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铸刚明 > 第三百零二章 意外的效果(求订阅)

重铸刚明 第三百零二章 意外的效果(求订阅)

作者:青史昭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36 来源:笔趣阁

即便是这些银子朝廷没有用出来,朝廷花费的银子也不是一个少数目,修建的这么多城池,至少也要花费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两白银,而河套向东,直到开平,还有数十座新修的小城,那也要数十万两银子。

再加上之前的河套大战、西南叛乱,至少也是数百万两银子。朝廷什么时候这么有银子了。

卢象升可一点都没有从负责修筑城墙的工部官员那里听说他们缺银子了,似乎经费非常充足,而且据他所知,和以往不同,自从皇上登基以来,九边军队的军饷就从来没有拖欠或者少过,每次都是足额发放。

卢象升有点儿想不通,大明是怎么突然之间不缺银子的?甚至不仅仅是不缺,皇帝花银子也似乎非常大方,就连对于他们这些有功将领的赏赐也增大了很多,甚至直接就是数千两上万两银子的赏赐。

不过既然想不通,他也就不想了,不管如何,现在局面一天比一天好转,总归是有盼头的,说实话他也想弄个爵位,最好是一个世袭罔替的爵位,为自己的后代谋一个好出身。

………

从河套向东的漠南草原,人数越来越稀少,但仍然可以看到在某个河流旁聚集着大量人,他们同样在忙碌着开垦田地、修筑城池、修造各种各样的灌溉水渠。

这一部分的人多是从九边的山西镇来的军户,山西镇原本就是内长城,也是内镇,以前就在大同镇的保护之下。

一个月前,朝廷下旨取消了存在两百余年的大同镇,大同镇的大多数军户被取消了军户身份,卫所原本的土地全部分给了军户们。

对于这一点很多军户们都是很愿意的,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本身已经和农民一样了,只是差了一个名分罢了。

山西镇没有土地可分的近两万户不得不北上来到草原,在这里分地,还好朝廷也做出了一定的补偿,若是愿意到草原来的,分得得土地数目比在山西镇分田多五成。

这些人倒是也很积极,他们来到了这一片划归大同镇管辖的漠南草原,被朝廷划分了土地之后,他们也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再加上他们都来自山西镇,大家也都相互熟悉,很快就开始了土地开垦和城池修筑,进展也相当不错。

对于朝廷对他们的政策,他们也很满意,他们没有想到朝廷竟然还记得他们。

同时得到一些消息的山西贫民自然的拖家带口跨过长城来到草原,尤世禄也不介意,只要过来,他们都收,都发土地,反正他们这里极其缺少人手,他们需要的银子都是信达钱庄提供的贷款,这里的土地足够多,再多的人口也不怕。

反而是城池的修筑等等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因此现在归于大同镇管辖的这片地方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这其中有五万人是自发前来的。

可惜相对于这片庞大的土地而言,这些人数还是太少了,无奈之下,朝廷只能够挑选一些位置重要或条件优越的地方修建城池,在城池与城池中间用军队来修建道路,还好朝廷给修筑道路的士兵们增加了军饷,不然的话这些人可不会这么勤快。

现在这里虽说仍然萧条,但是也有了几分人烟。现在的大同镇几乎已经将重心渐渐的向这片草原转移,在这片土地中心,靠近集宁海子的地方修筑了一座坚固规模较大的城池,命名为集宁城。这里以后将会是大同镇的驻地,当然以后可能不叫大同镇了。

这里靠近水源,附近极其适合开垦土地,而且是易守难攻之地,是一个好地方。

………

从此再往东就是开平城周围了,这里现在完全是由宣府镇管辖了。这里的景象要比集宁城周围要好得多,人口多了很多。

这里更靠近大海,天然条件也比大同镇一段也好不少,这里河流众多,土地也更加肥沃,能够承载的人口自然也更多。

杨国柱同样在这里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宣府镇人数本来就是九边之冠,经过这次详细整顿后,仍然无地可分的超过三万户,近十五万人口。这些人现在已经全部安置到开平城附近。

然而现在在原喀喇沁部驻地的百姓真正占大头的其他百姓,从北直隶各府北上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很多无地的百姓们听说这里分发田地,而且地方又不远,就简单的收拾一些行礼,就拖家带口跟上大部队直接北上了,再加上北直隶原本就存在的一些辽东难民。

甚至还有很多百姓直接是从辽东沿海的海岛之上坐船到达大陆,穿越辽西走廊,来到了这里原本属于喀喇沁部的草原。

短短数月时间,抵达这里的百姓竟然多达三十万。一个多月前,杨国柱就快支撑不住了,他完全没有准备好接待这么多的人。

还好这里距离北京很近,朝廷很快就得知了这里的情况,于是朝廷紧急向这里调运了大量的物资、大量的官吏、工匠,甚至将喜峰口和古北口的军队也都调过去了,还好现在这两个地方还算是比较安全,毕竟原本这段长城北方的草原喀喇沁部,也就是现在属于大明了。

现在既然移民这么多,那就直接在长城以北再次修筑百姓居住的城池,在更北方修筑用于军事的堡垒,以抵御可能的危险。将战略纵深向北大大推进百余里。

还好这里还能直接从古北口通过水运来运送物资,一路逆流而上,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然的话很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另外就是这里正在进行的互市,很多物资在开平都是相当的充足,信达商行直接拿出银子来购买,也省下了极大的运输费用。

