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铸刚明 > 第四百四十八章 延安府的奇景(求订阅)

朱由检点点头道,“李爱卿,朕准备将漠南地区划分为两个布政使司,西侧以河套地区为中心,归化城为治所,成立河套承宣布政使司。

东侧则是以开平、大宁、白城为中心,以开平为治所,成立漠南承宣布政使司。

朕已经决定停止河套地区的移民,今后移民的重点也将转到大宁附近,同时移民的来源也主要是北直隶一带,大宁、白城地区预计还将移民百万人左右。

同时这里还靠近建奴,需要面对建奴随时可能出现的威胁。各方面的事情极为庞杂,设立布政使司后需要一个有为的官员来管理这个省。

爱卿你敢作敢为,颇有能力,同时又能严格要求自己,朕认为爱卿你是一个人才,朕希望爱卿你能担任起这个要职,担负起这个重任,替朕管理好这个新的承宣布政使司。

爱卿觉得如何?”

忍住心中欢呼的李仕亨勉强听完了朱由检的这一席话,他跪在地上,真诚说道:“谢皇上厚爱,臣知道这漠南布政使司的重要性,臣自己也有能力去完成陛下的重托。”

“好,过不了多久朝廷的命令就会到来,爱卿你就是漠南左承宣布政使,漠南不比他处,爱卿还是需小心谨慎,一切都要慎之又慎。”

………

处理完此事后,朱由检在山西的重任基本上已经完成,第二天一大早,朱由检就再次离开了大同,继续南下,目标太原府。

对朱由检而言,这次既然出来了,那就要多看看,去山西省治所太原城看看也是颇为不错的。

一路上朱由检惊奇的发现,山西的百姓似乎过的还勉强算的可以,也没有什么流民之类的,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的百姓也大多都是面色不佳。这样的结果还是让朱由检的心情有些沉重,大明的百姓生活仍然艰难啊。

朱由检也进入过几个村庄去实地查探百姓们的生活,他发现深入山西内地后,百姓的生活还不如大同,甚至不如到漠南的移民。

众人越来越靠南,不仅是朱由检就连周应秋、刘宗周两人的脸色也不由得沉重了起来。

从一个村庄出来,望着前方那破败的村庄,朱由检心中一叹,这一切还是任重而道远了。

坐在南下的马车中,朱由检有时就在想,还不如直接土地改革算了,一了百了,既省事还一劳永逸。

可惜啊,自己却是大明最大的地主,这种事没法做。

朱由检也问过这里生活艰难的百姓,为何不去北方的河套,答案也很简单,最主要的还是故土难离!

甚至有的人直言不讳的说道那里不太安全,万一那一天蒙古鞑子打回来怎么办?

整个队伍都因为朱由检的心情不佳而变得烦闷起来。

经过三日的急行军,大军终于靠近了太原城。

当天晚上,太原布政司衙门,朱由检召见山西一众高阶官员,听取了众人对于山西各项政策的汇报。

大部分都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的,主要的还是两点,山西两年中离开山西布政司移民漠南的百姓多达八十万人,这个规模很大了,有山西官员提出山西人力大量流失希望能够禁止百姓离开。

可惜朱由检不置可否,拒绝了这不少官员的情愿,现在山西百姓的生活都成什么样子了,只有离开这里才能走好日子可以过。

第二点就是借助于崇祯元年山西的大旱,山西省以工代赈,动用了超过五十万的流民,修筑了大量的水泥官道,同时也按照朝廷的要求将官道分为不同的级别。

现在一年半的时间过去,山西一共修筑了长度超过两千里的水泥官道。目前已经做到了府城与省城皆有水泥大道。

对于这一点朱由检很是满意,这样的进度已经是非常快了,整个大明恐怕只有陕西还能够和山西强一点,其他的地方进度就太慢了,天之脚下的北直隶也比不过。

老老实实的听完山西官员的汇报,朱由检接见了太原锦衣卫千户所千户耿云汉,此人倒是没有辜负朱由检的期望,将他在山西一年时间中锦衣卫的所有收获抖落的极其干净。

听完山西某些官员的恶行,朱由检倒是没有生气,果然啊,**是打不完的,上一次全国官员大计结束才一年时间,那一次倒了多少官员?现在怎么又成了这个样子?

