎么混下去?在其他人的打压下他们还怎么活?

京城的众位大佬都清楚这样的情况,可惜没有人会在意他们这些人的想法,湖广一分为二对于其他地方的官员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好事情,他们不拍手叫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湖南湖北分拆的正式确定也就意味着新的数个高官官位诞生了,朝廷的大佬们都不愿意放弃,周应秋没有办法只能将一些较为合适的官员呈给朱由检,即便如此最终交给朱由检的名单有五人之多。

朱由检倒是没说什么,湖南布政使司的官员还是很重要的,马虎不得,于是他将这几人都叫到皇宫交谈了一番,最终朱由检选任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选户部都给事中王家彦担任湖南巡抚。

其余几位倒也是不错的人才,在地方上都是相当不错的,可惜和王家彦相比还是差了不少,他们被朱由检安置为湖南的左右布政使、按察使。

这位王家彦的身份不一般,他在户部任职多年,按理说算是郭允厚一系的人,但同时他又和孙承宗同年,又算得上是孙承宗一系的。

当然这些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位王家彦的本事还是相当不错,完全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在分拆湖广的同时,湖广原有的三个巡抚,即湖广巡抚、郧阳巡抚、承天巡抚,被朱由检去掉了两个,改了一个,仅仅剩下一个湖北巡抚和湖南巡抚。

大臣们自然是很乐意的,尤其是承天巡抚这个官职文官们几乎没有人喜欢。

若不是为了顾及影响,朱由检都想把承天府给恢复原名安陆州,当然安陆府也很不错,不过现在不是时候,这承天府还不是目前的他能够动的,承天府所代表的东西还是比较重的,不可轻动。

这些事情确定之后,朱燮元等人也就准备回西南,朱燮元等人走的时候已经是崇祯元年四月十五日,距离他们来到京城已经将近一个月了。

朱由检又亲自将朱燮元等人送出京城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重视。他们随行的还要王家彦等数位湖南官员,同时还有朝廷为了西南改土归流之事派出去的一些人,他们将会对朱燮元提供一些帮助。

将他们送走后,朱由检松了一口气,凭借着这些人,西南之事自己应该是不用太过担心了。

朱由检于是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北方移民之事和新粮食的推广上。

朱由检将徐光启叫到皇宫,详细的了解了一番新粮食的推广事宜。

详细询问之后,总体而言朱由检还是很满意的,南方就不用说了,他们已经种了数百万亩的土豆。北方育苗用的土地已经准备好了,育苗用的种子已经运到山东,很快就会开始育苗工作,各地报名的人络绎不绝。

了解清楚后,朱由检发现不用这件事情徐光启做的很好,已经不需要他操心了,完全交给徐光启来办就足够了。

说实话,朱由检完全没有想到在崇祯元年红薯、土豆的推广能够达到这种程度,要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一直到数百年后,红薯的最高种植田亩数也不过全国土地的一成罢了。

朱由检明白,自己还是小看了古代朝廷的力量,当整个朝廷的力量集中起来去作一件事情时,它所能够产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即便这个国家的皇权不下县。

更何况这件事情又极其符合天下几乎所有人的利益,除了一些大粮商。

而满足了这些条件的粮食新作物推广,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的住了!

新粮食的推广既然不需要朱由检的关注,他便将目光投向了北方大地。

此时的长城以北,一切都显得格外忙碌。西边刚刚被卢象升攻打下来不久的黄河后套地区此时也是被打破了沉寂,这里已经数百年没有这么多人了。

后套地区也是水草丰美,和前套地区也不差分毫,因此朝廷对这里也是十分重视。按照朝廷的规划,这里将被安置移民十万人,修建城池五座。

现在到达这里的移民已经将近十五万人,这里的五座城池基本已经建成,不管是城内还是城外都充满了人,以前那种百里无人烟的画面已经完全消失不见。

城池周围现在布满了人影,他们皆是一脸笑意的在土地上耕耘着,脚下的一片土地再过十年就将属于他们了,这里的一切都充满着希望。

有的人弯腰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闻闻,脸上的笑意更甚,这么肥沃的土地,为何以前没有人种啊,真是作孽啊!虽然这样的动作这段时间已经重复无数遍了,但是他们仍然忍不住去重复此事。