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开平周围的大明军官民团结一致,再加上数量众多的蒙古人俘虏可以使用,他们修筑了多作城池,运输了大量的物资,总算是将近三十万人给安置了下来。

同样劳累了数个月的杨国柱心满意足的看着城内、城外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相比于城外,城内的变化才真是巨大,城内那些大商人的府邸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都已经修筑的差不多了,其他的土地还在朝廷户部手中,现在的城内已经有那么一点儿大城市的景象了。

仅仅是售卖给大商人的住宅地开平城卖出了三万两银子,据少府估计,现在大明占据的漠南草原,通过售卖城内的土地,朝廷就至少能够挣回三十万两银子以上,而这仅仅是一部分,真正的大头还是城外的土地。

据少府说,等到此次红薯、土豆种植成功后,这些土地的价值必然倍增,到时候大明内地的人必然会蜂拥而至,到时候仅仅售卖土地就可以赚一大笔银子。毕竟不可能将这里的土地全部交给百姓。

甚至就算是现在来到草原上的移民们,土地也不是全免费发给他们的,这里和台湾不一样,台湾那里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而言,那里是蛮荒之地,那里自然是要提高待遇。

而这里就不一样了,朝廷规定,无论男女老少,每人可以分到五亩土地,这样基本上一户就是三十亩,足够了。但是这些田地每年收成的两成交给朝廷,一直要交够十年,同时对他们免税十年,十年内他们仅仅需要缴纳两成的收入。

十年后,这些田地才真正归属他们,到了那时他们就仅仅需要缴纳正常的税收。

这样的话,三十亩土地,足够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了,在大明内地正常的一户人家能拥有十亩土地就基本就可以过的不错了。现在是三十亩,足够了。

这些百姓们也都是会算账的,尤其是在涉及到自身的根本利益之时,他们自然明白这样的政策对他们是极好的。他们自然是极其愿意的。

这也是为何这里会吸引这么多百姓的原因。若是有人从大明上空观看,都能看到北方数省都有百姓成群结队向北方走去。

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还在陕西,之前或许是因为百姓们对于冬小麦还有奢望,他们有很多人在纠结一番之后并没有前往河套,而是看看此次的小麦收成究竟如何。

然而现在持续干旱的天气已经逼迫他们放弃他们的家园向草原而去。

当地官员也都知道了这个情况,温体仁、郑三俊等人已经开始调集人手处理此事,同时用信鸽、快马向朝廷通知此事,他们有些承受不了这么多的人数,必须要朝廷的支援。

其他地方倒还好,目前没有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情况,而北直隶的情况仅仅是特殊情况,他们中多数还是分布在北直隶的辽东难民。经此一事北直隶的辽东难民真的已经不多了。

这一切朱由检还不清楚,时间的传递总是需要时间的。

开平城段时间内涌入的大量人口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不管是开垦土地、修筑城池还是修建军事堡垒都方便了很多。

现在整个漠南草原的人口已经将近百万了,可以说整个朝廷都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

朱由检在知道这个情况时也是十分惊讶,不是说大明的百姓们对家乡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吗?怎么会如此轻易地、自发地离开自己的家乡?这很不正常!

惊讶过后,朱由检更多的是庆幸,庆幸他有少府。

按照计划,整个崇祯元年朝廷要在这片草原安置五十万人口,没想到现在仅仅才四个月,就已经有一百万人了。

这已经超过了朝廷的补给能力了。虽然这些百万民众并不是难民,不是一无所有,但是他们能带的东西并不多,其他不易携带的东西都被他们给换成了银子。

在短时间内,漠南草原竟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这些移民需要去购买各种这样的生活物品,尤其是种植工具、粮食等等,甚至就算他们没有银子,信达钱庄也愿意贷款给他们。

因此这里突然形成了一个大市场,这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这是一个对商人来说的好时机。

而在大明现在最大的商人不是别人,就是朱由检。少府可没有忽略这个大好时机,其实在之前沈继尚就预料到了这个大好机会。

毕竟少府现在可是掌控着大量的粮食以及其他的物资。

少府在漠南移民前就开始囤积了物资,并且按照朱由检的一些知识,少府物资定的价格并不高,仅仅是略微盈利罢了。

然而之后急剧增加的移民,使得物资的消耗极大,幸好少府还有庞大的运输队伍,很快北方多省的物资开始向河套地区快速运输。

与此同时,北方很多的商人也察觉到了这个情况,也开始运送物资前往漠南,然而,他们可和少府不同,在发现少府准备的物资已经不多,漠南已经缺少物资之后,纷纷开始涨价。

然而他们终究是小看了少府的力量,仅仅用了半个月,漠南的物资就开始极其充盈。这里的百姓纷纷他们这些趁人之危的商人,转而购买少府的粮食等物资。

甚至商人们狠心将价格降到和少府信达商行一样时,朴素的百姓们仍然抛弃了他们,对他们不屑一顾。

无奈之下的众商人只能将价格再次下降,这才将手中的东西给兜售出去。最后一算,他们最终还是赔本的。

然而他们并不愿意放弃这个庞大的机会,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是改头换面,换了一个身份继续来到这里按照信达商行的价格售卖物资,这样他们至少还是有利润的。

就是在少府的控制之下,漠南的一百万移民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就连官场上的的一些官员对于少府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并不只有温体仁、郑三俊等人是聪明人,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少府的一些作用。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陕西大规模的民众自发向河套地区移动的奏本终于抵达了京城。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