朱由检从这些人中剔除了一大部分能做实事的人,剩下的人就交给锦衣卫和山西官员按照大明律处理便是。

处理完这些事情,朱由检就住到了山西晋王府,准备好好的和现在这位晋王朱求桂唠唠嗑,这位朱求桂和大明的众多亲王一样,在封地里老老实实的,非常低调,日常也就是搞一些银子、土地之类的。

据税部所奏,之前对大明亲王的征税中,这位晋王交的税也算得上是大明一众亲王的中上了,对朱由检来说这又是一个好的考察对象。

当天晚上朱由检还和朱求桂举办了家宴,一片其乐融融之相。

第二天朱由检召集这晋王府的锦衣卫、王府长史等人详细的了解了一番现在的这位晋王,结果还挺好,这位晋王倒是颇为不错,此人对于王府中事基本就是不关心,就是一年半前突然有了画画的爱好。

和朱求桂相处一段时间后,朱由检发现这位晋王并不是对王府事漠不关心,仅仅是聪明的表现罢了,尤其是在秦王之事发生后。或许这种情况是这位晋王刻意表现给朕的。

这位晋王是有大智慧的人啊。

不过人家愿意喜欢画画,那朕还能不让人家喜欢吗?你随意!

在太原城停留一天后,朱由检再次出发了,这一次他要去陕西,先去延安府,之后就一路向南,到西安城。

朱由检离开太原城后,晋王府书房中朱求桂长松了一口气,到现在他终于确定了,这位皇上对于宗亲还没有那么的绝情。

但是这位皇上也是绝对的心狠手辣,他在心中默默的下定决心,以后当今皇上让本王做什么,本王就做什么,紧紧跟着皇上的脚步。

而太原城内却并不平静,锦衣卫千户耿云汉将他搜集到的证据交给了山西左右布政使、左右按察使、指挥使,在这个时间,这些人自然明白这究竟是谁的意思,没有人敢怠慢。

众人皆是雷厉风行,当朱由检来到黄河的渡口时,抓捕行动已经开始。

站在黄河的渡船上,望着脚下奔腾不息的黄河,朱由检原本郁闷的心情也放松了不少,希望陕西的情况能好一点儿,朕这两年可是在这里投入了多少东西,可千万不要让朕失望啊。

刚踏入延安府地界,众人就敏锐的感觉到不对劲,这里有些过于冷清了吧,要知道这仅仅是一河之隔离罢了,怎么变化这么大?

一连经过两座县城,皆是有这种感受,不仅仅是乡村,县城中差不多也是这样。

这不说是和北直隶相比了,甚至还要比山西差上不少,人都去哪里了?

这里可是陕西,自古以来都是人口稠密的地方,明末就更不用说了,不然的话,那李自成等人怎么可能从陕西起势,这里的众多人口给他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就算是移民了,也不至于有这么大的效果吧,那就太夸张了。

朱由检等人也不着急赶路了,开始在路途上仔细观察着,这里虽然是人少了很多,但是土地上大多数都种植着玉米或红薯,抛荒的也不是没有,大约有三成左右,抛荒的土地上皆是长着青草,有时还能看到零零散散的树苗。

朱由检派出去很多人去探查这里的情况,两天后,在延安府城外三十里处,朱由检以及周应秋等人在获得大量信息的情况下粗略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延安或者是说整个陕北的土地还是颇为贫瘠的,粮食的产量非常低,一年辛辛苦苦下来甚至是很难吃饱,但是偏偏这里的百姓数量还真的不少,于是这里的百姓生活颇为艰难。