后套向东,河套地区的中心,归化城,卢象升站在城头,看着城外正在忙碌这开垦土地的农民,他露出了笑容。

这段时间的努力总算是没有白费,为了加快进度,前套地区在原本的一些卫城的基础上重建、扩建了新的城池,这里现在已经有六座城池。

他卢象升带领着近三万军队、数十万移民百姓以及五万俘虏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在这里修筑了十座小城以及两座重镇,虽然这些小城都是土墙,但是它们的坚固程度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毕竟他们基本上不会受到蒙古人的进攻击。真正的重点是那两座重镇。

阴山以南的土地已经完全属于大明,这片长达千里,宽数百里的肥沃土地上,已经有近五十万大明百姓以及五万大明军队。

阴山是一座高大的山脉,是汉人的天然屏障,因此为了防备蒙古人的入侵,卢象升在阴山的一些重要通道修建了关隘,这些关隘卢象升可是花费了不小的精力。

并且在阴山东西两侧修建了两座大规模的城池,他们将会是抵挡蒙古人入侵的前线,一座城驻守士兵一万,归化城居中负责调度、增援。

同时按照朱由检的命令,卢象升在阴山中段以南修建了一座巨大的马场,被朱由检命名为“阴山军马场”。

现在这里有些三万余匹军马,这些有一半是从土默特部以及后套诸部落手中获得的,另外一半是卢象升派人越过阴山向北或者向西攻打一个个的蒙古部落抢回来的,一方面教练新兵,另一方面强多一些马匹。

为了这个军马场,皇帝从太仆寺调过来几位很有养马经验的官员,这才几个月功夫,马场内的马匹看起来都精神了不少。这段时间是马匹发情的时候,很快这些母马就要怀孕了,明年马场就能增加不少小马。

因为卢象升的不断进攻,阴山北侧和西侧的蒙古人不是向大明投诚,就是远遁而去,因此大明在河套的势力范围已经超过了河套这个区域,向周围扩展了不少。

卢象升也用这个行动向大草原宣布,战无不胜,曾经让大元亡国的大明军队又回来了!

因为些种种原因,卢象升相信这里必然稳如泰山,只要再过几年,这片肥沃的土地定然可以养活数百万百姓,这里必然将会成为大明百姓繁衍生息的宝地!

据他的了解,皇上从陕西向河套移民的举措短期内是不会结束的,毕竟陕西的旱情越来越严重了,今年的小麦很多人又是颗粒无收,听说朝廷已经开始调运粮食了准备赈灾了,陕西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自发向河套进发了。

这里,河套,以后定然是繁华之地,前段时间大明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这里以后说不定也会是新的省,这归化城他卢象升就觉得很适合作为一省之治所!

只是不知道朝廷还有没有银子了,他在河套负责很多事情,他很清楚将五十万百姓从陕西移民到河套到底要花多少银子,虽然这笔银子现在似乎是从信达钱庄里拿出来的。

现在据卢象升所知,这里的百姓几乎每户都欠信达钱庄不少银子,移民们拿着这些贷款来的银子购买粮食、农具、日常生活用品等等,当然钱庄的利息倒是很低,低的让卢象升乃至温体仁都惊讶!

他们都是见多识广之辈,民间的贷款利息究竟有多高,可以说一不小心就会讲家中视若珍宝的土地给搭进去,皇上现在的做法绝对算的上是大大的仁政了。

虽然现在仅仅之是运用在河套这数十万民众之间,但假以时日用在全国都是很有可能的,现在不是一点儿差错都没有出现吗,若是做成了,仅此一项,满朝诸公皆可称为贤臣,皇帝也定然是一代明君。

当年王安石为了整治民间高利贷之事,实行了青苗法,结果好事做成坏事,现在皇上仅仅凭借着信达商行就如此轻易地做成了,简直是不可思议。

就连前不久刚刚来过这里找温体仁的郑三俊也是非常惊讶,原来事情的解决如此之简单。当时的郑三俊得知具体情况后简直是欣喜若狂,他仿佛是找到了一条通天大道一般。

没错,郑三俊实在是太激动了,高利贷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千古难题,若是能够将利息降低数十倍,那可真的就是万家生佛了。

……

求订阅,求推荐票,求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