因此当朝廷收复河套的消息传过来时就有胆大的百姓偷偷向河套地区跑,跟何况之后朝廷竟然鼓励百姓们去河套,还给利息极低的贷款,朝廷还分地种,地租仅仅两成。

这里毕竟距离河套太近了,他们都清楚河套的土地情况究竟如何。

于是这里得到百姓几乎都疯了,大家都是拖家带口的前往河套。有的甚至一整个村子都走了,原本诺大的村中可能仅仅一两个月以后就只剩下了村中的一家或两家地主。

百姓们的土地大部分被朝廷低价买下,而后又租给还愿意留在延安却又没有地的百姓去种。

大量的百姓离开后,那些地主们真的傻眼了,没有人了,自然也就没有人再愿意做他们的佃户了,留下的百姓中除了自耕农都给朝廷种地了,朝廷只要两成地租。

没有了佃户,地主家中的数百上千亩土地自然也没有人种,你总不能让地主自己去种吧。

没人种也不能让它们荒啊,要知道土地一旦荒芜几年,之后几乎就是一块儿生地了,再开垦难度极大。

没有办法的地主们只能去降低田租,然而他们以前是什么样子这里的百姓们可是清清楚楚,完全可以说是恶贯满盈,以前是被逼无奈,为了生存只能种他们的地,忍受着六成乃至于七成的地租。

现在即便是地主们只收一成租,仍然没有人愿意种他们的地。

于是地主们是真的哭了,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将土地卖给朝廷,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延安府的土地就是白菜价,完全是没人要,朝廷给的价格自然是按照市场价,自然不会欺负他们的。

地主们虽然不愿意看到自家祖辈辛辛苦苦挣到的土地就这样被贱卖掉,但是心中再不愿意又能如何,只能心如刀割的将自家的土地买掉,以前十两纹银左右的一亩上等田地,现在仅仅是一两银子。

这还是上等田,中等仅仅是五百文一亩,至于那些下等田,延安府的百姓已经完全看不上了,你就算是白送很多人都看不上了。

这样的价格百姓们完全承受的起,一部分地主的土地被一些百姓购买,延安府出现了大量的自耕农。

失去土地的地主们一部分离开了这里,带上他们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财富,踏上了南下的路,他们去南边的西安附近买田地重新当上地主。

还有一部分眼光敏锐的地主趁着在陕西修建的四通八达的水泥大道踏上了经商之路。

发生了这样巨大的变化,这个时候的人是难以理解的,他们真的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发生。

当外人初入延安府时,会感到极大的不适应。这里和其他的地方真的有极大的差距。

而且不仅仅是这里,陕北的延安府、庆阳府、榆林府、宁夏府。

朱由检还感受到的是他进入延安府后就发现,这里的水泥路修建的四通八达,它甚至通到了延安府的这十六座县城,这绝对算得上是大明第一了。

在明白了这里发生的一切时,朱由检心中颇为高兴,陕北这四府之地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仅仅是对这里进行了移民,竟然能够让这里的众多地主们主动撤退。

这甚至可以随哦是革命性的变革,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而得知这一切的刘宗周就不太高兴了,他向朱由检上书道:“皇上,现在这延安府中的士绅都已经过来了,这样的情况恐怕不是一个好结果。

士绅的离开必然会让这延安府文教不兴,岂不是没有了圣人的教诲,臣认为应当禁止士绅离开延安府。”

此话一出朱由检那是目瞪口呆,还能这样操作?原本他见刘宗周开口,就已经做好了刘宗周为这些士绅求情,说自己这个皇帝苛待士绅的准备。没想到啊,万万没想到,他竟然会这么想,这也太狠了吧。

“刘爱卿多虑了,即便是没有士绅,朕也有办法在延安府兴文教。

再说了,士绅们自己愿意离开,朕难道还要拦住他们,此不是圣君所为。

此时就不用再提了。咱们还是尽快去延安府城吧,听听这延安知府的汇报吧。”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